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與藏書:27位文化名家的私人閱讀史
- 綠茶著繪
- 2719字
- 2024-10-10 17:11:44
序
讀書與藏書,是一輩子的幸事
文|韋力
如果以形式論,古人的藏書之處主要是藏書樓,今人則為書房,這種差異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書籍的體量問題。中國古書字大行稀,平均來說,以半葉九行十八字本居多(因為古籍單面印刷,中間有版心,以版心對折形成A、B兩面,故古書的一葉等于今日洋裝書的兩頁),古書的開本大致相當于洋裝書的24開。一冊古書大多分為兩卷,一卷約有一萬多字。古書的半葉通常不足二百字,而洋裝書的一頁大多在九百字以上。一冊32開的洋裝書以中等水平計算,約有十幾萬字;若以24開計算,則有二十幾萬字。因此,古書與今書比起來,在同樣的字數下,體積要大十倍以上。
綠茶先生的這部名家書房之書,談到了二十七處書房的模樣。以陳平原和夏曉虹兩位老師的藏書量為例,估計他們的總量至少在三萬冊。十幾年前我有幸參觀過他們的書房,我是根據當時的觀感做出的估計,到如今他們書房的藏量應該遠遠比這個約數要大得多。如果把三萬冊洋裝書換成線裝書,我估計應該超過了五十萬卷。要知道,在古代,有萬卷藏書就已經是值得標榜之事了。古人說“丈夫擁書萬卷”,至少在心態上可以傲視王侯了,十萬卷已然是清代藏書家的頂尖成就。到民國時期,嘉業堂的藏書量超過了五十萬卷,這個成就已是那個時代私人藏書量的天花板。
熟悉藏書史的朋友還會提到莫伯驥的“五十萬卷樓”,但問題是除了這個堂號之外,沒人見過他有這么大量的藏書,這正如吳兔床的“千元十駕”,后人估計他所藏的元版書超不過兩百部,收藏千部元刻本不過是他的人生追求目標罷了。莫伯驥的情況是否如此呢?他在廣州的故居早被拆掉了,我曾參觀過他在東莞的故居,以那些房子的體量論,最多能放下十幾萬卷書,而嘉業堂藏書樓至今傲然聳立,不算院落,僅以書樓的面積計,至少有幾千平方米。
以此數論,陳、夏二師的藏書量不輸嘉業堂,因此他們的藏書若放在古代,估計要買下現住小區的幾棟別墅才放得下。生產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太多的便利,現代印刷術使得當今讀書人有間書房基本就能滿足一般需求。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今人的書房基本等同于古代的藏書樓。
任何事情都要在同一條件下來談論。比如,上面將藏書樓與書房相比較,其條件乃是拿實體書來相較,否則游戲規則就不對了。有人說,他的電腦或移動硬盤里面存著幾百萬部書,這話我信,但他要說藏實物書遠不如電子書時尚新潮,我會貌似誠懇地一笑:的確,您好好藏著這些硬盤,它們太有價值了。夏蟲可以語冰乎?
除去感情上的不接受,電子書在實用性上的確有許多便利,尤其是在搜索關鍵詞方面減少了許多翻書查找的時間。因此,對于大多數讀者而言,如果其藏書的目的是為了閱讀,而不是為了做某方面的研究,那么,多幾個硬盤就足夠了,這要比買實體書經濟得多,并且更經濟的地方在于不用發愁多買幾套房來裝書。
有藏書之好者,無論古今,其智商平均值都在中人之上,那為什么算不明白這么低段位的經濟賬呢?很多人的藏書已經堆到了幾無下腳之地,但還是忍不住地買書,尤其是見到久覓不得之本,定會毅然決然地將其買下攜回,這樣的愛書人大多說過無數回要為書房減負的豪言,但見到愛物時,就把這話忘得一干二凈,這才是錢包漸癟終不悔啊。
人不是機器,實體人不是AI,人有情感活動,但AI卻是理性的。阿爾法狗能夠打敗圍棋世界冠軍就是因為它沒有情緒波動這個壞毛病,同樣,它也不會有人的那種精神勝利法,在人看來,雖敗猶榮:你贏了,你也不是人。
前一段時間元宇宙熱鬧了一陣子,“我家左鄰扎克伯格,右鄰貝克漢姆”,那份傲驕不輸阿Q兩碗黃酒下肚后的豪言:與趙老爺原來是本家,細細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也許在理念設計上有考慮不周全的地方,總之,元宇宙沒能由紅到紫,那些花大價錢買虛擬莊園的人,不知道能否脫手自己的物業。當然,用一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來爭回面子,也不失為上策。更何況,風口總會來,豬也會飛起來。
果然沒多久,到近些天,ChatGPT大火,熱度遠遠蓋過了紅極一時的元宇宙,聽說微軟公司已經把元宇宙取消了,比爾·蓋茨大量投資ChatGPT,很多人認定這不是一輪新的割韭菜,各路大神紛紛跟進,預言家們迅速激動了起來,繼續老調重彈地說一遍哪些行業會被淘汰,其中就包括編輯出版。按照這種說法,書的末日馬上就要降臨了:真的如此嗎?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還停留在人類現有知識基礎的總結上,其實人類的發展何嘗不是如此,書籍乃是先民智慧的結晶,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走得更遠更高。無論AI發展到什么程度,總是要在現有資訊的基礎之上,再萃取出更加高級的理念,無論人類還是AI,總不能得魚忘筌吧?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紙質書終究會有被淘汰的那一天,這就如同太陽終究會熄滅,不再發光發熱,但那個時代于今人何干呢?即便拿進化論來說,人類歷史不過是宇宙歷史中的一瞬,等到太陽熄滅的那一天,人類早已找到了新的棲息地,比如埃隆·馬斯克已經預言五十年后人類就可以登上火星了,更不用說幾十億年后的事情了。
在已知的未來,我不認為紙質書會被電子書取代,盡管公共圖書館的數量越來越多,檢索手段也越來越方便,但還是有很多不如人意之處。更何況人類在情感上的占有欲,在短期內還不可能消亡,愛書人對紙質書的執拗也不會因為電子書的風行而終結。無論是藏是用,在能夠看到的未來,還會有很多酷愛實體書的骨灰級發燒友。
從表面看,每家的書房不過都是書籍的擺放和陳列,除內容上的偏愛外,愛書人在書房中所寄托的情感是局外人難以體味到的。有人說,書房是不可示人之地,因而也增加了書房的神秘感,很多人都想以窺私癖的心態到別人書房中一游,比如我就有這樣的怪癖。幸好在這個世上,有如此怪癖之人還不少,但限于條件,能夠實踐自己窺私愿望的機會并不多,由一位懂書之人作為代表,去了解、去觀察、去訪問書房主人,然后將之行諸文字,再配上相應的照片,把這樣的書出版出來,這與過屠門而大嚼庶幾近焉?
我與綠茶先生相識多年,他是愛書人中較為奇特的一位,我記得他出版的第一本關于書的作品,書名就是《在書中小站片刻》。盡管這是謙詞,但也說明了他在性格上有著獨特的冷靜。若以極端來論,哪位愛書人不是書的仆人呢?那么多歷史典籍,經歷過無數的愛書人護持,書中所闡述的思想對人類產生過巨大影響,書還在那里,想來綠茶起這樣的書名,就是想說明這個哲理。
而今他又走進這些學者和藏家的書房,不但以自己的筆來描繪自己的觀感,還以對談的形式,讓書房主人用第一人稱來闡述自己的理念,這種做法更能讓讀者體察出書房主人的學術觀和藏書觀。佛語有言,說出口的就與真實有了距離,但追求絕對真實也是一種執拗,至少我讀到書房主人的那些話時,更改了不少我原有的認識??傊?,那個書房在我的心中變得更加立體,內容也更加豐富了。我想,綠茶寫這樣一部書,也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