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企業管理決策:質量與環保的抉擇
- 薛穎
- 3359字
- 2025-01-15 15:41:40
1.2 研究現狀
1.2.1 社會資本與供應鏈質量整合相關研究
1.社會資本研究現狀
針對社會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含義、維度劃分等方面,此類研究已經有了代表性的結論。學者們目前基本認同社會資本以企業或企業間關系網為基礎,包括以下3個維度的劃分。①認知資本是指供應鏈企業間共同的目標、愿景及價值觀的語言、符號、文化習慣、行為規范等資源;②結構資本是指供應鏈中的各企業間所形成的網絡關系結構;③關系資本是指供應鏈中各企業間所構建的相互信任關系的資本。Nahapiet 和 Ghoshal 研究指出,認知資本將在企業組織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企業間共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會為企業形成良好的關系資本奠定基礎;Zaheer 等進一步對企業間信任關系的形成進行剖析,認為共同的價值觀及理想信念將高效促成信任關系的形成;郁玉兵等在此基礎之上,研究發現結構資本能保障企業間信息流動的通暢,由此進一步鞏固企業間的良好關系資本。由此可見,社會資本不同維度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
從現有的文獻可以看出,學者們已經對社會資本內部關系進行了一定的討論。一部分文獻將社會資本進行企業內外之分,分析得出內部社會資本與外部社會資本相互關聯,甚至是顯著相關的關系。另有文獻認為,社會資本的存在能夠促進供應鏈企業間的合作。例如,霍寶鋒等實證研究認為長期穩定的供應商關系是供應鏈質量整合的重要動因,即供應商關系資本能夠促進供應商質量整合,與供應商之間的信任關系有助于雙方的信息分享與協同規劃。同時,Horn等研究認為,供應鏈伙伴關系(包括供應商及客戶等外部關系)可以幫助企業構建外部整合能力,促進供應鏈協同;Prajogo等研究指出,通過對供應商及客戶的關系治理可以促進供應商及客戶質量管理;蔡紹涵等進一步指出供應鏈關系資本對供應鏈協同目標的實現具有一定的正向促進作用。
2.供應鏈質量整合研究現狀
供應鏈質量整合是基于整合視角的質量管理延伸到供應鏈領域的成果。通過梳理文獻可以發現,當前供應鏈質量整合研究的成果較少,而供應鏈整合相關研究已有豐富成果,可以借鑒。有關供應鏈整合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整合前因研究
鑒于供應鏈整合對企業的重要影響,學者們廣泛認為研究其前因非常必要。相關成果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類:①有關組織內外部關系維度因素,如信任、承諾、依賴、合作及權力對供應鏈整合的重要影響,已被眾多學者的研究證明。潘文安針對341位供職于中國家電、紡織、電子等行業供應鏈企業的關鍵員工進行問卷調查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供應鏈伙伴關系對內外部整合具有正向激勵作用。在趙麗等對中國制造企業的調查研究中,權力分為專家權力、認同權力、獎勵權力及強制權力,合理運用前三種權力將增加承諾籌碼,而使用強制權力則將減少承諾籌碼;制造商的規范性承諾將促進客戶整合。趙麗等還指出,制造商對客戶與供應商的關系承諾對客戶整合和供應商整合具有促進作用。Yeung 指出,信任與強制權力存在交互效應,當信任水平較高時,強制權力將促進內部整合與供應商整合;當信任水平較低時,強制權力將妨礙內部整合。霍寶鋒等對權力與承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指出供應商使用專家權力和獎勵權力同時提升制造商的規范性關系承諾和工具性承諾,強制權力則會降低;而這兩種承諾都會促進供應商整合,其中規范性關系承諾作用更大。張慧穎等研究發現,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依賴關系會增進彼此的信任,進而促進供應商整合與客戶整合。②組織外部環境因素,如環境不確定性、動蕩性、制度環境及國家物流能力等,對供應鏈整合也存在影響。Stonebreaker等指出,環境動蕩將會負向影響整合階段、程度及廣度。Wong和Boonitt的研究表明,制度規范及環境不確定性會對整合產生影響。趙君涵等在其研究中著重針對物流外包中核心企業與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整合問題,認為環境不確定性分為4個因素,即需求波動、法律不規范性、供給波動和技術波動,其中前兩個因素會正向影響供應鏈整合,而后兩個因素會負向影響供應鏈整合,Flynn就環境不確定性對供應鏈整合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主要從環境的微觀、中觀、宏觀分析,結果顯示微觀不確定性和中觀不確定性負向影響供應商整合和客戶整合,而宏觀不確定性正向影響供應商整合和客戶整合。Wiengarten 等的研究則指明,國家物流能力較弱會負向影響供應商整合和客戶整合。③組織技術與結構因素對供應鏈整合的影響,如信息技術、組織文化、企業戰略及風險感知能力等。郁玉兵等研究發現,IT能力與營銷能力對供應商整合有顯著影響,并在營銷能力與供應商整合之間起中介作用。曹智研究發現團隊文化對供應商整合和客戶整合均有顯著影響。朱慶華發現敏捷供應鏈及精益供應鏈等企業戰略正向影響供應鏈整合。Villena 等指出供應鏈部門經理的薪酬風險及就業風險會負向影響供應鏈整合。
2)供應鏈整合與績效關系
關于供應鏈整合影響企業運營和財務績效的研究,已有一些建設性成果,且學者們仍在不斷開拓新的研究視角,探尋兩者之間的關系;但目前針對供應鏈質量整合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的研究比較罕見。在現有研究中,霍寶鋒等第一次提出“供應鏈整合”的概念,并通過291家制造企業的調查數據研究了供應鏈整合的前因及對質量績效的影響,指出內部整合顯著正向影響質量績效,包括產品質量、質量成本、交付及柔性績效。霍寶鋒等提出的相關理論不斷獲得驗證,為進一步拓展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此之外,許多學者探討了供應鏈質量管理與企業績效的關系。Flynn等指出,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與產品設計顯著相關,且可通過產品設計提升質量績效。Salvador以160家制造企業調查數據為樣本,研究發現供應商與客戶高效互動能有效促進質量管理、物流管理等企業內部實踐,提升時間績效。Primo 和Amundson經過實證研究美國5家電子企業38個新產品數據發現,供應商質量控制將鼓勵其參與新產品開發,并有助于產品質量提升,同時也發現供應商參與對新產品開發速度與成本等方面績效影響顯著。林欽浩等的實證研究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我國臺灣地區的212家企業,得到了與Primo相似的觀點,即供應商參與產品設計等實踐,將直接提升企業運營績效與顧客滿意度。Lo等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供應商整合可正向顯著影響質量績效。Sila基于美國96家制造企業的數據分析認為,供應鏈質量管理正向顯著影響產品質量,但企業對質量管理實踐的范圍僅針對主要客戶而不包括供應商,這將限制質量管理發揮更大的作用。Kaynak通過美國263家制造企業的問卷調查數據,指出供應鏈內部的質量互動、合作與整合將對企業績效產生重要影響;供應商質量管理對庫存管理績效存在直接正向影響,對質量績效存在間接正向激勵。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有關供應鏈質量整合的研究視角不同,結論亦存在諸多不一致,已有文獻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供應鏈質量整合的內涵及維度劃分有待進一步統一認識并驗證。
一直以來,質量都是企業追求利益、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工具。眾多學者認識到,競爭主體有逐漸向供應鏈變遷的趨勢,使得在供應鏈層面開展質量管理尤為重要。由此,供應鏈質量整合成為這一趨勢下企業競爭的新角逐點。基于供應鏈整合與在供應鏈層面開展質量管理的融合,“供應鏈質量整合”概念逐漸浮出水面,霍寶鋒等首次對供應鏈質量整合的概念進行界定,即在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須結合上下游的協同參與。鑒于目前的研究,霍寶鋒等的有關結論仍需在中國經濟環境下及中國企業現狀下進行進一步驗證,以便更好地推動質量管理在供應鏈領域的開展。
(2)供應鏈質量整合相關研究方向及重點領域亟待確定和引領。
我國開展供應鏈質量整合相關研究僅有不到20年的時間,因此無論是研究方向還是成果,都較為散亂且深淺不一。縱觀已有文獻,雖有學者討論了供應鏈質量整合與績效的關系,但大多數學者使用的樣本為國外企業,中國企業的相關實證研究較為罕見,且樣本量不大,因此其研究結論有待進一步驗證。本書以中國經濟環境下制造業企業為數據樣本進行進一步研究。同時,本書將在霍寶鋒等得出的供應鏈整合前因及與績效關系的研究基礎上,從社會資本視角出發,嘗試探討社會資本3個維度是否為供應鏈質量整合的前因及3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并驗證供應鏈質量整合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理。
綜上所述,以社會資本與供應鏈質量整合為對象的研究較少,是否存在影響及影響關系的正負等結論并不明確,也并不清楚社會資本3個維度影響供應鏈質量整合的具體差異。因此,本書將首先研究供應商、企業內部及客戶社會資本各維度的關系,再以此為基礎,探討社會資本與供應鏈質量整合兩者的影響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