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自序 從文化視角漫談心理咨詢何去何從

心理咨詢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源自西方,與其他社會倫理共同維持西方社會的平衡。作為一種技術和方法進入中國,心理咨詢本身的文化特質如何加以調整,才能融入我們的社會文化,化解當前社會的文化沖突,是心理咨詢從業者繞不開的問題。

心理咨詢的產生

從目前整個生存環境和狀態而言,進入信息時代,人們的信息量有所增加,所見所聞不僅對我們的生活狀態有影響,更加重要的是,對我們的心理狀態也有影響。人生活在信息當中,環境的變化引起我們內心的改變,對于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有很多人覺得很好,因為這個時代比以往更快速、更便捷,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也有些人覺得不好,因為它似乎讓我們喪失了很多東西,比如日漸淡薄的思念。

在這個時代,人們內心的困擾變多了。生活的變化對我們的心理狀態而言就是一種沖擊,我們會因此產生很多困擾,如何應對、解決這些困擾,就變成了眼前的問題。

我認為,心理咨詢是咨詢師用來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更是心理咨詢師用來探索“人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方式。

當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時,一個人的內心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人與環境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那原來繼承下來用來解決問題的辦法,如今是否還能繼續使用?人與環境交互產生的心理問題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的解決心理問題的辦法是否還可以繼續使用?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再適用?哪些應該保留,哪些應該舍棄?心理咨詢作為一種認識人或者幫助人解決困境的方式,到底應該如何發展?

心理問題的發展

一個人面對變化時,為了調整自身而努力的過程有時候比較順利,有時候又會有很多曲折,碰到困難的時候,心理問題就會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可以說,心理問題就是一個人在成長和發展自身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狀態,而心理咨詢就是了解人如何成長以及處在怎樣的狀態。

當心理咨詢的目的指向人本身,而不是人之外某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更容易討論何去何從的問題——與其說是討論心理問題何去何從,不如說是討論人到底何去何從。這就是哲學的三個基本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

在我看來,心理咨詢就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狀態、不同語境中,用各自的方式不斷地回答這三個問題。

對世界的認識

關于人本身的問題,涉及人們為什么要探索自己和了解自己。人們通過了解自己,間接地把自己變成了解世界的通道。心理學通過這樣的途徑,在了解世界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和確定感,也就是說,心理咨詢跟“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產生了一種關聯。

了解世界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一種偏客觀,一種偏主觀。用偏客觀的態度了解世界的方式,稱為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概念我們不去定義它,因為每個人對科學的理解不盡相同。我們使用科學的概念,是基于在探求這個世界的時候,有一個前提假設,這個假設認為有絕對化客觀的狀態存在。我們去探索客觀狀態的真相,是一種科學的方法。

另一種是用偏主觀的態度了解世界的方式,稱為藝術的方法。它是一種與科學方法不同的途徑。科學的方法認定有一個客觀世界等著我們去發現真相。藝術的方法不認為有客觀世界存在,或者說,真相有無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當事人的感知體驗,是通過其自身體驗來描述和傳達對世界的認識。

藝術和科學看似有些對立,探索世界的途徑也不同,那么它們到底有什么關系?我們應該用什么態度取舍呢?

回到本源,我們要了解自己——人之所以為人到底怎么回事,從而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在這個過程當中,首先要明白藝術和科學是否有矛盾。

大多數人認為,藝術和科學并不矛盾,它們是兩個方向,兩種不同的途徑,在具體化層面會顯示出很大的差異,但它們彼此又存在很強的聯系。

我們是采取主觀態度還是客觀態度來認識這個世界,會影響到科學應用的方方面面。心理學是科學的分支,我們認識世界的不同態度對心理學又有哪些影響呢?

心理咨詢發展到現在,大概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中間經歷了很多變化,就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幾乎是從弗洛伊德那個年代開始使用談話治療的方式,當然之前也有,不過并沒有以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來命名。

心理咨詢被這樣命名后,就已經帶上了科學的含義,以科學的面目出現。以精神分析為例,弗洛伊德創建一個探索人內心的理論,想把人內心的狀態用客觀性描述出來,這樣的態度,被稱為科學的態度。

心理問題的變化

在進入科學時代之前,人也有各種各樣的困擾,應對困擾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例如請巫師占卜或向神父禱告等。這些方式都是通過溝通和交流解決人的困擾,因為那時還沒有心理咨詢的概念。科學時代來臨之后,人們發現這些方法沒有實質的道理,而且這些方法很主觀,沒有證明其客觀的證據存在,所以漸漸被科學摒棄。

到了科學時代,心理咨詢用科學的方法替代了原本帶有迷信色彩的解決人心靈困擾的方法,一開始還順利,但近二十年以來,問題越來越明顯。我們用科學的方式,把這個世界當成絕對客觀的真實存在的對象去研究,用這種態度去探索人的心理問題,卻發現用這樣的態度并不能找到有效的途徑去解決人的內心困擾,于是對這些科學的方法產生了質疑并對其進行反思。

用古代迷信的方式來解決人的心理困擾之所以漸漸無效,是因為人所處的環境在發生變化。環境的改變也導致我們對迷信的方法產生疑問。進入科學時代,隨著科學的發現越來越多,人們用越來越客觀的方式和視角來看待世界,對世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再認為有神靈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們開始不受主觀影響,認為世界是絕對客觀化的存在,這種認識導致人的困擾也發生了變化,所以,非科學的應對方式不再適用。

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科學逐步發展,原來人們對世界絕對客觀的認識又發生了很多變化,有很多經典的物理學實驗,正慢慢推翻世界絕對化客觀的觀點。我們很難說清楚這個世界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世界也并非我們原來所設想的由物質構成,它似乎是介于物質和第二性之間的東西,于是,主觀認識和客觀認識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隨著我們對世界認識的加深,不能再以主觀和客觀來區分原來的狀態,這種發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文化環境,之前我們認為一切有跡可循,但現在變得不再那么確定。進入后現代的社會,推翻了原來與科學時代相匹配的現代主義文化,變為后現代文化,現代主義文化強調唯物,后現代文化強調去中心化、去結構化、多元化,給了主觀性更多的位置,找到主觀性很多的價值,從這一點來說,有一種回歸的跡象。

這種回歸跟進入科學時代之前有很大差異,在進入科學時代之前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很主觀,假設有很多神靈,但那只是一種描述,并沒有實證。這種回歸,導致我們對自身心理狀態和心理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想要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也隨之發生改變。

我們每個人看似對如何看待世界不感興趣,但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困擾是無法躲避的,這些困擾會影響每個人,也跟每個人都有關系。這種關系和如何看待世界關聯在一起。

我們用一個具體落點,來探討對世界的看法和文化環境的影響是如何影響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的。

精神分析的發展歷程

以精神分析為例,弗洛伊德用經典精神分析來解決心理問題,經典精神分析在臨床應用中有三種核心技術——面質、澄清和解釋。采用面質,首先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有一樣客觀存在的東西在那里;它存在才能夠去面質和澄清,如果那樣東西本身不存在,就沒辦法去面質,如果那樣東西一直在變化,也沒辦法去澄清。所謂的現象和問題,不會因為你的探索而發生變化,人的心理問題也不會因為心理咨詢師的介入而發生變化,只有建立在世界實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心理咨詢師才能幫助來訪者挖掘那樣東西,然后解決它。

后來,人們發現這種技術在臨床應用上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在那個年代,來訪者主要是癔癥(歇斯底里癥)病人,歇斯底里更多地表現為情緒爆發和身體出現問題。弗洛伊德認為,癔癥的發生是因為來訪者心里有說不出的秘密和愿望,如果想辦法讓他說出來,癥狀就會消除,這就符合絕對客觀化的觀點。但愿望和秘密不會因為咨詢師的探索而發生變化。

隨著臨床治療的發展,來訪者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癔癥病人越來越少。到了弗洛伊德學術流行晚期,人的心理問題更多的是情緒問題,特別是抑郁癥病人。面對抑郁癥病人或以情緒困擾為主的病人,面質、澄清和解釋技術并不能產生效果,因為他們的問題不是秘密,不需要說出來。繼而這些基礎的宣泄技術失效,取而代之的是以抱持、接納和轉化為主的技術。于是,客體關系理論開始發展。

弗洛伊德原本的解釋技術,是想把問題說清楚,在客體關系理論中解釋發生了變化。客體關系理論認為,如何解釋不重要,重要的是解釋時保持的態度,通過解釋傳達接納。這時,臨床技術發生了很大變化,應對的心理問題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例如常見的病癥由癔癥變為抑郁癥,這些改變都與生活環境變化有關。

心理咨詢與社會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資產階級為主導的新階層興起,原本結構化明顯的社會狀態變得相對扁平,強調自由平等。這種變化導致人們的心理狀態發生改變,從原來結構化中以壓抑為主的癥狀,變成以失落為主的癥狀,科學發展帶來自由的同時,失去了確定性和穩定性,失落替代了束縛,因此,抑郁狀態變得多了,而癔癥變得少了。

在這里要談的重點,不是癥狀怎么變化,而是臨床技術變化背后隱藏的態度。

面質、澄清和解釋的背后是非常科學的態度,當技術慢慢轉為抱持、接納和轉化,心理問題的絕對化客觀存在慢慢模糊不見了,不再強調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因為你心里藏著一個看得見、說得出來的問題,而是變成一種缺失。

也就是說,來訪者心理問題產生的背后,隱藏著我們對世界認識的變化,心理問題不再源于絕對客觀的秘密或愿望,而源于失落和關系的喪失。

精神分析中客體關系理論興起,人的需要不再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欲望和性對象的滿足,而變成關系的滿足。關系雖然抓不住,但是存在。于是我們看到,人們對心理問題的界定從一種看得清楚的層面到了一種模糊的情感感受層面。

在弗洛伊德時期,本能被認為是一種跟物理學相匹配、相類似的能量,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符合機械唯物論。到了客體關系理論中,人的最大需求是建立關系,而不是本能的滿足。于是隨著對心理問題的界定發生變化,人的需求變成一種能被感覺到的關系,不再那么抽象。

對心理問題的看法,從非常絕對科學的態度向藝術的態度遷移,不再是完全客觀,而是有一部分主觀存在。

再往后發展,抑郁的情況也慢慢發生變化,來訪者的問題更多地變成了焦慮,雖然還是以情緒問題為主,但由原來的身體反應變為彌散性焦慮。

如果抑郁的背后是失落,那么焦慮的背后則是迷茫。迷茫成為人們主要的問題和困擾,對來尋求幫助的來訪者,如果還用一種相對接納和抱持的態度,效果就不那么好了,使用接納和抱持的技術雖然能使焦慮的來訪者好受一些,但其癥狀不會消失。

這提醒我們,內在癥狀的困擾總是相對應于外在環境變化而產生的。迷茫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以失落為代表的困擾變成以迷茫為代表的核心癥狀?

科技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變得“無邊界”,越來越“靠近”,幾乎不存在所謂“思念”的問題。比如,想見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也不需要長年累月,很多地方一天之內就可到達。這種情況下,好像就不會再產生失落。失落是因為情感聯結的斷裂,一種情感沒辦法安置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說,原來的情感因時間和空間的斷裂,想要重新連接時發生困難。如今,見面很方便,不會有長久的思念,因此喪失了一種情感(“長久思念”的體驗),不需要再把這種感覺放在心里,而是可以通過另一種形式表達出來。信息的傳遞變得非常容易,人與人這么容易靠近,喪失了關系體驗,這時候,迷茫就產生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自由度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很多情感體驗無從產生,自我存在感和確定感沒辦法寄放在原本可以寄放的情感上,那么它該寄放到哪里呢?我們不知道答案。自我存在感和確定感好像因此而迷失,這就是后現代文化背景——以焦慮為主的后現代特征,以及心理狀態的特質——以自我迷茫為核心的體驗。這是我們普遍面對的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心理咨詢中所采用的態度和策略是接納,但僅僅接納是不夠的,還需要解構跟建構。我們認為不再有固定的模式,去創造一種我們認為的事實,也沒有絕對客觀的事實,所有的事實都可以通過彼此的關聯建構出來。

隨之,精神分析慢慢發展出后自體學派、主體間學派、關系學派和拉康學派。臨床技術中更強調主體間性,技術的運用上更強調建構,治療師可以更主動地參與其中。這些發展都在否決原來客觀和固定不變的東西,以一種偏主觀的態度來看待心理問題,這種態度側重于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和體驗這個世界,而不是以科學的方式來描述這個世界。

心理咨詢的發展歷程,從比較科學的態度慢慢發展成藝術的態度,這種態度的轉變,跟物理學等基礎理論科學對世界的認識及其營造出來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在這種社會文化中,人們的心理問題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因此我們看到,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中國社會中的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在中國出現至今,僅有30多年,它沒有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橫空出世的。在面對與我們的環境相對應的心理問題時,到底該用什么視角、什么態度、什么技術,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原則上來說,需要一種針對性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問題用不同的技術。如果問題以壓抑性為主,我們就需要使用與面質、澄清和解釋相關的技術;如果問題與失落有關,我們就用與抱持、接納和轉化相關的技術;如果問題跟迷茫有關,我們就需要用與解構相關的技術。這些都只是技術層面的探討,在這種背景下,心理咨詢該如何發展,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要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探索的方向,利用有用的資源,找到應對目前心理困擾的有效方式,分辨出在進行心理咨詢過程中哪些地方發生了錯位、哪些地方沒有好好利用等,通過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探索性方法,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探討。

《101次迎難而上:心理咨詢之道》可以算是進行這樣探討的嘗試,并不是提供標準化的答案,只是呈現一種思考,希望借此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同行對心理咨詢本土化問題的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边县| 康乐县| 离岛区| 彰化市| 绵竹市| 三台县| 蓝田县| 阿克陶县| 吴江市| 崇义县| 色达县| 灵丘县| 瑞金市| 高州市| 宁远县| 南溪县| 陇西县| 定安县| 庆云县| 永兴县| 彭水| 湛江市| 襄垣县| 玉环县| 广西| 新兴县| 本溪市| 重庆市| 鸡西市| 吴川市| 周至县| 桃园县| 北票市| 永丰县| 肥东县| 义乌市| 云南省| 蛟河市| 灌南县| 莆田市|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