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內篇引歸
- 謝彥君
- 877字
- 2024-10-25 15:16:08
三
在《莊子》白話譯文隨處可見的今天,只要注意到普通讀者在閱讀了白話譯文后仍是一頭霧水的表情,就會感到《莊子》的白話文翻譯也不啻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話題。以筆者之見,這種翻譯一定要建立在對莊子立場和思想的準確把握、對《莊子》全書細節的精準理解、對其中人物關系的正確定位以及對《莊子》書中諸多獨特而深刻的哲學概念的充分尊重的基礎上,否則,一旦譯文歧離莊子原意,讀者便無法領會語句的真義和全書的要旨。換言之,如果不解決對《莊子》認識上的一些根本性問題,今日之《莊子》,就只能供人們從中尋章摘句以作玩賞之用,或用來作為社會生活的調味品和心靈雞湯。然而,如此之“小用”,顯然與《莊子》自身所擁有的理論價值不相匹配?;谶@一點,本書的白話文譯文,力求在注解的基礎上回歸莊子本意并保持其行文風格,尤其是針對一些重要的、在當下可能仍需要予以發揚光大的哲學概念,筆者采取了適當“不譯”的策略,如“大知”“小知”“有待”“因是”“吊詭”“懸解”“自然”“道”“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等。如果讀者欲對此類概念有準確理解,可以借助仔細閱讀注釋來完成。
《莊子內篇引歸》作為一部兼涉句解和語譯的注釋性著作,也像歷來注解《莊子》作品一樣,試圖解決一些長期困擾人們的難題、歧解和誤解,以便使莊子的思想宗旨能夠在細節中得到一致性的體現。不過,《莊子》注解工作已經有近兩千年歷史,學界已經積累了難以計量的優秀研究成果。這些都是后人解讀《莊子》不可不由的門徑。而本書在注解《莊子》的字、詞、句義方面,在理解《莊子》各篇和全書的思想宗旨方面,確實有不少大異于以往歷來注家之處。對于這一點,作者也許如莊子一樣,不自知其乃夢邪、非夢邪,但這個注解過程確為誠意而來,也愿誠意而去,并非故作驚人之語。其中鄙陋和謬誤之處,唯“有待”知者予以指教,則或可稍免此“強為有辯”之過。
本書在注解過程中,閱讀并引用、借鑒了大量文獻和觀點,雖然作者盡可能努力客觀地標注其來源,但本書所附的文獻目錄,僅限于直接的注解《莊子》的著作。此點還請讀者和相關作者明察并諒解,作者也在此致以特別的感謝。
謝彥君
202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