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先難后獲
- 跟著論語學人情世故
- 張守春
- 898字
- 2025-01-02 16:48:44
1 雍也 第二十章 仁者先難后獲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譯:樊遲問什么是知(智慧)
孔子說:“使老百姓都走上義,敬重鬼神,但是對鬼神要保持距離,這樣就是一種知了。”
“那么,什么是仁呢?”
孔子說:“先難而后獲,這就是仁了。”
解:搶著先做難的事情,而對于收獲和回報,則甘于退讓居后。這就是仁了。
這就是說仁者以促成維護他人利益為旨。
故事:“先難而后獲”,就是沖鋒在前,享受在后的意思,這確實是領導者的素質要求,我們說一下劉備的故事。
劉備跟曹操爭奪漢中時,一次對方箭下如雨,諸將都要求從壘上退避。劉備怒了起來,就是不肯。諸將也不敢說了。謀士法正就站在劉備前面,劉備說:“你趕緊躲開,避箭。”法正說:“你不退,我也這么站著。”劉備方才退。
作為領導者,身先士卒,才能獲得下屬的敬重,這就是孔子說的“先難”,在難的事前面,他搶在前。
對于利益,他則排在別人后面。仁,并不是絕對的利他主義,自己什么利益都不要,而是把別人的利益考慮放在自己前面。
劉備在青州的時候,當地飽受黃巾肆虐之苦,城邑都成了廢墟,當地民眾饑饉,劉備就對外防御黃巾和袁紹兵,對內積糧厚施,即便是最低等的士人,劉備也和他們同席而坐,同碗吃飯,所以人多來附。
這樣的仁者,必然得到多數人支持,從而有了力量。這也就是仁者無敵。如果見到困難,就縮著,見到利益,就上去搶,那只能眾叛親離。
2 子路 第一章 先難后獲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譯:子路問孔子,該怎么為政,治理政事。孔子說:“就是自己要帶頭工作,然后讓老百姓都忙起來。”子路說:“就這個啊,還有別的嗎?”孔子說:“就照剛才那么說的,不要疲倦,一直干下去,就行了。”
解:“勞之先之”,就是帶頭行動。實際上,對于領導力建設,領導者參與到一線工作,是最能加強領導力,獲得支持,提升下屬的熱情和效能。比如歷史上劉邦、曹操、劉備,都是親臨戰役一線,這才擁有了強的領導力和受支持度。
“無倦”,則是有恒者。
3 《衛靈公》 第三十六章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譯:孔子說:“事奉國君要認認真真把職事做好,然后再琢磨拿工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