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辜譯
孔子說:“當統治者用道德情操來統治人民,他的地位就如同北極星一樣巍然不動,而其他的繁星都會以它為中心旋轉。”
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辜譯
孔子說:“那本包含了風、雅、頌的文學詩集,它總共有三百篇作品。其所蘊含的道德理念用一句話可以總結為:沒有邪念。”
辜解
真正的中國人在精神生活中,同時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和兒童單純的感性,或者是來自靈魂的感性和來自理智的理性的完美結合。《詩經》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精神的這個特點,就像孔子對它的評價“思無邪”一樣,沒有邪惡的思想。英國近代著名詩人、教育家、評論家馬修·阿諾德說:“《荷馬史詩》不僅具有深刻觸及人性天然心靈的能量,這是連伏爾泰都無法做到的,同時還具有讓人驚訝的樸素、純潔和理性,這是伏爾泰作品的優勢。”這句評述荷馬詩歌的話用來評述《詩經》有異曲同工之妙。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辜譯
孔子說:“管理一個國家,如果只是依靠政法,并且通過嚴峻的懲罰來加強法律,達到社會安寧的目的,這樣可以使民眾免于犯錯,但是民眾將會喪失犯錯的恥辱感。另一方面,如果依靠道德觀念,并且通過推進教育和良好的德行來維持社會秩序,那么民眾將會對犯錯有恥辱感,而且他們的行為將會更符合道德標準。”
辜解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確,人類的“廉恥感”是社會與文明的最根本的基礎,而且是社會得以運轉所離不開的。貼出禁止嫖賭的告示,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做法。這是在行使政令,而非施以教化。不過,在行使政令時要從大局出發,而嫖賭是有傷風化的行為,而且容易擾亂社會秩序,用法律來制裁是合理的。但禁止官員嫖賭,從行政的大局來看就顯得荒謬了。
古代所謂“刑不上大夫”,就是為了讓他們有廉恥之心。所以把刑法政令施加在百姓身上,孔子還擔心會讓百姓不知廉恥。如果百姓不知廉恥,國家尚且可以存在;如果官員、士大夫不知廉恥,我就不知道國家還會不會存在了。因為人沒有了廉恥感,社會就只能依靠暴力來維持,而暴力無法使一個社會長治久安。
現在官員們放縱無度,對風氣教化損傷很大,如果各地的總督、巡撫不明大體,把禁止嫖賭的公文告示貼在妓院賭場周邊來維持風氣教化,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更加敗壞社會風氣,要比士大夫吃喝嫖賭所起的壞作用嚴重千百倍!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辜譯
孔子說:“我在十五歲時,下定決心嚴謹地學習;三十歲時,我對外界的事物就有了自己的觀念和判斷力;四十歲時,我不再有任何困惑;五十歲時,我明白了與信仰有關的真理;六十歲時,我能夠明白自己聽到的所有事情;七十歲時,我可以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不違背道德與法律。”
辜解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里的“天命”,其實是一種“神圣的宇宙秩序”。在人類的歷史上,很多哲學家對它有過不同的命名,比如,德國的費希特把它稱作“宇宙的神圣理念”,中國古代哲學家則把它稱作“道”,或者“自然之道”。不管如何稱呼,它只是一種關于神圣的宇宙秩序的知識,使那些具有偉大思想的哲學家們看到了遵守自然規律和道德法律的重要性。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辜譯
孔子故國的一位貴族孟懿子問他,一個孝子的義務是什么?孔子回答:“不要放下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
隨后,當孔子的學生樊遲駕駛著馬車載著孔子趕路時,他告訴學生說:“孟大人問我一個孝子的義務是什么,我回答他,‘不要放下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學生問:“您說的具體是什么呢?”
“具體就是,”孔子回答,“當雙親健在的時候,他應該按照禮節規定的方式承擔侍奉自己雙親的職責;當雙親離世之后,他應該根據禮節規定的儀式去安葬并悼念他們。”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辜譯
上面提及的那位貴族的兒子孟武伯,他在父親離世后問了孔子相同的問題。孔子回答:“回想你生病的時候,你的父母是多么焦慮不安,這樣你就會懂得你應該承擔的義務是什么了。”
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辜譯
孔子的學生子游也來問了孔子相同的問題,孔子回答:“現在,所謂孝子的責任,僅僅指他能夠贍養他的雙親,但是從同樣的情況來看,你也養活了你的狗和馬,如果對雙親沒有愛和敬意,那他們與你的狗和馬的區別又是什么呢?”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辜譯
另一位學生子夏也問了相同的問題,孔子回答:“這件事的難點就在于你對父母的態度。當年輕人做了需要他做的事情;而當有佳肴美酒時,允許長輩享用,只是這樣,你覺得這是一個孝子應該承擔的全部義務嗎?”
辜解
子夏曾經問:“何為孝?”孔子回答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與孔子同時代的道德家們認為,為父母操勞所有的工作就是孝。孔子則認為真正的孝不在于你對你的父母履行什么義務,而在于你以一種什么精神面貌履行這些義務,這是孝最難以做到的地方。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辜譯
孔子提及他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時說:“我曾整日同他交談,在這期間,他從未反駁過我說的話,如同他理解力遲鈍一樣。但是在那之后,觀察他的生活和言行,我認為,他已經將我的話融會貫通了。不,他并非理解力遲鈍的人。”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辜譯
孔子說:“審視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思考他的動機,發現他的喜好。他怎么還能遮掩得了自己?他還能對你掩藏什么呢?”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辜譯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不斷地溫習自己所得到的學問,同時不斷地增加新學識,這樣他將會成為人們的老師。”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辜譯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將自己變成一臺固定用途的機器。”
辜解
《易傳》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這里,“道”是本質的集合;“器”是現象的總稱。小人只重視現象而不看重本質,君子重視本質而不看重現象。小人因為看重現象,所以經常被現象蒙蔽本質;君子因為重視本質,所以能通過本質來把握現象。想要通過本質把握現象,就必須明白本質的規律。人要明白通行的本質才能自我升華,所以,我不讓自己成為一臺可憐的機器,只適合做一種工作,而應該具有道德素養并懂得生活。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辜譯
學生子貢問孔子,君子是怎樣的人。孔子回答道:“君子,應該先做而后說,然后依照他的所做所為去說話。”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辜譯
孔子說:“聰慧的人公正但不中立,愚笨的人中立但不公正。”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辜譯
孔子說:“不加以思考的學習是無用的,不加以學習的思考是危險的。”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辜譯
孔子說:“讓自己沉溺于研究形而上學的理論,那確實有害。”
辜解
孔子對學生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里的“異端”是指老莊哲學的學說,如果把它當成藥劑使用,還是很有用的,但如果把它當飯吃,那就另當別論了。再如拉茨薩爾這樣的思想,對于不健康的歐洲社會是有用的,是需要拉茨薩爾這樣的思想藥劑的;但這種思想對于一個健康的社會或國家則是不必要的。孔子曾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這是在批評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本質的禮樂行為。如果僅僅“沉湎于形而上學理論的研究之中”而忽略正常生活的學問及義務,是有害的。我聽說日本政府計劃在上海修建一座博物館,我認為陳列在里面的那些骨質古董不是真正的藝術品。日本花錢修建博物館,還不如去幫助一下貧窮的婦女。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辜譯
孔子對學生仲由說:“我來告訴你理解是什么!知道你所知道的,也要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是什么——這是理解。”
2·18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辜譯
一個學生子張,他為了晉升而努力學習,孔子對他說:“研究和學習任何事情,暫時不要評判任何你有疑問的事;對其他事情,要注意言辭,這樣別人就很難以你說的話而攻擊你。深入社會體察民情,但要遠離一切會帶給你麻煩的事;至于其他事情,注意行為,以免讓自己有機會去自我譴責。如果在你的言談中,很難給他人攻擊你的機會,在你的行為上,也難以出現自我譴責的情況,這樣即使你不想,你也將會晉升。”
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辜譯
孔子故國執政的國君魯哀公問他,要做什么才能保證百姓服從自己?孔子回答道:“支持合理的措施而廢除不合理的措施,百姓將會服從。但是若是支持不合理的措施而廢除合理的措施,百姓就不會服從。”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辜譯
孔子的故國中,有一位貴族季康子問孔子,要做什么才能激起民眾尊重和忠誠的情感,從而使民眾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努力?孔子回答道:“認真地對待民眾,那么他們將會尊重你;讓民眾看到,你如何尊敬你的父母,如何效忠你的國君,并且體貼入微地對待比你地位低的人,那么民眾將會忠誠于你。提拔那些做事優秀的人,并且教育那些沒有學識的人,那么民眾將會為國家的利益而努力。”
辜解
社會實現正常運轉,首先,依靠民眾生產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其次,還依靠中國儒生的知識能力去教化民眾;最后,還要依靠貴族的高貴品格指導民眾,將他們引到一個高尚目的之上。正像孔子教導的那樣,儒家里祖先崇拜儀式保證了家庭的種族不朽。通過祖先崇拜儀式以及忠誠的神圣責任,儒家在中國人活著的時候給了他們生存的永恒感。這種永恒感和其他國家由宗教所宣傳的來世生活所帶來的永恒感是一樣的。
孔子教導的中國的國家信仰的整個體系,其實就是對皇帝的忠誠和對父母的孝順。敬重你的父母與國君,關懷那些地位比你低的人的福利,那么百姓就會為國家獻出自己的力量。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辜譯
有人問孔子:“您為什么不入仕參政呢?”孔子回答道:“《尚書》里是怎么談論孝子的責任的?‘對父母恭敬,對兄弟友愛,在家里承擔你的責任。’然而,這也是對政府的義務啊。如果一個人可以這樣承擔自己的責任,那為什么必須入仕參政呢?”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辜譯
孔子說:“我不知道一個人沒有誠信將如何生存?一輛大馬車沒有套具,小馬車沒有馬具——它們如何前行?”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辜譯
孔子的學生子張問他,我們能否知曉十代之后世界的文明情況。孔子回答道:“殷王朝繼承了夏王朝的文明,我們知道他們所做的修改。如今,周朝也繼承了殷王朝的文明,我們也清楚它所做的修改。或許以后還會有其他的王朝來代替周朝,即使朝代更迭,那么在百代之后的世界文明情況,也是可以知道的。”
辜解
這里討論的是孔子對于中國文明演進的整體看法。孔子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體現了中國文明的成就。但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里,除了他最親密的朋友和學生,外界并不認同他的偉大。總有一天人們會意識到孔子身上所具有的完美人性。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辜譯
孔子說:“缺乏真實的情感或敬意就去崇拜一個神靈,這是盲目崇拜;明白做什么是正確的行為,但你的行動卻與自己的判斷相反,這是膽小。”
辜解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在這里,“諂”字的意思就是“諂媚”。孔子認為,如果動機不純且不遵守正確的規則進行拜祭,就是一種盲目崇拜。現在,一些受過教育的人談起佛教徒時,稱他們是“媚佛”,即向佛巴結諂媚。
看到了正義,卻在行為上與自己的判斷相悖,說明缺失勇氣,所以,對正義的堅持的勇氣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