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輕度、中度和重度人格障礙的說明
這些詞語都位于人格障礙譜系的右側,區別僅僅在于強度和嚴重程度。大多數人都不會遇到患有重度人格障礙的人,因為這些人很難建立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而且往往完全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他們對自己和公眾構成了嚴重危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必須被安置在機構中以保護公眾的安全。
二十多年前,有一個識別和治療這一群體的項目,被稱為“危險和嚴重人格障礙項目”(Dangerous and Severe Personality Disorder Programme)。當時,人們對重度人格障礙的情況知之甚少,對相關治療的了解就更少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對于這個群體,我們仍然沒有特別成功有效的治療方式。唯一積極一點的消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治療后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那些患有中度人格障礙的人很難建立正常的關系,或者根本不想建立關系,他們無法維持穩定的工作,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并且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風險。他們因為無法理解其他人日常是如何做事的,所以很難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這類人對比前者來說,在人格障礙譜系表中處于較輕端的位置,他們的人際關系稍好,但往往也充滿了困難和動蕩。
重度人格障礙和中度人格障礙這兩個群體之間的確切分界線尚待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兩個群體的人的人格經常會發生變化和移動。雖然他們的人格結構可以保持不變,但是障礙的嚴重程度會發生變化。這就像豹子無法改變其身上的斑點,但當它躲在灌木叢中時,從外表上看起來可能更像幼獅,甚至是一只困倦的貓。
因此,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時可能會從某個人格障礙的水平移動到人格困難的水平。這是一個動態系統,取決于許多不同的因素,包括對其相應治療的成功與否。但就像前面說的那樣,豹子仍然有它的斑點:即使外界對它的看法不同,這些斑點也不會改變。
如果你不喜歡別人對你的人格貼標簽,那你就可以用這個觀點來反駁他。如果你被告知有中度人格障礙,或者在閱讀本書后你認為自己有中度人格障礙,后來經過治療改善為輕度人格障礙,那么知道這一點是令人欣慰和高興的就可以了。
人格結構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嚴重程度會發生改變,所以你可以對出現的積極變化感到欣慰和高興。
這里存在一個困難,需要將一個人現在的樣子與他平常的樣子區分開,最好是通過了解這個人以往的體驗來澄清這一點。如果一個人由人格困難所引發的問題持續的時間很長(通常會如此),而其他精神問題出現的時間很短,那么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人的人格問題是獨立存在的。
但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兒童時期開始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判斷起來可能會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忽略人格問題,然后斷定焦慮是原發的問題。當然,如果你愿意的話,你可以選擇同時考慮兩者。
如果你懷疑某個人有人格問題,并直接向他提建議,這是非常傲慢和錯誤的做法。大多數人都覺得明智的做法是:什么都不說,只是先記在腦中。如果這個人希望你對他講真心話,并且真誠地征詢你的建議,那么以下方法可能會非常有效。
“我認為你在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上存在一些問題,當然我的判斷可能會出錯。你覺得自己對他人和自身的感受是否與這些問題相關呢?”
這樣的開場白可以順利開啟一場對話,糾正或強化人們最初的印象。很少會碰到有人帶著憤怒質問:“你是在說我有人格障礙嗎?”更常見的是,和有問題的人打交道的其他人也有人格困難。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當描述他們正在咨詢的精神障礙及澄清他們并不屬于某種人格類型時,我經常會沿著上面的思路,更直接地對他們說:“很明顯,你有焦慮/抑郁/恐懼或其他癥狀。除此之外,我認為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懷疑你有人格困難,這可能會影響你的康復治療。你覺得我的判斷有問題嗎?”
人們更愿意接受“人格困難”而不是“人格障礙”,這會促發他們產生進一步的討論。在討論中,如果他們愿意,可以全面否定你的建議,但這種進一步的探討對于更好地理解問題是非常有價值的。
對于人們對“人格障礙”一詞提出的擔憂,最佳的回應方式是指出我們所有人都具有人格,人格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會存在困難,所以它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如果有人無法忍受你直接談論“障礙”一詞,那么你可以表述成“目前你的人格功能是紊亂的”,這樣就強調了他的人格是動態的,無論是有序的還是無序的,其人格的各個方面都在不斷變化中。
有些人可能會問,在信息不充分的時候是否值得花費這么多精力?答案是肯定的,除非你正在評估自己的人格。請你記住,即使擁有相同的基因,人們所有關于人格的評估都注定是不充分的。我有一個同卵雙胞胎兄弟,盡管我們有相同的外貌和差不多的發育史,但是他的人格與我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不僅在某一時刻,而且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是如此,這充分顯示了環境的重要性。
每個人的人格都存在很大差異,即使是雙胞胎,其人格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不能一概而論。
盡管我們的人格是獨特的,但它們造成的問題可以很容易地用術語來描述;盡管這些術語有時看起來會顯得有點粗糙,但它們可以使問題被有效歸類。在后文中會用類似的方法描述很多人的人格狀態,雖然他們是獨特的個體,但是他們的問題也常見于他人。這本書的英文版封底包含了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之間所發生的一切,其中人格是貫穿始終的主線。如果我們能將人格與生活中的每一次經歷相匹配,我們就更有可能實現自身整體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