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文學作品,穿越時空,盡管故事的內容有些陳舊,可是深刻的思想性燭照千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戰爭題材的小說,作者鮑里斯·瓦西里耶夫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并在戰爭中身負重傷。他退伍轉業之后,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一樣,戰后根據自身經歷,開始寫作,并成為著名作家。我對這部經典名著神往已久,但沒有認真閱讀過,只是碎片化閱讀,或者道聽途說,雪泥鴻爪,真正高談闊論起來,也是一時語塞。
從作品問世至今,已有多次根據這部小說拍攝的電影、電視劇,目前網上可以搜索到的有1972年版的同名電影,以及2005年版的19集同名電視劇。這一發生在異國他鄉的故事,早已成了不少中國人心目中的情感經歷和人生場景。我不懂俄語,有時不由自主會對電影中的中文配音隱隱排斥。觀看譯制片時,那些老外開口講漢語,拿腔捏調,覺得特別滑稽。前一段時間,關注到CCTV6的2015版同名電影首映活動,心生期待,并有機會欣賞一番。
該片由俄羅斯著名導演列納特·達夫列吉亞羅夫重拍,在保持原著風貌的基礎上,采用3D技術再現宏大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由于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為衛國戰爭時期,因此觀看電影時,心情很難平靜下來。
故事一開始交代:蘇聯邊境171會讓站,負責人準尉瓦斯科夫很傷腦筋,因為駐守的士兵紀律散漫,平時在臨近村子酗酒、打架、亂搞女人,不聽指揮。于是,他再三向上級匯報,要求派一些沒有諸多惡習的士兵過來,上級對他的匯報也是十分不耐煩,后來給他派來了一群女兵。這下子更讓不茍言笑的瓦斯科夫手足無措,一個大老爺們整天圍著一群女兵亂轉,鬧出了不少笑話,故事顯得歡快而輕松。
這些美麗的女兵中,有排長基里亞諾娃,有羞澀靦腆的麗莎,含蓄內斂的麗達,聰明機智的熱妮婭,文質彬彬的索妮婭以及膽小懦弱的嘉麗婭。她們各自有不同的身世,有戰爭造成的不同創傷,對法西斯的侵略都有刻骨之恨。其實,這些女兵并非為作戰而添亂的,當敵機掠過領空,她們架起高射炮,熟練調整方位,精確對準目標,果斷命中敵機,迫使飛行員跳傘。只是麗達國恨家仇涌來,憤怒之余機槍一陣掃射,飛行員瞬間成了一團火球。當然,她的任性也遭到瓦斯科夫的嚴厲批評。
有一天,女兵麗達在附近森林中偶然發現有兩名德軍偵察兵出沒,便及時向瓦斯科夫匯報。經過分析,認為敵人偵察的目標是附近的基洛夫市,要炸掉鐵路,對交通造成干擾。瓦斯科夫請示上級之后,決定以他為首組成一個狙擊小分隊,隊員為麗莎、麗達、熱妮婭、索妮婭和嘉麗婭,其中麗達為班長。本來根據情報,敵方的偵察兵只有兩位,可是真實情況是16位,結果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懸殊,戰斗格局一下子陷入兩難境地。
作為戰斗指揮員的瓦斯科夫決定派麗莎沿著原路回駐地報告,尋求增援。另一方面,他和其余戰士出謀劃策,設法拖延敵人,阻止他們抄近路趕往火車站。為了迷惑敵人,他們扮作伐木工人,在林中高聲吶喊,佯作有多人在勞動。女兵熱妮婭唱著《喀秋莎》,勇敢地跳到水中,歡笑嬉戲著游泳,不遠處隱藏著的就是敵人的槍口,其實看似平靜的黎明,已經危機四伏。
狡猾的敵人并沒遠走,他們決定到林中偵察,這樣戰斗注定不可避免。除了送信的麗莎之外,瓦斯科夫和其他戰士共五人,借助森林的掩護同敵人展開周旋。不幸的是,麗莎送信路上,路過沼澤,不慎被泥沼吞沒,因此后援遲遲未到來。于是,這場遭遇戰的結局很慘痛:女兵全部戰死,盡管瓦斯科夫幸存,也是傷勢不輕。文雅的索菲亞為了取回準尉遺留的煙袋,奔跑時被德軍一刀斃命。膽小的嘉麗婭承受不了作戰的壓力,大聲喊叫,被敵人亂槍打死,死前還喊了一聲“媽媽”。可歌可泣的是麗達和熱妮婭的犧牲——麗達和瓦斯科夫并肩作戰,被手榴彈彈片擊中腹部,失血不止,疼痛難忍,不想拖累準尉,她選擇了開槍自盡。熱妮婭為了引開敵人對戰友的包圍,主動暴露自己,邊奔跑邊射擊,“如小鹿般跳躍著”,最后寡不敵眾,被敵人子彈擊中并摔死在懸崖之下。
瓦斯科夫體力恢復之后,孤身作戰,最后逼迫殘敵繳械投降。當他步履蹣跚,押解俘虜前往駐地,心中隱隱作痛,死去的五個女兵不斷在眼前浮現。不久,援軍終于趕來,瓦斯科夫的疲憊之軀也終于支撐不住,轟然倒下。
若干年之后,瓦斯科夫回顧這段戰斗經歷,仍然為沒有保護好女兵而內疚不已。
其實這就是戰爭,其殘酷性超越性別,為了身后強大的祖國,她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青春的熱血。作者對戰爭的身臨其境,讓他創作時,筆下的文字敘述顯得細膩、真實,因此才給人很大的觸動。看過這部電影,讓我們更加感到和平的珍貴,更加反對任何戰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