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致謝

2015年,為了準備參加次年召開的“衣冠天下:17至20世紀全球化時代的服飾文化、政治與經濟”(Dressing the Global Bodies: Clothing Culture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Globalizing Era,1600—1900)會議,我開始研究跨太平洋貿易中的中國絲綢。對我而言,去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參會,就像是坐上了時光機,讓我回到中學時代在埃德蒙頓(Edmonton)參加的夏令營。在那為期四周的夏令營中,我對恐龍博物館和阿爾伯塔大學印象深刻。在阿爾伯塔校園里的美好回憶,激勵我在博士畢業前申請麥克塔格藝術館(Mactaggart Art Collection)的策展人職位。雖說面試并不成功,但是這一經歷激發了我對這座藝術館藏品的濃厚興趣。麥克塔格藝術館應是北美最好的中國藝術收藏館之一,并且一直因其豐富的紡織品收藏而聞名于世。在“衣冠天下”會議期間,我終于有機會參觀這座藝術館和安妮·蘭伯特服飾與織物館(Anne Lambert Clothing and Textiles Collection)。欣賞來自不同文明的織物、服飾和染料,無疑讓我大開眼界。

通過這次大會,我對絲織品的方方面面有了切身的體會,產生了寶貴的靈感與思路,能夠把最初有關中國與墨西哥殖民地絲綢的比較討論擴展成更為全面的研究成果。我特別感謝瑪麗·喬·梅恩斯(Mary Jo Maynes)、喬吉奧·列略(Giorgio Riello)、曾佩琳(Paola Zamperini),是他們鼓勵我跨越認知邊界,勇敢踏足歷史、藝術史、文學與物質文化的領域,從而令我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會議結束后,瑪麗·喬邀請我參加2017年美國18世紀研究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會議。會上,瑪麗·喬關于歐洲絲綢生產的論文和王安(Ann Waltner)有關清朝《耕織圖》的論文啟發我將自己的研究課題置于更加全球化的話語體系中。莎拉·錢伯斯(Sarah Chambers)對我論文初稿的建議,幫助我從拉丁美洲殖民歷史的角度來構思這項研究。

同年,我和傅爽(Rebecca Fu Shuang)一起在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會議上組織了一次關于物質文化史的分會。會上,與談人曾佩琳和主持人柯胡(Hugh Clark)提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并且將每篇論文的核心串聯了起來。“尤物”(Object of Seduction)原是傅爽起的分會主題,現在我借其一用,為本書命名。從那時起,我在2016年至2020年召開于伯克利、教堂山(Chapel Hill)、(1)高點(High Point)、(2)明尼阿波利斯、紐黑文和多倫多的多次會議上發表過本書的初稿。我想感謝在這些會議上向我提出建議的人,包括陳靈海、丹尼斯·O.弗林(Dennis O. Flynn)、何安娜(Anne Gerritsen)、韓森(Valerie Hansen)、黃士珊(Shih-shan Susan Huang)、林航、摩根·皮特爾卡(Morgan Pitelka)、張泰蘇以及張婷。

我還非常感謝我在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同事們在“研究進展”例會上向我提出的問題,每一問都可謂發人深省。我特別感謝大衛·吉爾馬丁(David Gillmartin)對我研究計劃的建議、朱莉·梅爾(Julie Mell)對我文稿的評論,以及大衛·安巴拉斯(David Ambaras)、梅根·切利(Megan Cherry)、阿克拉姆·哈提爾(Akram Khater)、威爾·基爾默(Will Kilmer)和大衛·宗德曼(David Zonderman)向我提出的有關全球化的問題。我還要感謝我在伊隆大學(Elon University)的同事邁克爾·馬修(Michael Matthew),以及寫作小組的兩位組員巴勃羅·塞利斯-卡斯蒂洛(Pablo Celis-Castillo)和阿麗拉·馬庫斯-塞爾斯(Ariela Marcus-Sells)。他們精讀了我的文章,為我指明了一些新方向,并向我介紹了更多跨學科研究的方法。另一個寫作小組中的成員Wenjie Liao和艾米·歐姬芙(Amy O’Keefe)也對我關于貿易與禁奢令的討論提供了支持和建議。我還想感謝我的兩位研究生哈基瑪·哈里斯(Hakima Harris)和張展,他們幫我整理、翻譯了西班牙文和中文資料。

在深入研究之時,我會定期向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將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納入“給21世紀的歷史”(History for the 21st Century)的課程之中,因為在我的心目中,學生們的想法頗有啟發。我想感謝兩位課程組織者史蒂夫·哈里斯(Steve Harris)和特雷弗·蓋茲(Trevor R. Getz),他們后來邀請我為開放教育資源的世界歷史項目制作一個關于絲綢史的視頻。通過參與這些項目,我能夠堅持站在讀者、聽眾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研究。

本書的第一章最初發表在期刊《全球史評論》(Global History Review)上。非常感謝編輯喬瑜和各位審稿人的寶貴意見。我還要感謝“給21世紀的歷史”項目、《全球史雜志》(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以及《中世紀與近代研究雜志》(Journal of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tudies)的審稿人,他們的意見促使我進一步深化研究、強化論點。

本書由伊隆大學的暑期研究基金、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青年教師發展獎(Junior Faculty Development Award),以及蔣經國基金會(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贊助完成。我也要感謝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Library)和卡羅來納亞洲中心(Carolina Asia Center)給予的資源與支持。我還要感謝中國絲綢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丹佛藝術博物館(Denver Art Museum)以及喬治·華盛頓大學紡織博物館(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Textile Museum)許可我研究并使用它們的圖片資料。當我在安東尼奧·拉蒂紡織中心(Antonio Ratti Textile Center)做研究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研究員與工作人員伊麗莎白·克里蘭(Elizabeth Cleland)、朱利亞·奇奧斯特利尼(Giulia Chiostrini)和黃旼善(Minsun Hwang)為我仔細介紹了相關的織物藏品,并大方地向我提供了各類資料。

萬分感謝本書稿最初的審稿人的細心與寶貴意見。我也要感謝瑞秋·施尼溫德(Rachel Schneewind),她編輯了書稿,并提出了富有創見的建議。另外,能和萊克星頓出版社的埃里克·庫恩茲曼(Eric Kuntzman)、凱西·貝杜恩(Kasey Beduhn)、瑪麗·韋蘭德(Mary Wheeland)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共事,我感到十分榮幸。埃里克是第一個鼓勵我將這份研究擴展成書的人,在我撰寫書稿期間,他一直都對我鼎力支持。

最后,我深深地感激我的先生和孩子,他們堅定不移的支持,伴我度過了研究和寫作中的艱難時刻。

段曉琳,于密歇根

2021年7月


(1) 教堂山,美國鎮名,屬于北卡羅來納州奧蘭治縣,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所在地。本書頁下腳注均為譯者注。

(2) 應指高點大學,位于北卡羅來納州的私立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海县| 延津县| 北辰区| 乌兰察布市| 金寨县| 高雄市| 永康市| 揭西县| 松桃| 措勤县| 景洪市| 正安县| 砀山县| 化德县| 兴业县| 高州市| 岳阳县| 会理县| 崇义县| 肇东市| 柳林县| 广饶县| 吴川市| 高平市| 荔浦县| 安塞县| 昭苏县| 唐河县| 都江堰市| 嘉荫县| 三都| 武邑县| 丰城市| 洛隆县| 澜沧| 安塞县| 乐平市| 东城区| 库伦旗| 贵定县|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