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內篇引歸
- 謝彥君
- 1140字
- 2024-10-25 15:16:07
前言
一
莊子,在中國乃至整個大中華文化圈,都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在他身上,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光環;而他的學說和理論,則在歲月的蕩滌之中,越來越具有玄奧、杳遠的氣質。于是,有關莊子的一切,似乎都像是精致而稀貴的美玉,只可把玩,卻了無實用。世俗世界時常會套用莊子那句“無用之用,方是大用”的話,但這句話到底算是普遍的真理,還是一劑偶爾可用的安魂湯,恐怕很難說清。于是,如果有誰說莊子學說可用于治國理政,人們很可能會普遍地向言者投去詫異的目光。因為,莊子頭上那頂“南華真人”的道教冠戴,實在是戴得太久了。
《莊子內篇引歸》作為《莊子引歸》的第一部著作,它在整個注解過程中,從學理和證據兩個方面對莊子及其學說形成了以下一些與人們的常識可能有所不同的結論:
首先,司馬遷言莊子學說“無所不窺”,此語毫不夸張。《莊子》一書,不僅具有綜合先秦諸子學說的風范,學宗老、孔,雜糅百家,在學理上足以證明莊子作為先秦哲學思想又一個集大成者的地位,而且,其思想深度和理論之系統化,幾可比肩東西方同一時期的很多先哲,更是東西方各路學說尤其是佛學傳入中國之后能夠得以順利中國化的本土思想基礎之一,是禪宗的直接思想來源。因此,莊子學說既可上達形而上學之道,也可下通治國理政、修身成己之術。
其次,《莊子》是一部知識論著作,通篇探討一個“知”字。在以往中國學術界,《莊子》既不像《論語》那樣被明確定位為一部倫理學著作,也沒有像《老子》那樣被定位為一部系統的哲學著作。在很多情況下,《莊子》充其量只是被奉為“荒誕其言”的文學極品罷了,或者被尊為神仙家的秘籍或遁世者的寶典。這對莊子來說,其實是很不公平的。可以說,《莊子》是中國古代認識論哲學的最高峰,也是導引宋明理學和心學相互分流、激蕩的一個重要思想源泉。構成現當代西方世界重要學術思潮的現象學、實用主義、存在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思想,在《莊子》中不僅不是以一鱗半爪的形式呈現,而是作為莊子思想的主脈加以曼衍;至其主旨,則更為明朗和澄澈。《莊子》一書在哲學上的這個地位,應該予以充分的肯定。
最后,《莊子》以其獨特的寓言、重言、卮言表述方式,借助于迷局一樣的情境設計、正言若反的觀點呈現方式以及將真理寓于情境的知識論主張,充分表達了他對孔子學說的極大尊重和對孔子其人極為深厚的情感。歷史上所有以為《莊子》一書是為“詆訾”孔子而作的論調,皆因沒有讀懂《莊子》而致。從這一點來說,至少在學理上能夠證明,莊子“學從子夏”的說法,很可能便是歷史事實。如此,則莊子亦為孔門之后,可無疑矣。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莊子在其全書中不直接評論孟子以及在《天下》篇不直接議論儒家的心理基礎,從而揭開莊子與孔子、與儒家關系方面的千古謎題,還其本來面目,將莊子視為推動孔子學說走向圓融境界之最用力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