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很看重無怨。無怨,才能緩和人際關系沖突,利他互惠型的社會才能維持和走向繁榮。
那么,無怨從心態到行動上都是怎么修煉呢?下面各章從不同角度論說了。
1 《學而》 第十五章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瑁缱寥缒ァ?,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驕,還不是現在的“驕傲”的意思,而是認為自己對別人有經濟上的、知識上的、功德上的恩德和幫助,認為別人是仰仗了自己、依靠了自己,于是呈現出一種驕態對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都是指加工玉器的工序。這里引用它,來形容不斷完善,提高個人修養。
譯:子貢說:“如果窮人不諂,富人不驕,這樣他們的境界算是不錯了吧?!?
孔子說:“那還是不如窮卻還能樂,富人不但不驕,甚至還能主動地學禮儀。”
子貢明白了,于是引用了一句《詩經》的話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孔子高興了:“跟你這樣的人,才可以講《詩經》啊。我說了上半句,你能說出下半句!”意思是,你把我的意思掌握了。
解:孔子的意思是,窮但是快樂著,安貧并快樂著。
2 公冶長 第二十三章 無怨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譯: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不記仇),于是在他們的影響下,人們之間的怨恨就少了。”
故事:伯夷、叔齊的故事。
商朝末期,北方有個小國叫孤竹國。孤竹國君有兩個兒子,分別叫伯夷、叔齊。老國君更喜歡小兒子叔齊,于是臨死時命叔齊繼位。但是叔齊覺得這是不悌的,也是不仁的,就不肯,讓給哥哥伯夷。但是伯夷覺得這是不孝的,要聽老爸的意見,于是就逃跑掉了。叔齊想了想,終于不肯不悌不仁,也跑掉了。
倆人聽說陜西的周文王善養老,就投奔那里了。到了之后,正趕上周武王要發兵討伐商紂王,倆人于是勸阻,認為這是以暴易亂,又說臣子不該討伐君長。周武王沒有聽。倆人于是不肯吃周國的粟,就向北跑到首陽山,活活把自己餓死了。這就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
如果老爸更喜歡叔齊,伯夷就記仇了,那怎么還會有讓位呢?倆人未來也不會成為同生共死的朋友。
記仇是人際關系中,最不好的一種。
3 述而 第十四章 無怨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注:衛國的衛出公,他爸爸蒯聵是個恐怖分子,想謀害爸爸衛靈公的漂亮媳婦南子。南子在朝堂上發現了事情不對,大聲呼叫:“太子要殺我啦!”衛靈公氣壞了,把蒯聵給攆出了國。
因為蒯聵被禁閉了(不能回國了),后來他的兒子就接了班,當了衛出公。蒯聵覺得自己是爸,就跑回來搶衛出公的位置。冉有打算看看孔子是站在誰的立場上,會不會幫衛出公。于是,冉有叫子貢去問問孔子的態度。子貢說話也不直接,而是問孔子對伯夷、叔齊怎么看。
譯:冉求說:“夫子是支持衛國國君的嗎?”子貢說:“我進去問問他?!?
于是子貢替冉求跑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老師您覺得他們怎么樣?”
孔子說:“都是賢人啊?!?
子貢說:“他們因為父親的一個錯誤的決策(非要讓弟弟叔齊當繼承人),導致他倆都沒接上班。您覺得他倆會怨恨爸爸嗎?”
孔子說:“他倆都是仁人,遵守父命,互相仁愛,推讓君位,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有什么可怨的呢?”
子貢于是出來,對冉有說:“孔老師是不會幫助衛國君了。”
因為伯夷、叔齊不抗拒父親的遺命,也不怨恨父親,惟父命是從,所以孔子不會贊成衛出公作為兒子,抗拒自己的父親蒯聵回來(搶自己兒子的位置)的。
解: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互相能讓位,這就是把別人利益放在了前面,就是仁。因為知道自己有繼承君位的欲望,推知別人也有這樣的欲望,于是愿意成全別人的欲望而不是犧牲別人的欲望,這就是仁了。仁的人就是原意實現別人的欲望(包括對利的欲望),自然不會因為爭利而怨,而恨人。
雖然倆人都把君位丟了,損失了,但是倆人都求得了仁,求仁而得到了仁,損失了君位,又有何怨呢?所以孔子又說他倆“求仁得仁,又何怨”。
4 泰伯 第十章 無怨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譯:孔子說:“如果人好勇,又厭惡貧苦,那這個人就會惹亂子。如果對不仁的人憎恨得很深,很過分,也會引發社會的亂?!?
解:好勇,就是好斗,疾貧,就是貪欲大。這樣就會采取暴力的方式來獲取財富,這個很好理解。
對于不仁的人,你對他太憎恨了,他就會報復你。這一點也是常有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你惹不起壞人。有時候,對壞人口誅筆伐得太厲害了,這些人就開始鋌而走險,更不講理了。比如,明朝滅亡后,建立南明朝廷,其中的正人君子、東林黨人,對宦官一黨口誅筆伐,后者被搞急眼了,于是大肆迫害殺戮。最終,南明因此而亡。
所以,有時候政治和社會,都要講妥協。對于壞人,除掉其首惡就可以了,非要全面清除,則有這樣的教訓:司徒王允和呂布聯手,殺死了董卓。接下來,王允要殺掉董卓所有的部將。這種愛憎分明固然可以理解,但是李傕等部將,干脆造反,一起代兵攻破長安,殺了王允,劫持了皇帝,又開啟了一輪軍閥政治。
如果王允給他們一個活路,不是非得掃清,只殺其首惡,就不至于此。
5 《衛靈公》 第十三章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注:躬自厚,后面隱去了“責”字。就是對自己要求的多,也就是嚴于律己。
譯:孔子說:“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就不會被別人抱怨了。”
解:薄于責人,有了這個心態,就不會心含怨氣了。
為什么孔子反對怨呢,因為很多血淋淋的教訓告訴我們,社會的悲劇都是因為怨。我們說一下郤克的故事。
故事:
晉景公派出大夫郤克出使齊國,想恢復與齊國的盟好,并且邀請齊國在斷道會盟。
郤克作為使者,他是個羅鍋。齊頃公為了逗老媽高興,就讓老媽在帷幕后面藏著看。老媽看了他的模樣,哈哈大笑,卻一小心笑得太厲害了,被郤克聽了個正著。
郤克大怒,也不談邀請會盟的事了,留下自己的副手樂京廬在齊國繼續談邀請齊國在斷道會盟的事,自己先回了晉國。
性格剛烈的羅鍋郤克,把榮譽看得比性命還寶貴,他回到絳城,就向晉景公請戰,要求討伐齊國。
晉景公說:“公報私仇沒道理?!?
“現在齊國君主傲慢已極,我們只有打疼了他,他才服服帖帖跟我們聯手呢!”
晉景公拗不過,于是撥給元帥郤克八百乘兵車,進攻齊國,雙方一場大戰。最終晉國打贏了。
但是,戰爭必然要死人,而晉國也不能從齊國那里獲利,這樣的貴族間的負氣的戰爭,帶著的只是社會的損失。
怎么才能無怨呢,嚴于律己,寬以責人。齊頃公確實做了非禮的事,但是也許我們把他的動機揣測得太嚴重了。所以,頭三次都不應該計較。這樣,就把一些誤會、猜疑導致的問題給過濾掉。如果三次后,還有這樣的事,才能確定。這也是對他人的寬容。
6 陽虎 第二十四章 無怨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譯: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養的啊,你和他們太接近了,他們就不遜,你疏遠他們了,他們就怨?!?
解:
因為別人疏遠,就怨,指的是被排除在外的感覺。人渴望被群體接受,納入人際網絡圈,否則就沒有安全感,這可能是從遠古古猿時代就刻入基因的。人都喜歡被納入社交圈,特別是女性對社交聯系的愿望更強。但孔子則有點理解不了,因為他自己并不在意別人怎么看他。所以他覺得“遠之則怨”,無法讓人理解。
不過,現在女性已經是社會生產的主力,可以用個人事業有成來獲得自我認可,而不再以他者聯盟關系的納入來證實自己。
7 憲問 第十一章 無怨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孔子說:“窮但是不怨恨社會和他人,這樣很難;富但是不驕于人,這個則容易?!苯猓赫且驗檫@樣,所以孔子多次強調貧窮的要最好不怨,以免社會不安定。他覺得顏回就是貧窮但是不怨,這也是他喜歡顏回的一部分原因吧。
8 憲問 第三十四章 無怨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孔子說:“沒有人知道我?。俊弊迂曊f:“怎么會這樣,有這么慘嗎?”孔子說:“不怨天尤人,從下等知識中尋找上等真理,誰知道我是這樣的啊?只有老天吧?”
解:孔子這里又感覺耐不住寂寞了,從前說沒有人知道你,你也不慍,現在也有點著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