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現存《莊子》有多種版本,包括刻本、古鈔卷子本、唐寫本、敦煌卷子本等。本書采用中國書店出版社201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續古逸叢書》的《南華真經》為底本,以中華書局2012年版《新編諸子集成》中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孝魚點校)為主要校本。全書校注合一,對校改文字只做說明,不另出校。依通行本對個別通假字所做的校改則不做說明。
本書以“引歸”為名,冀求還原《莊子》一書的思想、理論及所涉及的人物關系的原貌。為體現這一本旨,本書注解部分有意設計了注釋、解釋和詮釋幾個部分,并對三種注解成分確立了不同的文字表述原則:“注”則求其規范,“解”則求其理當,“詮”則求其論立。這些原則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成熟或已達成共識的注解成果,說明歷來歧解及誤解的失當之處,表達本書作者對相關問題的理解。這一原則的結果,必然導致本書的注解文字量遠遠超過一般注解《莊子》一書的文字量,由此可能會給普通讀者帶來閱讀上的不便,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一件事。作者希望能夠通過提供更為嚴謹準確、盡可能保留莊子文風特色的白話譯文來彌補這一缺憾。至于對那些想切實地了解本書作者心目中之莊子——或者說,想了解本書作者眼中的“真實的莊子”的讀者,則除非細讀注解文字之外,怕是沒有其他捷徑了。
本書注解的另一個特點,是以“句解”作為注釋的標注尺度。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容許作者兼顧訓詁和義理兩種注解取向,避免明人流于浮泛而清人失之盲人摸象、過度支離的注解流弊。通觀西晉以來各家注解,本書作者最為推崇的《莊子》注家仍為郭象,后來注家不僅在正確的方面多依從郭象,甚至在錯誤的方面也深受郭象的影響。因此,在本書凡能以郭象注解通透《莊子》字句義理的內容,作者則盡可能引用郭象原注予以鞏固,以概括《莊子》原書的思想。至于郭象所未達之處,則以其他注家的注解作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