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古人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 白羽
- 6121字
- 2025-01-17 14:16:26
第四章
蔡邕:一張古琴透射出的性情
——素心才識焦尾琴,一聞音律知殺聲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飲馬長城窟行》
焦尾琴是我國古代四大名琴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張琴,它在四大名琴中誕生最晚,卻最具傳奇色彩。制作它的人叫蔡邕,正是他賦予了這張琴傳奇色彩。據說這張琴從東漢末期始,輾轉流傳,數易人手,直到明朝時才不知所終,流傳時間長達一千余年。
蔡邕生于公元133年,這是漢帝國走向衰弱的時代。他是陳留人(今屬河南開封),祖上多人為官,其中六世祖蔡勛較為出名,是蔡邕之前蔡氏宗族中最顯赫的人物,曾當過地方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西漢末王莽篡權,群雄并起,蔡勛辭官隱居,是很出名的隱者,也是當時的大名士。到了蔡邕這一代,蔡家仍然擁有較大的社會影響。據說蔡邕出生時,大科學家張衡剛剛去世不久,因此人們競相傳說蔡邕是張衡轉世。史載,他“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這就使這個傳說被傳得更加神乎其神。

蔡邕像
不論蔡邕是否張衡轉世,他的才氣絕不輸于張衡。他的品格也備受尊崇。他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母親病臥在床三年,他親奉湯藥,日夜在床前侍候,若非季節交替、天氣發生變化,他從不脫衣入睡。母親去世后,他在墓旁蓋了一間房子,為之守墓,一舉一動都非常注意,害怕驚擾了母親在地下安眠。他和叔父從弟等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三世不分家,也不分財。古人以此認為他才德很高,能保持一家人的平靜而無紛爭。他對母親的孝心令人很感動,但是不分家的做法并不令人贊同,后世的很多名家對此也頗有非議。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是農業社會的一種現象,它盡管能說明人的品性,但實際上背后卻包含了很多忍讓、壓抑和委曲求全。這種東西不僅和品德無關,更讓人始終離不開家長制的套索。
蔡邕是著名的大學者,很多當權派都想拉攏他,讓他出來做官,其中大反派徐璜、左悺都曾拉攏過他。他們對皇帝說,蔡邕是個音樂奇才,不如叫他來京城開個人演唱會。接到政府的文件后,蔡邕本無多大興趣,可是看到文件上血紅的大印,他還是去了。去是去了,可是走到半路他又撒謊說身體欠佳,撒丫子回家過起了隱居生活,閉門謝客,拒絕一切社會活動,搞得宦人徐璜、左悺很沒面子。

蔡邕《熹平石經》拓本
盡管蔡邕為人架子很大,但是宰相橋玄仍然很看重他,親自出馬,請他到國家的最高文獻機構來工作。由于這項工作很符合他的愛好,于是建寧三年(公元170年)蔡邕終于出來做官了,擔任議郎,在漢政府的大型圖書機構“東觀”負責校書。他認為,由于時代久遠,加上當時的印刷設備落后,經典著作謬誤很多,因此給皇帝打報告要求校訂被公認為“圣典”的六經。不久報告獲得批準,蔡邕領銜,和堂溪典、楊賜、馬日、張馴、韓說等人開始了這項文化工程。校訂結束后,為了讓這次校訂的書起到示范作用,漢靈帝命人將校訂過的六經刻在最高學府太學門外的四十塊石碑上,這就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碑刻石經——《熹平石經》。當時的學子們聽說國家統一的教科書出版了,紛紛趕到太學門外抄寫,結果發生了嚴重的堵車事件,史載:“車乘日千余兩,填塞街陌。”由此可見,蔡邕也是古代最受崇拜的明星級教授,其編定的教材大受學生青睞。
蔡邕當著明星級教授,日子過得非常滋潤。皇帝對他也很器重,順帶還任命了一批和蔡邕一樣愛發牢騷的文人騷客為官。由于這幫人自詡正派,因此逐漸和那些被稱為“公公”的人產生了矛盾。蔡邕認為國家日漸腐敗,主要壞在這幫公公們身上。加上當時地震、蝗蟲、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發,為了提高自己的影響力,蔡邕就說這是上天的責罰,只要讓宦官們下崗,上天自然會息怒。六神無主的皇帝也不辨真假,就說你是專家你看著辦。蔡邕當即一揮而就,制定出了一個改革方案。在把方案遞上去的時候,蔡邕深知太監們能量巨大,因此要求皇帝保密,否則改革就會胎死腹中。皇帝看了方案后,發現自己的那些“知音”統統被下崗,實在很郁悶。原來皇帝的知音就是那幫太監,把太監當知音,也可見這皇帝是個什么貨色。
就在皇帝去洗手間的時候,大太監曹節偷看了蔡邕制定的“下崗方案”,隨即將內容透露了出去,那批在宮里混飯吃的太監聽說后,無不對蔡邕恨之入骨。恰好這時候蔡邕和宰相劉郃發生矛盾,他的叔叔蔡質又和將作大臣(建設部部長)陽球不和,叔侄兩人都得罪了上司,這就被痛恨他們的人抓到了把柄。他們的政敵指使人在皇帝面前狠狠告了一狀,說他們誣蔑國家高級“公務員”。狀子遞上去,皇帝也糊涂,居然就判了殺頭。幸虧太監呂強知道這件事的利害,若是真要殺蔡邕,那就會引起對此案的徹查,那么順藤摸瓜,這件案子的指使人,以及背后的所有幸災樂禍的人都會暴露在陽光下,因此蔡邕是萬萬不能動的。他向皇帝說情后,皇帝想起往日給自己充當文學導師的蔡老師,也就后悔了,因此改判為全家流放。
陽球這個人恩仇必報,是整人不過夜的主兒。史載,他還是少年時,郡中有一個官員侮辱了他的母親,他當即糾集了十幾個不良少年將該官員殺死,這還不解恨,又將該官員全家殺光。我不知道,漢代的法律是怎么規定的,陽球這個兇犯后來居然爬上了政府高級“公務員”的位置。蔡邕得罪了這么個殺人不眨眼的屠夫顯然是沒有好果子吃的,果然陽球嫌流放不解恨,暗暗買通幾個黑社會分子,命他們在流放路上刺殺蔡邕。令人稱奇的是,這幾個殺手頗有俠士本色,雖然干的是拿錢殺人的勾當,但是一聽說刺殺對象是蔡邕,紛紛予以拒絕,原來他們都是蔡邕的粉絲。看來蔡先生真不是浪得虛名,連黑社會中都有他的崇拜者。

《蔡中郎集》書影
白骨精害人,一計不成又來一計,陽球正是此輩。陽球賄賂掌管刑司的官員,讓他們在飯菜中下毒害死蔡邕。但蔡邕名聲實在太大,連獄吏中也有他的粉絲,不但未在飯菜中下毒,還告訴了他實情。如此再三,陽球的毒計最終未能得逞。關于這段歷史是這么記載的:“球又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讀史至此,每每擊案浩嘆:這是什么?這就是道德的力量,一個人的魅力到了這種程度,確實沒什么可說的了。
九個月后,大赦天下,蔡邕一家獲得了赦免。在離開五原郡的時候,太守王智為之餞行。由于王智是大太監(中常侍)王甫的弟弟,因此蔡邕對這個人很看不上,就在王智起身跳舞的時候,蔡邕一聲不吭,以一種蔑視的態度看著其人丑態。王智一貫飛揚跋扈,難得有這么高的熱情為一個人送行,沒想到蔡邕絲毫不給面子,讓其非常惱恨,說:“小小囚犯敢輕視我?”蔡邕也很不客氣,一揮袖子起身走人。王智立刻發動自己的關系詆毀他,蔡邕原來得罪過的那些人也到處煽風點火,告他的黑狀。蔡邕知道后,只干了一件事:逃。
史載,他亡命江湖,跑到了今天浙江一帶,當時這里還是相對較為蠻荒的地方。他在這一帶的山水間一待就是十二年。在流浪期間,蔡邕常常隨身帶著一張琴,正所謂“食可以無肉,居不可無竹”,雖在天涯漂泊,但是音樂是不會丟棄的。他寄居在吳地時常常彈琴自娛,一天他剛剛彈完一支曲子,正沉思時,突然聽到隔壁的廚房里,傳來一陣木頭的爆裂聲。他一躍而起,直奔廚房,只見灶膛中一節木頭正在火中燃燒,發出清越的爆裂聲,好像在哀鳴。他不顧火勢正旺,撲過去從火中將木頭搶了出來,又撲又打,很快將火熄滅。原來這是一節桐木,是制作琴的上佳原料,由于他搶救及時,這節桐木還算完整。他將木頭帶回自己的房間,經過精心設計、雕琢,終于制成了一張琴。由于尾部被燒焦,因此命名為“焦尾琴”。用這張琴彈出來的曲子如同天籟,異常美妙。加上制作琴的人有蓋世之才,這張琴遂成為至寶,后世凡稱贊名琴,都美其名曰“焦尾”。
不但人需要知音,一幅畫、一張琴也需要知音。在凡夫俗子的眼里董其昌、徐渭的畫不過是潑在紙上的墨漬,張旭的草書不過是涂鴉,但是在方家的眼里卻是價值連城的至寶。在普通人的眼里,那節桐木只不過是燒火的柴而已,和地上的枯枝敗葉無異。但是在蔡邕的眼里,那可是絕世罕見的木料,所以說蔡邕是這節桐木的知音。可惜的是,漢靈帝不是蔡邕的知音,只能讓他流落在吳地的山水間。話說回來,若蔡邕真受到重用,那么也只是封建時代多了一名官吏,卻少了一位文化大師。所以說,上帝在開玩笑的同時,也制造另一出喜劇。
和“焦尾”齊名的另外三大古琴是:號鐘、繞梁、綠綺。在這里也順便說說這三大古琴的故事。據說“號鐘”是周代的琴,最早彈奏這張琴的名人是伯牙。后來,此琴落到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手中。齊桓公通曉音律,尤其喜歡彈琴,收藏了很多名琴,其中最喜歡“號鐘”,常在舉行大型公共活動時彈奏此琴,伴著牛角、鐘鼓之聲,奏出悲壯蒼涼的曲子。部下聞琴無不淚流滿面,很能顯示齊桓公一代霸主的英雄情懷。由于齊桓公對這張琴的鐘愛,遂賦予了這張琴特殊的地位,使它成為早期知名度較高的樂器。
晚于“號鐘”的“繞梁”屬于楚莊王,它是華元獻給楚莊王的禮物。華元曾是宋國的右師(宋政權機構的核心人物),屬于小梟雄級別的人物。據說楚莊王得到這張琴后,非常迷戀,常常彈奏。有一次,楚莊王居然連續七天不理國家大事,只顧彈琴。從這張琴的名字“繞梁”,我首先想到了一個典故“余音繞梁”。此典出自《列子》,說周代諸侯國韓國的女歌手韓娥去齊國,在齊國的雍門花光了錢,情急之下在那里開了一場個人演唱會。她的歌聲如同長空雁鳴,令人落淚,演唱完之后三天,余音還在梁間環繞,因此留下了“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成語。從這個成語可以看出這張名為“繞梁”的琴魔力有多大。
楚莊王沉迷于音樂,荒廢了國家大事,不但大臣們著急,就連他的小老婆樊姬也著急了,勸告他說:“君上,你過于迷戀音樂了。過去夏桀迷戀妹喜導致亡國,紂王迷戀妲己江山毀棄,你迷戀‘繞梁’,就不害怕亡國嗎?”楚莊王聽完樊姬的話,如同醍醐灌頂,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將“繞梁”琴砸得粉碎,至此此琴成為絕響。
讀到此處,恐怕所有的讀者都會為之嘆息了。古代的君王荒淫無度,不反省自己缺乏自制能力,卻把罪名加在外物上,凡是亡國的,沒有一個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的,無不把罪名安在女人、奸臣、宦官、美酒,甚至于一張琴上。古代的史官也都糊涂,大多把罪責往女色、音樂、美酒上推。要知道,美的東西乃是上帝所造,它無錯,錯的是人。人有了欲望,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反而歸罪于物,實在荒謬之極。
第三張琴名曰“綠綺”。這張琴和前兩張琴相比更悲慘,因為它的主人是司馬相如。司馬相如成名之前家徒四壁,但他頗有才華,曾為梁王作賦,梁王大為贊賞。為了表示自己的謝意,就拿自己收藏的一張古琴“綠綺”相贈。這是一張從上古傳下來的傳世之物,琴上的銘文說它是“桐梓合精”,琴身是由上等的桐木和梓木制作而成,這種完美的結合在古琴中是罕見的。司馬相如得到這張琴后,如獲至寶,非常鐘愛,加上他高超的琴藝,從而使“綠綺”名動天下。
“綠綺”的出名,司馬相如的風流倜儻,必然會演繹一段浪漫的故事。他在富商卓王孫家里演奏時,遇到了卓家大小姐文君,一曲《鳳求凰》打動了姑娘的芳心。文君小姐不顧家人的反對,也不嫌司馬相如貧寒,夜奔而去,做了他的妻子。像卓文君這樣為了愛情不顧一切,又具有遠見卓識的奇女子是人間罕見的。但是,司馬相如實在算不上什么奇男子,他并不是一個忠誠的男人。他后來離家赴長安,受到漢武帝的賞識,終于功成名就。但是,他卻成了天下第一負心漢,他常常用武帝賜的金子迎娶長安市最美的女子,風流之后立即拋棄。之后,反復演繹這等絕情故事。卓文君聽聞后,曾寫下著名的《白頭吟》,司馬相如看后慚愧不已,最終回心轉意。相如文君的故事固然是千古佳話,可是相如的人品實在有些令人不齒。縱使他才華絕代、功成名就,對于一個女子來說,一旦背叛愛情,他所擁有的一切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說,相如雖然擁有“綠綺”,卻非“綠綺”的知音,真正的知音是文君。所以我說這是一張悲劇之琴,還不如像“繞梁”那樣被砸碎了好。
四大古琴的故事中,也就蔡邕堪稱是琴的知音。到了蔡邕的時代,其他三大古琴均已消失,只剩下美麗的傳說,而蔡邕依舊彈奏著他的“焦尾”,流連于山水之間。
有一天,蔡邕在陳留,一個朋友請他去吃飯,他走到門口的時候聽到里面有人在彈琴。他仔細一聽,大吃一驚。原來屋子里雖然是喝酒喧嘩的聲音,琴聲里卻傳來一股令人心悸的殺意。他以為是主人要殺他,所以趕緊掉頭往回走。朋友正奇怪他怎么失約,仆人對主人說:“蔡先生剛來了,到門口卻回去了。”因為蔡邕的名聲很大,所以主人急忙追上去問他原因,蔡邕詳細地把情況告訴了主人,大家都非常吃驚。琴師解釋說:“我剛才彈琴時,看見一只螳螂伺機捕殺一只蟬,蟬差點就要飛走,螳螂隨著蟬進退。我擔心螳螂抓不到蟬,所以內心也跟著緊張。這難道就是殺意在琴聲中體現的原因嗎?”蔡邕笑著說:“由此可以看出你是一個高明的琴師啊!”
蔡邕這個人的道德文章固然符合統治者的需要,但是他身上還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不羈,這和他身上的藝術氣質分不開。《酒顛》記載了一些關于他的故事,說他雖然被稱作道德君子,但是卻戀酒,每飲無拘,常飲至一石,而且喝醉了就躺在大街上睡,被稱為“醉龍”。這些故事加起來,他身上可愛的一面就活了起來。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宏死翹翹了。野蠻人董卓帶著西涼兵進入了都城,從而開了軍閥掌控國家政權的先例。原來的內閣倒臺,蔡邕終于不用到處流浪了,他雖不情愿在董卓手下做官,但是面對帶血的屠刀,他最終還是去了,擔任了最高學府的校長和教育部長(祭酒)。董卓這個人雖然殺人很多,是地地道道的屠夫,但是對蔡邕卻很敬重,且不論這種敬重的真假,總之使蔡先生有些飄飄然。他先后擔任補侍御史、持書御史,后來還被任命為中央政府的長官之一尚書。史載:三日之間,周歷三臺。由其可見,董卓對蔡邕確實有些知遇之恩,無怪乎董卓死后,蔡邕會掉幾滴眼淚。
初平元年,蔡邕被拜左中郎將。董卓強令漢獻帝遷都到長安,由于蔡邕有追隨之功,因此被封為高陽鄉侯。封侯拜相,蔡邕可以說都做到了,這在漢武帝的時代恐怕是很難的。因為武帝時代,只有軍功才能封侯,那些拼命半生的官員,盡管勞苦功高,但要是想封侯卻不容易。所以說,蔡邕這個侯實在來得容易,雖然只是個鄉侯。
董卓倒行逆施并未持續多久,就被司徒王允等一干人殺掉。這時候,蔡邕干了一件錯事——同情董卓,結果被抓入獄中。很多人曾為他求情,希望讓蔡邕用余生完成《漢史》,但王允堅持己見。不久蔡邕病死。當時的大學者鄭玄曾感嘆:“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素心才識焦尾琴,一聞音律知殺聲。人人爭說蔡中郎,史中猶傳琴錚錚。作為一個時代的操琴圣手生命終結了,但他的風骨留了下來。鄙視也罷,敬仰也罷,真實的蔡中郎只有那張琴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