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學會入門時間管理法:從拖延到自律

第1節 1小時快速掌握5種時間管理法

“時間花在哪兒,都是看得見的。”

“終身學習,知行合一。”

上面是我很喜歡的兩句話,也是我的座右銘,我想在本書開篇就把它們送給各位讀者。有的讀者可能會好奇:時間,看不見、摸不著,為什么說它是“看得見”的呢?

其實這并不難理解。如果你愿意每天抽出累計1小時的時間進行科學鍛煉,堅持365天不間斷,一年之后你便會擁有一副健美的身材,甚至穿衣特別有型。你花費在鍛煉上的每1分鐘、每1小時都經過長期的積累,使你的身體發生了變化,并最終顯示出看得見的結果,這個結果讓你滿意,也讓你身邊的朋友佩服。

如果你每天花30分鐘的時間看書,堅持100天不間斷,以每天閱讀50頁的速度計算,你就會讀完5000頁。如果按照一本書150~200頁計算,那么在這100天的時間里,你可以閱讀完25~33本書,甚至讀得更多。

你看,時間花在哪兒,都是看得見的。

如果把時間精確到每一天,以年為單位來衡量,我們會發現長期在某個領域花費時間鉆研,就能夠產生復利效應,獲得該領域的大量知識。如果我們長期在某個領域積累沉淀,便會在這個領域有一定深度的見解。

你把這些知識和見解通過“輸入—輸出”的方式,形成筆記、文章、音頻、視頻等,通過某些互聯網傳播渠道分享出去,你便會找到同類,甚至擁有一群和你理念相似的朋友,他們都會成為你前進道路上的盟友。

長期堅持下去,就是“終身學習,知行合一”。

我希望這兩句話能夠對你有所啟發,幫助你為接下來學習時間管理的內容做準備。我會通過分享五種方法,讓你在1小時之內學會簡單高效的時間管理法,并且讓你學完就能夠實踐起來。

1.柳比歇夫法

柳比歇夫是一名蘇聯作家,他從26歲開始便記下自己每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哪兒,結果:他在28歲確定了一生的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31歲能準確感知時間,73歲全年工作時長達2006小時,79歲全年還為讀者寫了283封回信。

如此詳細的數字,都來自他本人的記錄。這些記錄都非常有用,對他而言是參考,知道自己每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哪里;對后人來說則是一種可以參考和借鑒的基礎時間管理方法。

他在充實又忙碌的一生中,不僅熱情、嚴謹地對待工作,也對自己的道德有嚴格要求。他并不是一位刻板的科研工作者,生活中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不追求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掌聲,但對自己熱愛的事情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并盡量做好。他不追求成為權威,敢于提出與主流不同的觀點,同時保持著批判性思維。

在《奇特的一生》(1)這本書中,作者格拉寧詳細地闡述了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方法——如何運用時間,使愿望一步一步實現,同時也能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

柳比歇夫嚴格地記錄自己用在學習、科研等方面的時間,隨后他會通過總結、反思,尋找并采用更合適的方法記錄時間。

例如,每次散步的時候,他會捕捉昆蟲、觀察昆蟲的習性;在一些廢話連篇、對他而言沒有太多意義的會議上,他會演算習題;出門在外旅行時,他會看小說、學習外語;乘電車的時候,他會站著看書,有位置的話他還可以坐著寫字。

隨著工作和學習的深入,他的知識面越來越寬。他在研究數學時發現,自己如果不懂歷史、不懂文學,對數學的研究就會有所欠缺。他覺得自己需要進行綜合學科的學習,這樣才能成為一名更好的科研工作者。

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的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后來他為了更好地利用時間,把工作時間分為毛時間和純時間:毛時間就是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而純時間,則是指把工作中的間隙或歇息時間也利用起來的時間。除了每天對時間耗費進行記錄,他還做了規劃,把一輩子分為許多個“五年計劃”——他每過五年,就把時間支出在哪些事情上認真做分析,和過去的自己進行對比,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以此來不斷改進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用棋手的話來說,他就是在不斷地“復盤”:回顧自己的過往,了解過去自己的時間分配是否科學。

柳比歇夫法,我用一句話簡單概述為:嚴格記錄自己每一天的時間耗費,通過分析自己的時間花費情況,重新分配時間,以達到更科學、更合理利用時間的目的。

當然,你完全沒有必要按照他的原始方法做每一天的時間記錄,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這樣長期的、看似枯燥的時間記錄法。你可以學習和借鑒的是:通過記錄自己一周7天的時間,每一天都花費了多少小時在工作、學習、鍛煉等事情上,從而知道自己每天、每周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你可以在某些事項上進行單獨調整,從而達到利用時間的最高效果。

如何利用柳比歇夫法記錄自己一周的時間呢?接下來我將分享自己的實踐經驗,希望能對你有一定的幫助。

(1)以周為單位,對每周7天的時間做一個詳細的記錄。

(2)每一天以時間軸為模板,記錄自己從早到晚的時間開銷。可以用晚上睡覺前的5~10分鐘完成每天復盤,總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的時間利用可以再改進。

(3)每周結束之后,再做一個周復盤,看看自己本周的時間耗費是否合理。

周記錄時間模板如圖1-1所示,你可以參考或者結合個人實際另行設計。

圖1-1 以周為單位的時間記錄模板

通過柳比歇夫法記錄自己每周的時間耗費,堅持2~3周后,你便會養成最基礎的時間管理習慣,也會明白對哪些時間不應該浪費,對哪些時間還可以更科學、合理地利用起來,從而達到時間運用最大化的效果。

2.吞青蛙法則

想象一下:你每天早上起來,必須吞掉一只活的青蛙,你的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焦慮、痛苦、不愿面對,你甚至都不敢想……沒錯,這些都是你在想到吞活青蛙這件事時的非常真實的感受,也是你每天面臨最痛苦的工作任務、學習任務、事項時會產生的感受。

要吞掉的那只青蛙,可用來比喻你每天必須完成的那一個痛苦事項,你不愿意面對它,卻又不得不面對它。“吞青蛙法則”是由《吃掉那只青蛙》(2)的作者博恩·崔西提出的一種時間管理法,它可以幫助你解決那些痛苦的事情。在這本書中,作者把每天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務比喻成大青蛙,只要你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運用技巧把大青蛙吃掉,你就能自如地駕馭時間,掌控自己的生活。

吞青蛙法則包含兩條:

第一條法則:如果你每天早上必須吞掉兩只青蛙,可先吞掉更大、更丑的那一只。

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同時面臨兩件棘手的、令你痛苦的事情,那么你就選擇先處理難度更大、你更不愿意面對的那件事。

把更難、更讓你痛苦的事情處理完,你就會長嘆一口氣,因為接下來的待辦事項相對來說就容易多了。我有一位作家朋友,他每天早上起來面臨著兩個任務:至少更新3000字的文章、錄制一期5分鐘節目音頻。于是他選擇每天早上先去做錄制音頻的事項,完成之后再去單位上班,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書寫3000字以上的文章,再發布到網站上。就這樣通過不斷地堅持和積累,他漸漸成為一位名作家。

第二條法則:如果你每天必須吞掉一只青蛙,那么你只是坐在那里盯著它看,終將無濟于事。

這就好比:面對每天都必須完成的一件事情,如果我們一直拖延下去,不愿意完成,那么這件事情就一直不會得到處理,甚至會帶來更多不好的影響,產生負向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拖延會導致事情積累得越來越多,我們會感到越來越焦慮。

我對這條法則感受頗深。早上起來每當我不想面對客戶的一堆郵件和消息時,我總會告訴自己,想想吞青蛙第二條法則。只盯著這件事情不去處理是沒有用的呀,不管是否情愿,都得把這件事情完成,我才不容易焦慮,才能集中精力去處理接下來的待辦事項。如果我實在不想主動完成這件事,就會用吞青蛙法則加上自我懲罰的方式給我的同事發小金額紅包,用外在的力量督促自己完成。時間久了,我肯定會覺得一直發紅包不劃算,所以即使內心再不情愿,我也會去完成這件事。自我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重要的是要讓自己養成主動處理困難問題的習慣,而不是任由困難問題放在那兒,自己不解決、一直拖延下去。

你也可以把吞青蛙法則更好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幫助你面對那些很難處理的事情。

3.“四象限”法則

每天面對需要完成的大量任務,你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當手頭的待辦事項變得越來越多時,感覺大腦有些混亂,不知道該從哪一件事情著手處理。隨著事情堆積得越多,內心就會感到越焦慮。

其實你只要學會時間管理里的“四象限”法則,很快就能厘清手頭的待辦事項,從而更從容、更淡定面對它們。

根據待辦事項的緊急、重要程度,我們可以把這些事情分為:重要、緊急的事,重要、不緊急的事,緊急、不重要的事,不緊急、不重要的事。如圖1-2所示。

圖1-2 時間管理四象限圖

(1)重要、緊急的事。一天中,哪幾件事對于你來說是重要、緊急的,就可把它們放入此象限中。假如你是一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人員,每天需要處理的重要、緊急的事情有:給10位面試者打電話,通知他們來公司面試;篩選郵箱里的50份簡歷,從中選出10份候選人簡歷,給各個部門主管查看。那么你就可以把這些重要緊急的事情列入這個象限,每天優先完成這些工作上的事情,再處理其他事情。

假如你是一位學生,每天面對的重要、緊急的事情有:背完50個英語單詞、寫一篇800字的作文。那么你就把這些事情列入此象限,選擇在自己狀態最佳時完成這些任務。

(2)重要、不緊急的事。每天的待辦事項里,有些比較重要,但它們不是當下必須完成的(不那么緊急),你就可以它們列入此象限中。假如你是一位銷售人員,每天需要把銷售業績制作成表格匯總起來,這件事情重要,卻不必立刻完成,可以在下班前花5~10分鐘完成,那么這件事就可以列入此象限,提醒自己下班之前完成即可。

假如你是一名學生,每天的學習任務里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有:與同學討論一道數學題的解法,去詢問語文老師一首古詩的寓意。那么這些事情就可以列在此象限中,將時間安排在放學后、下課后,因為它們雖然比較重要,但你不必放下學習任務,可以安排在空閑時間完成它們。

(3)緊急、不重要的事。一天中有時會有臨時、突然安排的任務,它們或許需要你立馬就處理、需要你在30分鐘內處理完,但它們又不是很重要的事,你就可以把這些事列入此象限。比如:給老板復印一份資料,中午12點送到老板辦公室;開會結束后的30分鐘內,寫一份簡明的會議紀要提交給部門主管。這些事情都很緊急,但相對于每天最重要的那幾項事情來說,顯得不那么重要,你可以根據工作時間是否充裕來安排這些任務:如果時間充裕,就立刻去做;如果不充裕,可以把事情寫在便利貼上,貼到辦公桌顯眼的位置,只要在截止日期前把它們都完成即可。注意:一定要給這些事情設立截止日期或截止時間,否則容易遺漏,以至影響工作。

對學生來說,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可以安排在不需要大量專注學習的時間段里。比如老師要求你在今天放學之前交作文作業并送到老師辦公室,語文課代表就可以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提前告訴同學們:作文須在5點之前交給你,5點之后就要自行去老師辦公室提交。大部分同學能按時提交給你,你就可以整理出缺作業的同學名單附上作文本,交到老師辦公室,把更多時間分配給那些重要、緊急的事情。

(4)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每天總會有那么幾件小事不緊急也不重要,你可以將其列入此象限。例如:每天檢查、回復郵箱里的郵件;回復客戶的微信、短信等。對這些事情,你可以選擇統一的時間段(如:下班前半小時)去處理,而不是客戶來一條消息就立馬回復。對這些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你既可以利用碎片時間處理,也可以統一處理,總體原則就是:不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這些事情上,先專注做好手上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假如你是學生,對于像給飯卡充值、買新的文具等事情,就可以列入此象限中:等你把學習上的重要任務都完成,再去做這些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只要把它們寫下來列入此象限,你就不會遺忘,也不會因為這些事情到放學前還沒有做而感到焦慮。

建議大家把工作和生活的待辦事項分開,列出兩個圖表進行事項安排。待熟練掌握此方法后,你就會明確篩出每天最重要、最應該花時間去完成的事情;拖延的習慣也會得到改變,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正在朝一個好的方向發展。

下面我以自己某天的待辦事項為例,根據工作和生活分作兩類,展示具體的時間安排,如圖1-3所示。

圖1-3 工作和生活四象限圖

我希望這個簡單好用又容易學的“四象限”法則,能幫助你合理安排每一天的時間,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

4.GTD法則

GTD是get things done的縮寫,意為“完成每一件事情”。GTD法則是美國著名時間管理大師戴維·艾倫(David Allen)在Getting Things Done:The Art of Stress-Free Productivity(《搞定Ⅰ:無壓工作的藝術》(3))中提出的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辦公的普及,過去傳統的工作模式漸漸發生改變,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多,再加上大量的工作需要通過郵件、短信、微信等形式輸入,我們只是采用對待辦事項完成即打鉤、沒完成即打叉的簡單方法,已經無法更好地管理我們的時間,因此,GTD法則應運而生。

GTD法則的核心理念:你只有把心里所想都寫下來,并且做好下一步的安排,你才能心無掛念、全力以赴地做好目前的工作,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如果你常常因一些事情沒有得到解決而處在焦慮之中,那么你腦海里就會時不時想起這些事情,從而影響當下手頭的工作,甚至會使你忘記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通過GTD法則把所有的待辦事項羅列出來再進行分類,確定下一步的處理方法,使它們都處在一個可控范圍內,這樣我們做事的思路才會更清晰。

作者同時提出了一個“2分鐘法則”:如果一件事情可以在2分鐘內完成,那么你最好立馬就去完成它,甚至可以暫停手中的另外一件事情,先把這件立馬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做完。

比如:你正在寫工作日志,忽然接到一個通知,讓你把一份材料送到隔壁同事的工位上。這件事情只需30秒就可以完成,你應該把手頭的工作暫停,先把材料送過去,再繼續做手上的工作。因為這件事很簡單,也不會占用你太多的時間,若不立馬去做,在忙于其他工作的情況下,你很可能會忘記送材料這件事。同事沒收到這份材料,可能就會因此耽誤工作。

那么,GTD的基礎概念和原則都有哪些呢?

(1)基礎概念。包括材料和工作兩個方面。

材料:指所有需要關注的事情,只是希望達成的結果以及如何完成,都還沒有被確定。也就是說,這些屬于你尚未確定結果且下一步須具體行動的事情。

工作:在中文書籍里,這個詞被翻譯為“工作”。在本書中,它指的是:那些已經被清楚定義目標,并且需要一步步完成的任務。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工作”,其實并不單獨指工作和事業,也可以指代生活中的一切事務。

(2)三個基本原則。作者認為,一個好的時間管理體系應該具備三個基本原則:

第一,所有需要處理的事情并不能只依靠大腦保存,而是需要一個外在的體系幫助保存。我們的大腦存在“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我們的大腦要記住那些真正需要長期記憶的信息——那些可以用筆和紙記錄下來的短期信息,就用一個外在體系來完成。所以,無論是電子的還是紙質的時間管理表,都能夠幫助我們把需要處理的事情依次記錄下來。

第二,對于任何工作,我們都應明確需要完成哪些任務,從而達成最終目標。我們需要得到一些清晰的任務,大腦才能判斷哪些任務可以在哪一個時間段完成。

第三,如果所有需要完成的任務都已經定義清楚了,那么還需要一個可以被定期回顧的提醒系統。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完成任務之后,要學會去查漏補缺和復盤,不斷回顧和總結,只有這樣,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還可以再改進。

(3)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控制事物。“橫向”控制指的是:把你的行動都管理起來,保證毫無遺漏地加以執行。這好像一個可以全方位掃描的雷達,它掃描的對象就是每一天里那些能夠吸引你注意力的事務。“縱向”控制指的是:針對每個具體的主題或項目你所進行的思考。例如:在書店的時候,你和朋友聊起最近的書單,此時你內心深處的“監控雷達”就開始鎖定這條信息——你要挑選哪些書籍、購買書籍的預算是多少、打算用多長時間把這些書看完、需要為讀書做哪些準備等。

橫向控制和縱向控制的目標是一致的:能幫助你分擔精神上的壓力,解除你的焦慮,從而幫助你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通過對事情進行恰到好處的管理,合理分配時間,你可以更加自如地應對工作和生活,同時對這些項目或事項適當聚焦,讓你徹底了解和掌控項目所需要準備的工作。

(4)GTD法則的五個步驟。GTD法則分為五個步驟:收集、處理、整理、回顧、行動。具體的處理方式可以用圖1-4表示。

圖1-4 GTD法則的五個步驟

①收集。了解自己完成某個待辦事項,需要收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富有成效地完成這項任務。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清楚自己的工作具體需要什么信息,才能夠恰當地推進事項進度。為了把你的思維從一堆亂七八糟的待辦事項中解放出來,你必須清楚地意識到:需要把真正重要的事情抓住。它們是你當下必須處理的事情,而且在將來的某一個時間點,你還會去處理和回顧。

可以用到的收集工具包括:紙質筆記本、電子備忘錄、錄音設備、電子郵件等。

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想著一次就能把信息收集完整,而要通過列大綱、畫思維導圖等形式幫助自己整理信息,等有新的后續信息加入時還要及時補充。

下面以我自己的寫作過程舉例說明一下。為了創作本書,我需要閱讀大量各種類型的書籍,不僅限于時間管理類,還有心理類、經濟管理類書籍。因為只有不斷閱讀,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摸索出更多具有參考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方法,幫助大家做好時間管理。

于是,我在創作開始之前的幾年里,大量閱讀綜合學科的書籍,通過寫讀書筆記、寫書評等方式,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在寫書過程中,如果要引用某一個方法、觀點,我就去查閱自己的讀書筆記系統(電子、紙質版),立馬就能找出這個觀點出自哪一本書、作者是誰、是哪一個出版社出版的。

在創作開始的時候,我先列出寫時間管理書籍需要的提綱,再列出需要的資料和案例,把思維導圖畫好之后,按照邏輯順序進行創作。收集信息的工具也是文中列出的那些。

這些都是需要根據時間的先后順序完成的任務,大家可以參考我的案例,對自己某一個待辦事項進行詳細的信息收集。

②處理。清空你的“工作籃”,讓信息越來越少。例如,你的辦公桌上有一些有待領導簽字的文件,桌面上有N張便利貼,郵箱里有若干等待你回復的郵件等。建議你先分析哪些事是需要你做的,哪些事需要別人幫助完成,從而進一步明確自己真正需要完成的待辦事項。

③整理。建立你的GTD清單,在整理階段要對處理的結果進行細化,對需要做的事項進行分類。此處會用到前面所提到的“2分鐘法則”,即對那些2分鐘內不能完成的事情,都應該重新整理并寫入GTD清單。

如何建立GTD清單呢?我是這樣做的:建立一個如下所示的GTD工作清單(你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做修改)。

9:00—12:00:在公司,對客戶文創提案的第三版方案進行修改、回復電子郵件里的內容。需要準備:提案PPT、回復客戶的郵件模板。

12:00—14:00:在健身房和餐飲店,完成“有氧+無氧”的健身訓練、吃午飯、小憩15~20分鐘。需要準備:健身衣服、紙巾、便攜靠枕。

14:00—18:00:在公司會議室,與A公司洽談合作、準備下周的選題策劃會、做今天的工作總結。需要準備:會議紀要、合作方案、選題策劃兩個備選方案、工作總結文檔。

18:00—22:00:在家,吃晚飯、閱讀本周書單里的書籍、創作新文章、復習過去所學的外語知識。需要準備:學習用品、閱讀的書籍、外語書籍和聽力材料。

GTD清單和待辦事項清單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它把每一個事項都做了進一步的細化。例如,根據地點(辦公室、電腦旁、家里、購物中心等)分別記錄只有在這些地方才可以執行的任務。這樣做的好處是:當你到這些地方之后,能夠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應該做哪些工作。

④回顧。一般以“周”為單位,對每周的任務進行回顧與檢查,這樣做可以幫助你進行清單更新,確保GTD系統的運作。在回顧的同時,你可以做下一周的GTD計劃。

例如,在回顧自己本周工作的GTD清單時,你發現有少數幾項工作并未完成,你就可以先分析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再想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你可以把這些未完成的事情寫在下一周工作的GTD計劃里,這有助于這些事情的跟進和完成。

⑤行動。知道方法論,你就好去實踐了。你可以按照每份GTD清單采取相應行動,在具體行動的過程中,你可能需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你所擁有的時間和精力的多少、工作的重要緊急程度來選擇先完成哪一個GTD清單。

GTD法則,可以幫助你從混亂的諸多待辦事項中解脫出來,整理好思路重新出發,把事情一件一件做好。這種時間管理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工作和學習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至县| 大宁县| 福建省| 黑龙江省| 南澳县| 南通市| 邻水| 澄江县| 正宁县| 南阳市| 班戈县| 马公市| 上蔡县| 寻甸| 林口县| 承德市| 岳西县| 铁力市| 专栏| 报价| 新绛县| 河间市| 会理县| 沙湾县| 察隅县| 若尔盖县| 纳雍县| 济源市| 和顺县| 安宁市| 河东区| 新兴县| 桐城市| 闸北区| 乌兰县| 津市市| 大城县| 威远县| 普陀区| 南安市|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