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總是不期而至,于我而言,這是一種闊別已久的情愫。
觀看《死亡詩社》(亦名《春風化雨》)很偶然,觀影畢,內心滿是觸動,影片中人物的形象在腦海中不斷浮現,細細品味、慢慢回味這個故事。
這是別人力薦的影片,以教育為主題,故事架構并非新穎出奇:無非是良師點化頑徒。具備“師生電影”常見要素:班級里調皮搗蛋的學生、扮演反派的校方領導,以及一位如春風化雨般的理想教師。但其獨特魅力在于對細節的雕琢,恰是這些入微之處深深感染了我,令我觀后不禁動容。
基廷老師負責教授一群高中生英文詩歌,其貌雖不揚,但其別具一格的教學風范深受學生喜愛。只是這種極具個性的課堂組織形式、對授課內容的隨心刪減以及另類的啟發式教學,未獲校方賞識,故而基廷老師只能如匆匆過客,短暫停留后便無奈離去。
初登講臺,他便要求學生撕去教科書的導言部分,激勵學生不盲目尊崇權威,敢于質疑。授課地點不拘泥于教室,操場亦成課堂。他讓學生先吟詩,而后方可踢球嬉戲;課堂之上,甚至鼓勵學生站上書桌,以全新視角俯瞰周遭。這位老師有一言堪稱經典:這般另類教學,旨在“培育學生獨立思考之能力”。
在其獨特教育理念引領下,學生們自發組建詩社。在這方小天地里,他們暢抒己見、宣泄情感,然所思所行與校方要求背道而馳。隨著詩社成員遭遇種種變故,這個團體陷入困境。一位成員因戀愛受挫而尋釁滋事,遭校長嚴懲,險些被開除學籍;另一位成員境遇更慘,他鐘情戲劇表演,卻與家長期望相悖,引發激烈沖突。該生不僅被家長強令退學,還被禁止與詩社再有往來。最終,這位頗具藝術天賦的學生不堪重負,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令人痛心疾首。詩社亦隨之分崩離析,成員們所體驗的自由被無情剝奪,基廷老師也被校方驅逐離校。
值得一提的是,那位天賦異稟的學生名叫尼爾。盡管他才華出眾,卻在家長與學校的雙重壓制下,無法追逐心中所愛。其性格又較為怯懦,無奈之下,唯有以自殺求解脫。這一情節深深震撼了每一位觀影者。印象中,美國教育體制相對自由寬松,然而置身其中的學生,在自身學業抉擇面前卻如此無力,前程似被他人預設,自主之權幾近于無。設身處地,反觀自身,又有幾人能在讀書求學時做到興趣與專業相契?
影片尾聲,基廷老師即將告別那所令他愛恨交織的學校,學生們紛紛起身,站于書桌之上,以獨特方式表達敬意。此幕感人至深,教師在強大的教育體制面前顯得如此孱弱,實乃現代教育之悲哀。無論為師者何等才華橫溢,一旦踏入此行業,創新之舉往往受限。大抵而言,避免與上級沖突的穩妥之策便是墨守成規。這與我初入教育行業的經歷頗有幾分相似。憶及初登三尺講臺,亦是滿懷熱忱,對教學模式探索不止,雖令沉悶課堂稍顯生機,卻遭領導詬病,被責以“不安分守己”。我別無他法,只得在僵化的教學環境中如傀儡般機械操作,按部就班完成教學任務,然失去自由的代價是內心的壓抑與消沉。
不禁反思,教育之目的究竟為何?難道不應是促進人的身心健全發展?若此,又何苦以諸多繁文縟節束縛師生之發展?遙想數千年前,孔子講學何等自在逍遙,形式靈活多變。暮春時節,眾人齊聚杏壇,師徒席地而坐,自由交流,各抒己志,可鼓瑟弄弦,可激烈爭辯,此般情景,怎不令今日為師者心馳神往?再觀當下課堂,一位教師、一群學生、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滿堂灌輸,教師倦于教,學生厭于學,氣氛沉悶,樂趣全無。
觀影過后,有同學慨嘆:教師之路如此艱辛,發誓畢業后絕不再涉足此行業。實則不然,若能減少對教師的束縛,多些創新鼓勵,讓關愛充盈課堂,以春風化雨之情面對莘莘學子,為師者仍可收獲無盡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