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勝人格障礙
- (英)彼得·泰勒
- 1208字
- 2024-11-21 15:29:29
人格困難與人格障礙的區別
讓我們從一開始就明確一件事,在ICD-11新的分類中,人格困難并不被視為一種人格障礙,它可以被稱為亞綜合征狀態——一種未達到疾病障礙程度的狀態。
“那你為什么還要提到它呢?你只是用我們討厭的標簽抹黑了很多人。”這聽起來是合理的回擊,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除非我們使用這個標簽來提供一些治療,或者在被允許的條件下進行干預,否則就可以完全去除亞綜合征狀態。其實標簽在這里有一個優勢,如果通過認識它,我們可以避免在治療其他常見的與人格相關的疾病(如抑郁、焦慮、恐懼和健康擔憂等)時出現錯誤,那么我認為也可以把它保留下來。
舉個例子,在兩千三百萬有人格問題的英國人中,如果我們能夠識別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是否有人格障礙,并能選擇一種成功的治療方法,或避免一種會引發問題的治療方法,那么這個標簽就是恰當的。想要知道這個說法的準確性,你必須繼續閱讀下去,才有可能找到答案。當然,如果我不這么認為的話,也就不會撰寫這本書了。
人格困難與其他更嚴重的人格問題之間的區別在于其定義中的一個核心句子:“功能運作的受損程度不如人格障礙患者那樣嚴重,并且只在某些特定社會情境和人際情境中出現,在其他情境中可能不明顯。”
正如這個定義所清晰表明的那樣,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問題才會顯現出來。在后文描述的布萊恩的案例中,如果他一直在實驗室工作到退休,那么這個問題可能根本不會顯現出來。這是一個常見的有關人格困難的故事。通常情況下,當情境不對時,人們的問題才會突然出現;在情境恢復到正常后,人們的問題也會迅速消失。
人格困難的普遍程度也許會讓很多人感到驚訝,我們的研究表明,相較于人格障礙譜系上的其他群體(包括正常人格群體),存在人格困難的群體的人數更多。正是這一群體,構成了“全球至少三分之一有人格問題”的大多數人。
如果這個結論讓你感覺不可置信,那么你只需再次回想前面這句話:“只在某些特定社會情境和人際情境中出現,在其他情境中可能不明顯”。之后回想一下自己與他人日常相處時的情況,就一定會發現在某些情境下,你與他人相處的表現、人際交往的能力和自我意識的呈現都不是最佳的。如果你在遇到這些情況時總是反復出現這些感覺,那么就說明你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困難了。
我很愿意將自己歸納進這個群體。當我面對妨礙我工作的小心眼的行政人員時,我表現出了一系列的人格困難行為。我知道我應該更加禮貌和小心地處理那些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阻礙,但與之相反,我卻習慣性地發火,說一些不應該說的話。毫不奇怪,行政人員更加嚴重地阻撓我,我們的互動以一種非常糟糕的方式結束了。當然,我可以指責縱容了這些人和這些做法的制度體系,或者聲稱我是無辜的一方,但這對判斷人格障礙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我表現得很糟糕,而且讓其他人感到心煩,這已足夠在我的記錄中清楚地標記上“人格困難”了。
具有人格困難的人數更多。如果你回想之前遇到某些情境時的個人表現,那么你就會察覺到自己存在人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