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治療藝術之治療師培訓手冊
- (美)杰弗瑞·薩德
- 2487字
- 2024-11-21 15:33:07
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狀態
我們在前文提到過,心理治療師培訓系統的主要目的是訓練獨特的濾鏡、肌肉、心和帽子,用來精進個人的卓越能力,尤其是當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對方頓悟時。
艾瑞克森醫師本身就是有效率、優秀治療溝通者的最佳例子。他在自己的專業生涯里發展出許多種獨特狀態。
比如,艾瑞克森醫師精通順勢而為的概念和狀態,無人能出其右;他同時也發展出超凡的敏銳感知力,能夠察覺個案最細微的模式和變化。艾瑞克森醫師甚至會運用間接溝通,一種我稱之為“引導導向”的狀態。
他的治療風格是全然體驗性的,同時他會創造出戲劇化的療愈體驗,在這樣的基礎上改變會自然發生。同時,他還有強大的策略思考能力,他會有意識地發展治療步驟。艾瑞克森醫師致力于強化帶有療效的信息,他會先讓自己進入一種互補的狀態,包括順勢而為、敏銳感知力、引導導向、體驗式、策略思考。
其實我知道艾瑞克森醫師的取向定義里嚴格來說并不看重“狀態”,而是將它們看為擁有整體價值的部分,因為它們可以建構臨床工作的基礎。心理治療培訓系統是一個工具,用來探索跟發展有效的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把這些應用在實際治療工作上。
關于治療師如何靈活、有彈性地改變狀態,艾瑞克森醫師有數不盡的例子。盡管囿于多年的習慣行為,盡管我們都有自己偏好的理論取向,盡管我們都有個人的偏見,我們還是可以隨著情境和個案需求,切換我們的位置和視角。
本書中的許多練習,就像很好的瑜伽鍛煉一樣——用來啟動一組全新的肌肉,允許我們的濾鏡更加敏銳,把新鮮血液打進我們心臟,在我們專業的帽子上添加顏色和質感。
艾瑞克森的自我訓練
艾瑞克森醫師在工作中也提到過一種自我訓練的方法。他提過很多用來提升自己的練習。為了彌補醫學院、實習期、住院醫師的訓練不足,在早期的工作里,他會從社工單位取得一份寫好的個人社交心理歷史報告,然后根據那份社交心理報告,建構一個直覺性的傳統精神疾病心理狀態評估。
接著,他會反向操作整個過程:他會取得一份精神心理狀態評估報告,寫下一個直覺性的社交心理歷史,然后與從社工單位取得的實際報告做對比。
他說自己在100個病患身上做過這個練習。他的目的不是要學習內容,而是精熟一種狀態,去了解人類發展的基本要素,使之成為自然思考過程的一部分。
艾瑞克森醫師也會鍛煉自己獲取一種敏銳狀態。他會分辨出人類社交行為的細微差別。在職業生涯早期,他就像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一樣工作,他會尋找一個細微線索,從中寫出他的預測。為了避免自我欺騙,他會把他的預測交給秘書保存進一個保險柜里,直到他的預測被證實。
比如,他覺得發現了泄露秘密的行為,他會寫下,“這個人正在有外遇”,或者他會猜測,“那位女士懷孕了”,盡管沒有任何外在生理跡象顯示。他認真勤奮地發展一種能力——從細微線索推論,而不是只聚焦于增加他在知識領域的基礎。
艾瑞克森醫師終其一生致力于他的成長和發展。在他去世之前,我問了他一個簡單的問題。他用一個故事的方式回答我,他的答案就如同層層包裝的禮物。我必須拆開包裝獲得答案。他這種間接回答我問題的方式,讓我很感興趣。他在溝通一種概念,而不是教條式的引導。我有種感覺,他玩得很開心。他還會練習他的引導導向狀態,想要讓它更加豐富。
艾瑞克森醫師一生中花了許多時間在引導導向狀態里。他致力于提升他的引導導向能力,想使之成為一種自然本能反應。比如,艾瑞克森醫師作為治療師的一個主要天賦是,運用有療愈效果的故事。講故事的能力是從引導導向狀態衍生出來的,這并不是一種技巧。
當他的小孩到他的辦公室時,艾瑞克森醫師會給他們講故事。他也經常給他的病人講故事。當他與朋友或家人用餐時,他也經常講故事。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刺激概念和情感的深刻體驗。
艾瑞克森醫師可能會講一個故事,想看看是否能讓聽故事的人撿起他的筆,轉一圈,再將筆放下,而不需要直接給指令。這并不是為了操弄而去操弄,艾瑞克森醫師在探索人類的行為反應。在社會心理學成為一個專業領域之前,他已經是時代先驅的社會心理學家。為了幫助他的學生發展狀態,他會布置經驗式作業。
艾瑞克森對我的訓練和我的自我訓練
艾瑞克森醫師給我布置了一個個人發展任務。比如,他叫我去校園里看小孩子玩耍。我的任務是,預測哪個小孩接下來會玩哪個玩具,哪個小孩會率先離開團體,哪個小孩會接著說話。這種需要敏銳觀察力才能發現的細微狀態,可以從小線索去推論,然后預測未來模式,艾瑞克森醫師很喜歡做這樣的事,他也鼓勵他的學生發展這種狀態。
作為一個概念溝通者,艾瑞克森醫師經常運用體驗式方法。我在1973年第一次拜訪他時,他在一張紙上畫了三條線——一條垂直線,一條水平線,一條斜對角線。他問我,“這是什么?”我很仔細地看,并試著找出一種模式,完全沒有任何頭緒。然后我放棄了。艾瑞克森醫師很用力地點點頭,然后搖搖頭,然后把頭傾斜到一邊,告訴我,“是的”“不是”“我不知道”。他在教導我尋找細微線索。他說當個案說話的時候我應該小心地觀察個案,要注意到不一致的地方。
他這種簡單而直接的體驗式風格,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40年之后我依然覺得如此精妙絕倫。如果他是用教條式的方式解釋發生不一致細節的重要性,就不會讓我如此印象深刻了。我可能“感受”不到那個概念。
本書中的練習,擷取了艾瑞克森醫師的治療取向的重要元素。就像模仿對演戲來說很重要一樣,模仿對心理治療師來說也是很好用的工具。艾瑞克森醫師是我模仿與效法的榜樣,但我也不會將自己局限在艾克森學派的方法里。
我會運用家庭治療技巧、人際溝通分析、格式塔學派的完形技巧、系統化取向,以及心理治療動力取向,但艾瑞克森醫師出神入化的經驗式心理治療技巧最讓我嘆為觀止。我致力于整合艾瑞克森學派的狀態到我個人的專業發展中,創造我自己獨一無二的治療風格。
我通常一個月會選擇一個主題,用來增進我的專業能力,或是提升個人生活品質。比如,我可能花一段時間鍛煉我的視覺感官。我可能花時間鍛煉順勢而為的狀態,或是精熟三步驟策略過程:進入、發展主題、離開。我的自我鍛煉的目的是通過體驗強化我的治療師狀態。
本書中的練習,可以用在個人發展的許多層面上。在接下來的兩個章節,我們會有更完整的方法技巧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