- 這些古人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 白羽
- 6045字
- 2025-01-17 14:16:27
第五章
孔融:酒徒的幽默和生死
——座上客多風流士,樽中酒為瓊漿液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復永年矣!
——《論盛孝章書》
我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孔融了,這緣于《孔融讓梨》那篇課文。文章想說明孔融是個懂得謙讓、性情恭順的人,但從孔融一生來看,根本不是這么回事。他不但成年后性情孤傲,充滿叛逆思想,小時候也一點兒都不恭順,倒是機敏有余,鬼點子不少。讓我們且看此公的人生。
孔融生于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字文舉,山東曲阜人。說起他的祖宗,那可是大名鼎鼎,就是大圣人孔子,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都城洛陽。當時的河南尹李膺是個大名士,一般人只要被他一夸贊馬上就會成為名人,知名度噌噌往上躥。《后漢書·李膺傳》載:“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可見此人的影響力確實很大。不過,李膺這個人雖然名氣大,卻從不輕易接見外人,這就使人想見他倍加艱難。孔融雖然只是個孩子,卻很想見見這位大名士。這一點和今天那些崇拜明星的少男少女有一拼,只是當時沒有簽名這個習慣,否則孔融會抱著硯臺、毛筆請這位名士簽個名。

孔融像
某天,孔融到李膺府門上求見,守門的家奴看他是個小屁孩兒,就沒搭理。孔融也不生氣,而是一本正經地走上前去,擺足了譜,說:“我和李君家是世交,請去通報。”家奴一看他的氣度,不敢怠慢,趕緊把他放了進去,同時跑進去向主人通報。主人李膺一聽也感到驚奇,就想看看是哪里來的小鬼,居然如此大膽。當他看到孔融后,就說:“高明祖、父與仆有恩舊乎?”(你的祖輩、父輩和我們家有來往嗎?)孔融從容不迫地說:“當然。你的祖上老子和我的祖上孔子有師友關系,我們兩家數代交好。”他以李姓之祖老子(李耳)和孔姓之祖孔子的交情回答了問題,對自己來訪給出了無可辯駁的理由。李膺一聽十歲小孩能夠說出這么機敏的話,大為驚奇,滿座的賓客也都個個稱奇,稱其為“異童”,李膺更是說孔融將來“必為偉器”。恰在此時,中大夫陳韙來了,看到嘉賓席上居然還有一個小孩,就有些不屑。有個客人把剛才的事告訴他,并稱贊孔融的聰明。陳韙很隨意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并不急惱,只是淡淡地說:“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了。”這句話把陳韙噎得滿臉通紅,也贏得了滿堂喝彩。孔融的大名一下子傳遍京城。孔融初次來京,不但見到了偶像還一舉成名,實在令今天的粉絲們羨慕。
十三歲時,孔融的父親去世了。他居家守喪,博覽群書,和所有調皮的孩子一樣,喜歡看雜書。由于其涉獵廣泛,學問精深,在整個州都很出名。當時,東漢政府正處于漢恒帝、漢靈帝兩個敗家子帝王統治之際,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形成了所謂的“黨錮之禍”。一會兒是外戚一派掌權,拉攏一幫人砍太監;一會兒是太監一派掌權,拉攏一幫人砍外戚。總之,不論是哪一派掌權都沒有好人,完全是狗咬狗,朝廷內外到處是狗毛。在這種情況下,言路遭到阻塞,正直的大臣想給皇帝進言也辦不到。山陽人張儉是一個很有犧牲精神的人,他不顧危險,搜集了大宦官侯覽和其家人的很多犯罪證據,向朝廷揭發。可惜不但揭發沒成功,反而遭到侯覽的誣陷,要抓他處死。他無奈,只好亡命江湖。當然,東漢時還沒有水泊梁山,張儉要去投奔是不可能的。因此仗劍闖江湖也就成不了現實,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個地方躲起來。他逃到山東的時候,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孔褒,此人是孔融的哥哥。趕到孔家時,孔褒恰好不在,只有十五歲的孔融在家。張儉一看是個小孩,因此對他不太信任。但孔融豈是普通的小孩,他擺出一副成人的姿態說:“兄長雖然在外,難道我就不能為你做些什么嗎?”張儉一聽,知道也沒別的辦法,就悉聽尊便。孔融把他藏在一個隱蔽的地方,準時給他送飯菜,風聲過了以后張儉就安全地離開了。
過了一段時間,有個聽到風聲的人去向官府告密,說孔家收留了張儉。當地政府就派人把孔家兩兄弟抓進了監獄,審判的法官對孔融和孔褒說:“你們二人到底是誰放跑了張儉?張儉乃是朝廷要犯,包庇他的人是要殺頭的。”孔融知道哥哥是張儉的好友,大宦官侯覽是不會放過的,要想保全哥哥的性命,只有自己承擔罪責,因此他對法官說:“藏匿張儉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話,就請治我的罪吧!”孔褒愛惜弟弟,便對法官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這和我弟弟沒有關系,要殺就殺我吧!”法官一時難以作出判斷,孔氏兩兄弟也在堂上爭執起來,都說是自己藏匿了張儉,要求治自己的罪。法官對兩兄弟爭死非常感動,但他只是個小吏,無權做出決定,因此就把兩人交給了皇帝。皇帝定了孔褒的罪,并將他處死。孔融雖然未能救下哥哥,但其和兄長爭死、愛護兄長的事卻傳了開來,一時間成為美談。平原郡的陶丘洪、陳留的邊讓都很有名,孔融居然因此和二人齊名,成為當時的大名士。
此后,曾有人數次推薦孔融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中平初年,他受到推薦,擔任了侍御史。這個官職負責接受官員們的奏報,彈劾違法官員,有時也受命辦理案件、鎮壓農民起義等,俗稱“繡衣直指”。孔融擔任這個有點特務色彩的官不久,因和自己的上司合不來,就撂挑子回家喝酒去了。不過,名士就是名士,很快司空府就請他去擔任僚屬。東漢的司空雖然名稱好聽,但并不是什么顯爵,孔融作為屬官只能干一些吊死問生之類的事情。不過他干得很出色,不久就被調任中軍候。作為京畿衛戍部隊的官,這個職位雖然不高,卻容易升遷。果然,不久他就升任虎賁中郎將。看到這個名字我不由得大吃一驚,因為在我的眼里“虎賁”乃是猛士,掛這個銜的應該是《三國演義》中許褚和典韋那樣的悍將才對,怎么會是孔融這個書生。但事實就是如此,孔融擔任的就是這個官,職能是掌管皇帝的禁衛部隊。
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孔融和權臣董卓鬧了別扭,董卓想借刀殺人,因此把孔融趕到黃巾軍鬧得最厲害的北海郡(今山東昌樂一帶)去當官。孔融到了這里后,果然遭到黃巾軍的數次進攻。不過他還算能維持局面,加上他在當地的政治聲譽很好,因此當時的人都稱他“孔北海”。不久,劉備就向漢獻帝推薦孔融,讓他擔任方面大員——青州刺史。當時的青州是黃巾軍鬧得最厲害的地方,曹操后來起家用的“青州兵”就是收編的這里的黃巾軍。孔融擔任刺史不久,黃巾軍在管亥的率領下包圍了都昌城,眼看就要城破命喪,劉備帶著援兵來了,這才救了他的命。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青州再次發生了圍城事件,大軍閥袁紹的兒子袁譚率兵企圖奪取青州,孔融命令士兵堅守。兩軍相持了幾個月,每天城頭上都有士兵戰死,孔融卻坐在書房里讀書作詩,和賓客談笑風生,一點也沒有驚慌的樣子。結果,不久城池被攻破,孔融在親兵的保護下拼命逃了出來,妻子和兒子都成了袁軍的俘虜。
曹操把持了大權后,把漢獻帝劫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任孔融為將作大臣,這個官職類似于今天的建設部部長,只可惜史料沒有記載孔融在這方面的建樹。孔融善于發現良才,他雖然自視很高,認為“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但實際上卻心胸寬廣,對人頗為寬容。如果有人當面指出他的缺點,他雖然當場不做肯定,但事后卻會稱贊這個人的才華。如果一個人有才,而自己未能發現,他就會感到遺憾。他喜歡和有才華的士人交往,只要是學有所長的人都會受到他的禮遇。史載,他在朝任職期間,“薦達賢士,多所獎進”。他在北海郡任職期間,就曾舉薦過彭璆、王修、邴原等名士出任官職。他還向朝廷上書,請求把大學者鄭玄的故鄉高密改名為“鄭公鄉”。擔任少府時,他還推薦了吳國名士盛孝章,寫下了那篇千古留名的《論盛孝章書》。他在該文中說,“海內知識,零落殆盡”,表現出對知識分子寥落處境的擔憂。他還向曹操推薦過禰衡,在《薦禰衡表》中稱贊禰衡“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忠果正直,志懷霜雪”,給予了這個小自己二十歲的人極高的評價,其對知識和士人的尊重由此可見一斑。
孔融性情耿介,清廉剛正,他所結交的人大多也類同,例如禰衡。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嵚崎磊落,疾惡如仇,恃才傲物,這就為遇害埋下了悲劇的種子。當年他把禰衡推薦給曹操的時候,禰衡評價曹操屬下的官員時,曾說“許都沒有人物”。當有人問禰衡:“當今許中,誰最可者?”禰衡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這里所說的孔文舉就是指孔融,楊德祖則是指楊修,都是性情過剛、鋒芒畢露的人。后來曹操借黃祖之手將禰衡殺掉,又殺了孔融和楊修,三人的命運驚人地相似,實在令人扼腕。
孔融嗜酒,且喜歡交友,擔任太中大夫時,每天都賓客盈門。面對高朋滿座,觥籌交錯,他曾經慨嘆:“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他的嗜酒,可以說是從他的老祖宗孔子那里繼承來的。子曰:“唯酒無量,不及亂。”意思是說,我喝酒不限量,但是保持在不亂性的程度。由此看來真正的大男人沒有不喜歡酒的,而且孔大圣人還是個知識分子。清人吳任臣所撰《十國春秋》載:“文王飲酒千鐘,孔子百觚。”不但孔圣人喜愛杯中之物,就連他崇拜的偶像周文王也是個標準的酒徒。當然,身為萬世師表,就算撒酒瘋,也是關起門來撒,否則,要是被弟子看見了,就只能指天發誓:“天厭之!天厭之!”孔融很好地繼承了老祖宗愛酒的傳統,他不但愛喝酒,還引出了很多故事。
當時政府禁酒,孔融就加以反對。這個禁酒令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以白面奸臣形象出現在中國傳統娛樂圈內的曹操。孔融不但以實際行動加以反對,還寫了一篇著名的《難曹公表制酒禁書》,文曰:“酒之為德久矣。古先哲王,類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濟萬國,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堯不千鐘,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圣。樊噲解厄鴻門,非豕肩鐘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東迎其王,非引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非醇醪之力,無以脫其命。定國非酣飲一斛,無以決其法。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于漢;屈原不餔糟啜醨,取困于楚。由是觀之,酒何負于政哉……”
這篇為酒寫的辯護詞,可謂在世界酒鬼史上罕見的千古奇文。文章的大意是說,酒是個好東西(為德久矣),不但能夠溝通人和神的關系,還有助于外交(以濟萬國),天上有“酒旗星”,地上有“酒泉郡”……上古帝王飲數千鐘酒,所以開太平盛世;孔丘先生飲上百杯酒,所以成一代宗圣……哈哈。孔融真是標準的酒徒,短短一篇辯護詞,把酒的好處直接聯系到天地人神古今。最令人叫絕的是文章中的反詰。曹操禁酒的理由是飲酒會亡國,孔融說施行仁義也會亡國,為什么不斷絕仁義(徐偃王行仁義而亡,今令不絕仁義)?施行謙讓也會亡國,為什么不禁絕謙讓(燕噲以讓失社稷,今令不禁謙退)?提倡儒學也會亡國,為什么不毀絕文學(魯因儒而損,今令不棄文學)?迷戀女人也會亡國,為什么不禁女人(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曹大丞相無言以對。孔融此言,真是令人大笑。看來,能把喝酒撰寫成文的人畢竟是有幾分可愛的。
當然,飲酒也為孔融帶來了不少災禍。一個男人在家里喝酒撒酒瘋,最多被老婆擰耳朵,再嚴重一點兒就是跪搓板、指天發誓、寫保證書什么的。可是在曹操這樣強勢的軍閥面前撒酒瘋是要付出代價的,罷官倒也罷了,嚴重到會掉腦袋的。《三國志·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附錄中載,孔融被罷官后,“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愛才樂酒,常嘆曰,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真是腦袋可以掉,酒不能不喝呀。
一個男人如果超級喜歡喝酒,他可能只是個酒鬼。如果一個男人超級喜歡喝酒,而且還喜歡寫詩和思考,那他就能成為詩人和思想家,不過這種思想通常是離經叛道的。孔融也不例外,他在《父母于子無恩論》中說:“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天哪,這種話哪像是孔圣人二十世孫說出來的,簡直就像是一個真正的酒瘋子說的,這要是讓孔爺爺聽到了,還不氣得從棺材里爬出來,指著鼻子大罵:“忤逆之徒,無君無親,天地人神共誅之!”這種思想和言論就算是放在今天,也是最激進、最招人詆毀的。在中國的歷史上,孔融只怕是最早對封建的親親倫理關系提出挑戰的人吧!這都是酒的功勞。
孔融這個人放蕩不羈,桀驁不馴,語出驚人,且透著幽默,這若是在今天最多算是有點兒另類,但在當時卻埋下了禍根。特別是其用語戲謔,說話刻薄,更招曹操記恨。其說話刻薄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官渡之戰后,曹操擊敗了袁紹,俘虜了袁紹的兒媳甄宓,并賞給自己的兒子曹丕。孔融卻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孔融說這話的用意,問他此話出自什么典故。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曹操回去一想,才明白是在嘲笑他們父子,雖然無比惱怒,但又無可奈何,只能記恨在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終于找了個理由將孔融殺害了。孔融在《臨終詩》中說,“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控訴了廉潔之士遭到殘害,正直知識分子難以保全的黑暗現實。曹操殺孔融是有多種原因的,最重要的是政見不合。孔融忠于漢室,曾針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提出了“奉天子以從諸侯”的觀點,實際上是要曹操還政于漢獻帝,這就犯了曹操的忌諱。他對孔融容忍多年,只因他聲望較高,所以一直無法下手,此時正好找到羅織罪名的機會。殺孔融的罪名是謀反、毀謗朝廷、不守禮法、和奸人攀附、不孝。除了不守禮法一條還有點理由,其他的都是莫須有的罪名。但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殺人,對曹操這種屠夫來說,并不需要什么真憑實據。
孔融是東漢最重要的一位大學者。他繼承了蔡邕以來的文章傳統,擅長詩歌。魏文帝曹丕曾將他列為“建安七子”之首。在《典論·論文》中,曹丕說“揚、班儔也”,把他和大文學家揚雄、史學家班固相提并論。由于他的文章大多散佚,曹丕曾經花重金在全國懸賞收集孔融的文章,后來收集逸文二十五篇。但就是存量如此少的文章,在后世也屢次失傳,現在能讀到的就更加少了。
曹丕評價孔融的文章說:“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應該說,曹丕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孔融文筆以犀利詼諧見長,例如《難曹公表制酒禁書》具有強烈的諷刺性,首先歷數古代圣哲先王、文臣武將因酒建功立業的事,然后得出酒不害政的結論。他的文章很能反映其放縱、犀利的性格,真可謂文如其人。
座上客多風流士,樽中酒為瓊漿液。笑從禰衡楊修去,空留北海名士節。那個喜歡酒,又說話刻薄的孔融離去了,讓我們去《世說新語》中飽覽他詼諧精彩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