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運動損傷與康復訓練
- 吳立東 王瑞旻主編
- 1816字
- 2024-09-29 16:52:17
第二節
引發運動損傷的危險因素
自身因素
專業運動員和普通人都有可能遭遇運動損傷。兩者相比,專業運動員的運動損傷往往更嚴重,恢復要求更高——不僅要修復傷處組織,還要將運動員的競技水平恢復到受傷前的高度(這一過程由醫生和康復治療師等專業人士配合完成)。而為了治療運動損傷,人們需要了解引發損傷的機制和危險因素。引發運動損傷的危險因素通常由自身因素和外在條件組成。而自身因素又可分為三類,即基礎因素、原發性因素和繼發性因素。
一、基礎因素
1 性別
性別的差異使得個體在身體結構上有所不同。如女性每千克體重中肌肉占比較男性低 25%,且女性骨密度較男性低,骨盆更寬,關節的柔韌度和活動范圍更大,這種獨特的骨骼肌系統差異使得女性更容易出現“女性傾向性的運動損傷”(如骨盆疲勞性骨折、髕股關節疼痛綜合征)。研究數據顯示,從事足球、籃球和手球等運動的人群中,13~18 歲的年輕女性較同齡男性更容易遭遇前交叉韌帶損傷,風險發生率較后者要高 2~4 倍。
2 年齡
伴隨年齡的增長,人的機體逐步老化,骨骼肌系統會出現一系列變化,如骨密度降低、肌肉強度下降、肌肉萎縮和水分含量降低、肌腱膠原蛋白含量降低等。組織器官的退行性改變也會使得老年人在運動過程中震蕩緩沖能力下降,遭遇運動損傷的風險大大提高。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表明年齡增長是跑步損傷風險提升的危險因素。
3 身體發育情況
年輕人群,特別是 12~15 歲人群,因為處在獨特的生長發育階段,肌肉-肌腱復合體相對較短,肌肉力量、肌肉密度和關節活動度尚未達到平衡,協調能力也不完善,所以不恰當的運動強度和頻率會導致該人群出現運動損傷。除此之外,該人群還易發生一系列成長相關疾病,如脛骨結節骨骺炎,該病會影響運動功能,甚至會使患者出現裂縫骨折。
4 體重
體重超標的人,身體的靈活性、耐力相對較差,關節磨損也較常人快。
5 運動狀態
過度疲勞時,人的力量、動作精準度、身體協調能力、警覺性、注意力均會下降,發生運動損傷的風險會顯著增大。同時,運動過程中,很多動作通常由多個肌肉協同完成。只有采取正確的運動姿勢,才能獲得最佳的肌肉狀態,以最低程度的能量消耗和壓力刺激完成動作。而如果采用錯誤的姿勢,不但會降低肌肉、骨骼系統運動的效率,還會明顯提高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
二、原發性因素
1 肢體各部位發育異常
常見的肢體發育異常是足部對線不良,如高弓足和扁平足,發病率較高。由于不良的骨骼肌結構,扁平足者在起步時會出現足過度旋前。足過度旋前也可由過度膝內翻導致。內翻角度小于 8 度,受傷風險不高;大于 18 度,發生與跑步相關的運動損傷的風險則大大增加。肢體多部位對線不良是聯動因果關系,即一名患者可同時存在多種不良。嚴重對線不良綜合征常見于跑步愛好者,表現是合并股骨頸過度前傾、髖關節內旋和膝關節外翻,部分合并膝關節過伸、髕骨傾斜角異常、Q角(在伸膝位測量的髂前上棘至髕骨中心點連線和髕骨中心點到脛骨結節最高點連線的夾角,正常值為15 度±5 度)過大、脛骨內翻、功能性馬蹄內翻足等。高弓足同樣和運動損傷密切相關,如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某組發生運動損傷的跑步者中約有 20%的人是高弓足。如果運動員有高弓足,則其距下關節活動度會降低,這可能導致三個區域(腳跟、大腳趾和小腳趾的腳墊)運動時高負荷,使得中足靈活性降低和后足內翻過多。

扁平足

高弓足
2 下肢不等長
下肢不等長包括功能性不等長和功能性短縮。前者可由長期在傾斜路面上跑步導致,后者則可由骶髂關節功能異常和下腰部肌肉疼痛、攣縮或不平衡導致。下肢不等長會進一步誘發骨盆傾斜、脊柱側彎、髖關節過度外展旋前、膝關節外翻及小腿外旋等。其導致的常見損傷有髂脛束摩擦綜合征、大轉子滑囊炎、急性腰痛和疲勞性骨折。
其他較為常見的骨性異常有:跟骨處較大的骨贅可導致跟腱末端病和關節滑囊炎;塊頭較大的三角骨或距骨后方較大的凸起可誘發踝關節后外側區域的疼痛;跗骨間的異常融合可引起負荷相關的足部異常疼痛;足副舟骨可導致足中部疼痛,使得穿鞋困難和運動受限。

下肢不等長
三、繼發性因素
1 既往損傷
大多數情況下,運動損傷處組織愈合后會殘留瘢痕。影像學檢查數據顯示,運動員在重返運動 1年后,損傷處瘢痕組織仍然存在。殘留的瘢痕組織會影響肌肉或肌腱的完整性,導致肌肉力學傳動系統改變及組織肌肉形態改變。瘢痕組織與正常組織彈性不同,會成為薄弱區,再發損傷的概率較大。
2 復發損傷
復發損傷即運動員受到特定區域損傷,受傷處復原后再次遭受同類型損傷,如 30%的腘繩肌肌腱損傷為復發損傷。可分為再次損傷和惡化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