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白金版)
最新章節
- 第10章 結語 給自己一個儀式,開始一段征程
- 第9章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回歸自由
- 第8章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認識自己
- 第7章 恐懼告訴你什么對你更重要
- 第6章 不要內疚,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
- 第5章 憤怒是對憤怒者的保護
第1章 新版序 擁抱內心的暗夜
生活中我們總是要感謝很多事情,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感謝自己。感謝自己的什么呢?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蛘呓凶鳌皳肀刃牡陌狄埂?。在我做咨詢的過程中,也包括自己之前的經歷中,我發現我們能夠擁抱自己內心那些痛苦的部分、黑暗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呢?
完美的往往存在問題
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有一次去講課,見了來聽課的三位女士。我經常自豪于自己有一眼斷人的本領,于是見面之后我從她們臉上的神情評估她們最近的問題。有兩位女士對我說,她們是我的忠實粉絲,但是她們覺得自己的家庭關系是完美的。
她們一說自己是完美的,我就知道肯定有問題,其實我在她們的臉上已經看到了兩個字——崩潰。
而第三位女士看著是最健康的,但是她對我說:“武老師,我家里有很多問題,我內心有很多痛苦?!边@就是一個正常人、健康人。等后來我們聊開了,我非常干凈利落地指出來那兩位女士可能有什么樣的問題,結果基本上都被我說中了。我們要警惕這種感覺——我們的人生是完美的,我們的家庭是完美的。
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有個說法——世界是相反的。其實,真實勝過完美,一旦我們懂得什么是真實,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實,如何跟自己真實地在一起,就會深刻地感知到真實是比完美更好的東西。
通過剛才那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兩位女士自身的問題很大,但她們說自己是完美的,而另外一位女士說家庭問題很多,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三位女士對真實的接納程度是不一樣的。這里所謂的真實就是痛苦,她們對痛苦的接納程度不同。
覺得自己家庭是完美的,這樣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分裂出去了,消滅了,她自己腦袋里意識不到痛苦,所以她會說自己的家庭是完美的。而相對比較健康的女士,因為她對痛苦有接納能力,所以她會直接說她的家庭有問題,她有痛苦。這時候我們看到一個簡單的評價標準: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與接納痛苦的程度成正比。
痛苦意味著什么?《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里有一個故事很受歡迎,叫《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故事是這樣的:女孩Z的童年非常不幸,兩三歲時父母離婚,父親掙不到錢,她基本上是跟著姑姑長大的。她不斷更換寄養家庭,小學時就已經覺得自己充滿痛苦。她努力討好老師、同學,卻總是不如愿,她連一個朋友也沒有。她感覺非常痛苦,充滿羞恥。她曾經很認真地計劃過自殺,也就是所謂的“哲學式自殺”,即經過很認真的計算、衡量,覺得自己的人生確實是不值得擁有的。她曾經在一張白紙的兩邊分別寫下活著的理由和死去的理由,結果死去的理由遠超過活著的理由,于是她認為自己應該自殺。
我在北大心理學系的一個師妹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不同的是師妹自殺成功了,而女孩Z沒有成功。她感到很悲哀,進而很傷感,然后她開始哭泣。她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在哭泣的時候,她回憶起人生中的種種不幸,但是她哭到最后的時候,心里有個聲音出來了,那個聲音對她說:是的,你很慘,但是你還可以做很多事。結果這個聲音改變了她,這個女孩感覺她獲得了一種力量,讓她真的開始思考:我可以為我的人生做些什么事情。
后來,女孩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好朋友。有一年圣誕節,在廣州,她邀請我去她家參加圣誕派對。我去了,發現一屋子人,我數了一下,有28個外面來的朋友。這很有意思,這個女孩很悲切地痛哭了一次,她的人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涉及了我們的不完美中的第一個重要的東西:悲傷。
悲傷:被接納的悲傷是一股能量
心理學書籍經常會強調悲傷,專業的說法叫哀傷過程,指任何一份失去都會引起我們心中的悲傷,如果我們讓這悲傷流動,就意味著我們接受了喪失、接受了失去。悲傷的流動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巨大的失去引起巨大的悲傷,而巨大的悲傷在一定的時間內流完,這就是所謂的哀傷過程。
你必須在面臨巨大的失去的時候完成這個哀傷過程,這樣才意味著你接受了你人生的不幸。這個女孩之所以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她接受了她過去的人生中的那些痛苦。然而,當她不接受這些痛苦時,就會希望能夠在痛苦中看到所謂的正能量,于是她特別想討好對方。
如果你有一個討好型的朋友,你就會發現他做十件事情,九件做得很好,一件做得不夠好,于是他不在乎那九件,而只對這一件耿耿于懷。為什么會這樣呢?女孩Z過去的人生充滿黑暗、不幸,她不想接受這些,結果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就很害怕那些線索會讓她想起這些。也就是說她在和她的人生較勁,她想否認這些痛苦。結果跟她相處的時候,你發現一旦有什么信息讓她回憶起她的痛苦,她就會對這件事耿耿于懷。
當她完成了這個哀傷過程,實際上一次哭泣并沒有真正徹底地消除悲傷,但是對她來講,這是個很重要的過程。當她完成了很大一部分,說明她接受了這個事實:是的,我的人生有很多不幸,我不再和這個事實較勁,我接受我人生的真相。當她接受了這個真相之后,她的能量就在這個不幸中獲得很大的釋放,她就可以真的去思考自己可以為自己做些什么。
當你在人生路上遇見各種不幸時,你會產生一個很本能的感覺,這個感覺就叫作悲傷,悲傷也許是所有的感受里最重要的一種。你能否讓你的悲傷流動,意味著你是否能夠真的接受人生的真相,你是否真的有智慧。
攻擊性與恐懼:敢于攻擊,才是真正的“好人”
接下來是憤怒,或者是我更喜歡的另一個詞,叫作攻擊性,這個過程展示了人性的奧秘和復雜。我原來以為我的心理醫生會給我講許多人性的奧秘,其實不然,我們的話題大部分涉及攻擊力。我壓抑了我的憤怒和攻擊力,結果讓我活得不自在,通過老師的引導,我慢慢清晰地認識了攻擊力,碰觸到我內心深處的攻擊性部分,讓我變得和以往不同。在深度睡眠治療中,我夢到自己變成巨大的恐龍、土匪頭子……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有幾十個來訪者,我的個案都是長程的,他們就是我故事里的人物。他們變成我的文章、書里的人物,我就是靠劫掠他們的故事維持我的生活的。這樣一想自己不是拯救者,而是土匪,也就是壞人,自己就有一種很深的崩潰感。同時,我又覺得自己是知名心理咨詢師,收費根本就不貴。
通過這次學習我真正明白了接受自己就是土匪頭子,攻擊性的惡魔才能出來,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很自私的人。我接受了事實,心里才自在了許多,自己的攻擊性就出來了,我能真正放松了。我的氣質變化來自這里。
如果一個人不能直接對別人表達憤怒,而是繞著彎去表達攻擊性,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被動攻擊。例如,不直接拒絕別人,而是拖延。每個人心里都有大量的憤怒,你能否覺知到你的憤怒,你能否合理表達你的憤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弗洛伊德說過:“一個人能否合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是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比绻粋€人做不到這些,就必然有心理疾病。
恐懼是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它的重要之處在于越讓自己害怕的東西就對自己越重要。我們平時怕的“鬼”“冤魂”,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壓抑在心里的憤怒、恐懼久了多了就變成了我們心里的“鬼”。它告訴你有些東西在生命里非常重要,你必須學會面對。你真正恐懼的是悲、是喪失,比如,你越是沒有安全感,就越害怕一個人離開你。
我也有怕“鬼”的時候,那時我跟女朋友提出了分手,雖然分手是我提出來的,但是仍然喚起了“我失去了”這樣的恐懼。就是說失去了她,我就是一個人了。這時候我就很害怕這種失去,因為這種恐懼向外投射就變成了一個“鬼魂”。當我在這個恐懼里待了一會兒,我發現這個恐懼就過去了,那么這個事我就可以輕松地去面對了。
我們要知道,我們對自己情緒的擔心和害怕,其實往往來自童年。當你還是嬰兒時,如果有大量孤獨的時刻,或者當你是孩子時,有大量受傷的時刻,這會導致你害怕痛苦,你希望能夠逃離那些痛苦。因為當時你面對和化解痛苦的能力是非常弱的,你除了父母,沒有別人。那時候你經常有這種感覺,而且事實上你也面對不了自己的痛苦,所以你要通過逃離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這叫壓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壓抑自己。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你是一個成年人,痛苦往往不再是一種真實的東西,而僅是你內心的一種感受,一旦你好好地去體會它,讓它在你心里流動,這種感受就會成為一份能量。
內疚:我錯了,那又怎么了
內疚,也很重要。內疚和羞恥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最不愿意面對的感受。為什么呢?內疚和羞恥是這樣的一種東西,我傷害了你,所以我內疚;我覺得自己是個壞人,所以我羞恥。內疚通常是我們所不愿意面對的東西,因為它意味著自己錯了。而前面說的悲傷、憤怒、恐懼,這三種感受是在說對方錯了。
所以,很多人選擇成為圣人,卻不愿意成為壞人。我的一篇文章《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嘉獎》中提到,很多外向者在社交層面會如魚得水,而且他們的生意也做得很成功。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都是依賴關系的動物,我們很希望在關系中得到認可、得到愛。如果一個外向的人靠近我們,向我們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喜歡你,我歡迎你,我想跟你交往,那么這就意味著他打破了我們的孤獨,所以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是受歡迎的。大家覺得外向的朋友具有很大的價值,而且外向的人經常有這樣一個特點,他經常是會索取的,可以很輕松地說出他要什么。
對于不能夠提要求的人而言,每當你建立一個關系,就意味著你在喪失你的資源,你在付出,也就是說你朋友越多,你付出得越多,你就越累。例如,我便經常要斬斷自己的一些關系,這會讓我內疚,但現在我會好好地看待這份內疚,讓內疚的能量流動,而不是為了避免有內疚的感覺,就不再向別人提要求。過去我不會攻擊別人,不會拒絕別人,也是因為我會感到內疚,所以過去我在自己的關系中就非常不自由。
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就意味著你在處理內疚方面其實有很大的問題。建議這樣的朋友認真思考自己的這個問題,試著學習,內疚一點又怎么了?我錯了又怎么了?
嫉妒:壓抑嫉妒便是削弱競爭力
嫉妒也許同樣是我們特別不愿去面對的一個東西,因為大家都知道,吃醋、嫉妒狂,都是在描述那些看上去很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嫉妒和競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果你克制自己的嫉妒,就意味著你在克制自己的競爭力,這會造成很多問題。例如,不能夠在職場成功升職。
接納黑暗,打開生命的通道
悲傷、憤怒、恐懼、內疚和嫉妒,還有簡單談到的羞恥,我很想說,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能量。
我的書簽上有一句話:“成為你自己。”什么是自己呢?其實,在這個所謂的自己身上,往往所謂壞的東西比所謂好的東西更加凸顯本質。悲傷、憤怒、恐懼、內疚、嫉妒和羞恥中藏著我們生命的本質。我們想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更好的人,想把真正的自己活出來,就需要去觸碰這些東西,理解和接納這些東西。
羅杰斯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蓖ǔN覀冋J為這句話是對別人說的,其實這句話同樣可以放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需要深深地理解和接納我們自身。接納自身什么呢?如果你已經是一個特別好的人,那還有什么要接納的呢?大家都知道,所謂要理解和接納的東西通常就是你心理上的那些黑暗面。
非常有意思的是,當你一旦深深地理解和接納了這些所謂的黑暗面時,它們就是美,就是生命中最棒的東西,你會覺得它們根本就不是黑暗,而是從黑暗轉化成了光明,從丑陋轉化成了美好。同時,你會深深地體驗到什么是自由。這時候你就知道能量流動、生命力流動的感覺是怎樣的了。
弗洛伊德說噩夢是潛意識的一種,如果你從噩夢中醒來,身體不能動彈,可以嘗試去體驗這種感覺。你的身體保持不動,你的腦袋沒有做很多工作,就意味著你沒有切斷流動的潛意識,而這就是最好的理解和接納。而一旦你理解和接納了,讓它們自由流動了,一開始你會很難受,但是堅持下來就是美好的體驗,能堅持15分鐘就已經是極限了。
我現在41歲了,卻從沒有過這么好的感覺。就是因為我不斷地在體驗這些東西,讓它們流動起來,達到療愈的效果。
再次重復這句話:真實勝過完美。
如果你也對心理治療感興趣,或者你是心理學人士,想學些東西,推薦這三本書:《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身體知道答案》《夢知道答案》?!渡眢w知道答案》講的是身體比頭腦重要,感受比想法重要,你必須回到自己的感受上,回到自己的身體里,這個時候會有很好的療愈效果,腦袋是治療不了你的。《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講的就是負能量比正能量更具有價值,當我們積極地追求所謂的正能量的時候,其實就割裂了和所謂的負能量的聯結,這種割裂是一個重大的損失。悲傷、憤怒、恐懼、內疚、嫉妒和羞恥,我們要打開這些感受的管道。當我們打開這些管道時,生命力就會在我們身上流動。
從1992年在北大心理學系學習心理學開始,到現在已經23年,我終于深刻地、頻繁地體會到了這種流動的美好感覺,這是因為我不斷地在和人生中這些所謂的黑暗面共處。
當我面對科學主義心理學路線和現象學心理學路線的時候,我選擇了現象學的路線。學院派不可避免地重視頭腦輕視身體,我卻本能地重視身體。23年來我一直在走自己的路,現在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這并不是說武志紅有多么好,而是我作為一個管道,越來越通暢了。
提問環節:
問:上班1年多,在單位和領導接觸后就會不斷地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說錯了什么。在生活中,和比自己強的人接觸時就經常緊張,放不開。但是平時我是個很開朗的人。老師,請你幫幫我吧。
答:其實潛意識里你完成了一個過程:我看到你比我好,我看到你比我強,我嫉妒你,我想比你強,其實我攻擊了你,我攻擊了你之后,我就會想我做錯了、說錯了,所以我感覺到你會報復我、你會攻擊我。我就有這樣的擔心。嫉妒和競爭,這太正常了,這就是人性的本質。我當然想比你強,但是一旦有了愛,我體驗到你愛我,我知道我是一個本質很好的人,那么這個時候我就會由衷地接受你可以比我強。愛的能力可以從與父母、伴侶的關系中修復。
問:讀書時我是個好學生,工作中也盡量想讓人滿意,總把自己弄得很累,領導也會給我派更多的活兒。有幾次的工作都是把自己逼到了極限,實在受不了了,就辭職了。如何打破這個模式呢?
答:第一,學會拒絕,先拒絕一些很輕松的東西;第二,對過分的人表達憤怒,不要被動攻擊;第三,要意識到自己的完美自戀。
問:女,我失戀了很多次,我的模式永遠都是我提分手,我后悔,對方不后悔,我就低三下四地去求,結果對方離我越來越遠??偸遣荒軓氐捉Y束,有空就想找他。深深地討厭這樣的自己,卻不能控制。
答:害怕失去,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害怕失去,于是一旦感受到對方的憤怒,便用分手來威脅別人;可是一旦失去,卻不能面對悲傷。建議你找心理醫生。
問:我是一個很自卑的人,我想讓自己的每一方面都比別人強,如果比別人差,就會很自卑。我為什么什么都想和別人比?我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自卑?我經常感覺自己很無力、很懦弱,沒有男子氣概。30多歲的人了,總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小心翼翼地活著。在與別人溝通時,總感覺很憤怒。我如何才能讓自己強大?
答:你還屬于未成年的嬰兒狀態,這叫完美自戀,或者叫全能自戀。在內心深處,你覺得自己應該是無所不能的。最重要的是,你如何才能面對自己的不強大。你不是神,而是一個普通人。建議找心理醫生,并且要給醫生一定的時間。
問:我是乖乖女,是別人眼中的優等生,從來沒有叛逆過。母親強勢,父親對我很寬松。我從小害怕和別人接觸,即使和別人接觸,也是語言上的接觸,沒有情感,像機器人一樣。怎樣才能和別人有正常的交流呢?母親總是批判我,父親對我很好,但我卻不愿與父親親近,我是不是白眼狼?
答:不斷地被媽媽攻擊,潛意識里你是抗拒的,你認為所有人都是你的媽媽,所以不愿意與他人親近,包括你爸爸。學會做自己,但是從小事做起,不要一開始就用戀愛、工作這種大事來表達攻擊??梢院蛬寢尦臣埽灰獩]有進行身體攻擊,都是可以的。
問:我是一個愛自責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任何優點,對自己極度不滿,又將這種情緒以憤怒的形式發泄給身邊的人。我應該怎么做?
答:區分想象和現實。在你的想象中,你對周圍的人有極大的攻擊性,甚至想殺死對方,所以你很自責,你覺得自己是個很壞的人。你想殺人和你真的有殺人的舉動完全是兩碼事,你不需要為這個深深地自責。
問:我是個典型的老好人,活得小心翼翼,對同事和朋友從不發脾氣,看了你的文章,我有所觸動,很想展露出自己的攻擊性,以后不再壓抑自己。我要從哪方面開始做起?如何一步一步地實踐,展露自己的攻擊性?
答:一是現實層面,在小事上堅決捍衛自己的立場,也就是先從小事開始,從最容易的事情開始;二是學習表達憤怒,學習拒絕,學習觀察自己是如何敏感地從關系中逃走的;三是觀察自己的內心,觀察潛意識中非常暴力的攻擊性的部分,并接受長程心理咨詢。
問:孩子不聽話,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就會將怒氣發泄到孩子身上,很可怕!以前發誓,絕對不能打孩子,但現在孩子3歲了,越來越叛逆,我打過他屁股,還扇了一巴掌,甚至還掐過手,做完這些事,我真的內疚得要死。我怎樣才能改變自己?我真的不想傷害孩子。
答:第一,你在重復你和你媽媽的相處模式;第二,你也有一個嬰兒心理,認為自己是全能的,因為我是神,我讓你怎樣,你就該怎樣。你至少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做對孩子有真正傷害力的事情。
最后,真實勝過完美。我們要做的不是滅掉內心的魔鬼,而是去認識并擁抱它,使我們逐漸認識到,原來它是這么好的東西。希望大家都能活出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