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龍“密碼三部曲”(全3冊)
- 郭建龍
- 4306字
- 2024-08-22 11:10:41
漢文帝:經濟優先,財政讓路
在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初期,當王朝創建者擦干劍上的血跡時,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先發展經濟還是先強調政府對社會的控制?
秦始皇更看重后者。他首先利用政府控制力解決財政問題,沒有考慮民間經濟的持續發展,導致了經濟的羸弱、人民的不滿和社會的動蕩。
而漢高祖的性格多疑、自大,控制欲強,這一點與秦始皇并無二致。如果他再多做幾年的皇帝,那么漢代的經濟也許會進一步惡化。他適時的死亡,給繼任者留下了變革的空間。
漢高祖死后,人們對于漢朝能否解決民生問題有深深的疑慮。
按照古人的觀念,如果沒有戰爭和災荒的侵擾,連年豐收,人們勞作三年,就能夠積攢下一年的余糧。豐收九個年頭,積攢下三年余糧,就稱為“登”,意味著五谷豐登;如果好年景維持十八個年頭,有了六年的余糧,就稱為“平”,意味著和平穩定;如果積攢了九年的余糧,就稱為“泰平”。所以天下太平需要二十七年的和平時光才能獲得。[20]
可是,漢高祖建立的國家過于龐大,總是東邊不亂西邊亂,諸侯的反叛、外敵的入侵、底層的叛亂、對皇帝政策的反抗連綿不斷……一旦戰爭來臨,為了供養軍隊,搜刮式的財政政策就成了政府的優先考慮,民眾很難獲得足夠的時間去休養。所以,人們總是擔心大一統國家帶給他們的只有貧窮、束縛和失控。
從另一個角度看,漢朝的疆域最遠到達了今天越南的中北部(如漢代在越南的北部、中部地區設置了交阯郡、九真郡、日南郡),從長安到越南北部的直線距離也有三千里,中間更是山阻水隔,路線難測。中央派遣一個官吏去統治越北,上任都要走幾個月,更何況還要考慮當地人能不能聽他的話、愿不愿意繳稅等棘手的問題。
即便在漢代統治的高峰時期,除了中原、山東、關中、川蜀之外的其他轄區,比如西北、東南,包括越北,由于人口稀少,經濟成本高昂,最多也只能自給自足,無法向中央繳納財稅。
更重要的是,如果越南北部發生了叛亂,就要從別的地方調兵去鎮壓,可是從傳遞消息到調兵,幾個月都過去了。花費大量的金錢和人力,去征服一個連征稅都困難的地方,是否有必要?
當時人們的思維還停留在諸侯國時期。由于每個諸侯國的面積都有限,一個地方發生了叛亂,國君調集軍隊去鎮壓,來回加打仗,往往十天半月就夠了。那時的軍人每年接受征調的時間不用超過一個月,養兵成本很小。如今的軍隊調動卻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調兵的距離長達幾千里,其復雜程度已經超乎當時人們的想象。
在這么復雜的條件下,統一的成本實在是太大了。
另外,漢朝內部還保留著大量的同姓諸侯,這讓問題更加復雜。這些諸侯在封地內征稅,設置官員進行治理,又有自己的軍隊。如果諸侯勢力太大,中央政府的征稅權就會變小,最終無法同眾多的諸侯相抗衡。當中央政府無法約束諸侯時,國家就會最終走向解體。
呂太后執政時期(公元前195—前180年),漢朝出現了第一次危機。出于強烈的不安全感,呂太后違背了漢高祖“非劉氏不王”的規矩,立了幾個出身呂氏的諸侯王來鞏固她的權力。呂氏諸侯王們雖然在太后活著時能夠保衛太后的王朝,但他們只忠于太后本人。一旦太后死去,呂氏諸侯王缺少了核心人物,就會生出反叛之心。
呂太后死后,劉邦的老臣們除掉了呂氏家族。但這一次的呂氏危機,給漢朝的統治階層敲響了警鐘:目前的財政制度是一種無法維持的制度。只要諸侯享有領地內的財政全權,可以有自己的官僚系統和軍隊,未來必然還會出現無數次的反叛。如果要建立長久的王朝,就必須剝奪諸侯的財政權,讓他們無法養兵。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在漢高祖老臣的擁戴下,漢高祖的兒子劉恒登基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繼位前是代地的諸侯王。令人驚訝的是,即便呂氏諸侯王的叛亂剛剛被平定,漢文帝也沒有急于去解決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問題,而是將注意力轉向經濟和民生。
漢文帝時期,不管是先發展經濟,普遍實現人民富裕,還是先建立可靠的中央財政制度,約束諸侯財政,保證中央王朝不會解體——這兩個問題都已經非常迫切。呂后時期雖然推崇黃老之術,讓民間經濟自由恢復,但是宮廷內斗不斷,諸侯王搖擺不定,民間依舊處于擾動之中。人們仍然在觀望,看這個龐大的王朝走向何方。
只有更加穩定的社會和更快的經濟發展,才能讓人們認同漢朝的存在,并自覺地將自己當作王朝的子民。但穩定和經濟發展是有矛盾的:要穩定,就必須強調控制;要控制,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經濟的發展。
漢文帝決定,首先解決民生問題,把穩定問題先放下。在黃老思想的指導下,政府從國民經濟領域完全撤出,讓人們自由發展工商業和農業。
漢高祖時代,土地稅是1/15。之后,由于戰爭的需要,漢高祖提高了土地稅,史料并沒有告訴我們具體的稅率,但大約不會超過1/10。呂后執政時期,土地稅再次調整回1/15。[21]
除了土地稅之外,漢代的人還必須繳納人頭稅(算賦),一個人從15歲到56歲,每年必須繳納算賦120錢。
漢文帝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對于上述稅率進行了調整。他登基的第二年,就將土地稅暫時減半,從1/15變成了1/30。[22]之后,人頭稅也做了調整,減為1/3,每年只用繳納40錢,丁男每三年出一次役。[23]
稅率降低之后,政府的財政問題更加突出。漢代的財政支出中,最大的兩項是養官和養兵。在漢文帝時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存在,加之諸侯勢力仍然強大,皇帝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來做防范。
但是,漢文帝仍然決定大力壓縮財政開支,將政府精簡到極致。首先,他從個人做起,節衣縮食,不修宮室,減少皇室開支;其次,他壓縮軍隊和官員的開銷,不惜一切代價保持和平,避免不必要的財政開支。
漢文帝統治后期,財政問題更加突出。
由于壓縮財政開支,一個奇特的現象出現了:雖然社會正在慢慢變得富有,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但政府無法依靠財政收入供養邊關的守軍。
雖然皇帝極力避免戰爭,但邊關不可能沒有守軍,而這些守軍的糧食要由政府供應。可是政府正處于最無力的時候,財政不到位,運輸能力低下,糧食和軍餉無法按時運到。
這時,大臣晁錯替皇帝想了一個辦法。他看到,通過休養生息,民間已經涌現出一批富人。于是,他建議漢文帝采取買賣爵位的辦法,允許富人通過捐獻,獲得一定的爵位,或免除罪過。只要富人想辦法把糧食運到邊關,交給守軍,就可以從皇帝這里獲得爵位。[24]
在漢代,買賣爵位仍然被人們看作一種合理的現象。這個時期距離實行封建制的周朝并不遠。在封建時代,封君可以將爵位、土地隨意賜予任何人,沒有人有資格質問封君,責怪他隨意支配公共資源。到了漢初,雖然已經漸漸地形成公共資源(屬于社會的資源)和皇家資源(屬于皇帝私人的資源)的概念,但二者區分得不夠清晰。另外,治理人民的官員已經逐漸被當作公共資源,不能隨便買賣官爵了。但是,更具象征意義的爵位更接近于皇家資源,相當于帶有一定特權的榮譽稱號。因此,皇帝買賣皇家資源,仍然被認為是合理的。只不過,這種榮譽稱號帶有免人頭稅、免役、減罪免罪的特權(但不減免土地稅,只減免與人身有直接關系的稅收),有侵占公共資源的嫌疑,這讓賣爵又帶有灰色地帶的性質。
晁錯的做法收到了驚人的效果。很快,在富人的幫助下,邊關軍隊的糧食有了保證,不僅不再匱乏,反而變得充足。晁錯又建議漢文帝讓富人把糧食上繳到中央政府在各地的倉庫。這樣,富人的捐獻就成為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漢初,由于和平時期養官成本很小,漢文帝很快發現,富人的捐助,再加上一定的山海稅收,已經足夠維持中央政府的運轉了,根本不再需要征收農業稅。
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漢文帝宣布全國稅收減免一半。到了第二年,他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干脆宣布不再收農業稅。[25]
在以后的13年間,西漢政府一直沒有征收農業稅。直到漢景帝登基后的第二年,才恢復了稅收。不過,漢景帝把土地稅仍然定成1/30,這個低稅率一直維持到東漢末年。
漢文帝時期,農業占國民產出的九成以上,放棄農業稅,就等于放棄了最大的一筆收入。所以,放棄農業稅是相當不容易的。
雖然漢文帝的免稅政策值得歡呼,但是,也應該看到,漢文帝的政策是一種妥協式的權宜之計。正規稅收收不上來,就干脆放棄建設稅收制度,通過賣爵獲得收入。由于當時恰好處于財政緊縮時期與和平時期,政府不需要太多的花費,所以這種做法是可以的。可是,一旦國家出現動蕩,中央政府缺乏必要的征稅工具,勢必會遭受劇烈的打擊。
漢文帝沒有建設正規的財政體系,還能夠保證政府的穩定,靠的不僅是他的執政能力,還有機遇。
他的做法帶著很大的賭博成分。他在位時,北方的匈奴和內部的諸侯王都處于蓄勢的時期,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這兩個地雷只要有一個提前爆炸,就可能摧毀漢文帝脆弱的財政系統,使中央政府重回混亂狀態。特別是諸侯王問題。[26]漢文帝時期,也是諸侯王大發展的時代。此時的諸侯王和高祖、呂后時期相比更加富足。每個諸侯領地內的礦產資源都交給諸侯王自行處理,中央政府并不插手,這導致那些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的諸侯王都成了巨富。
中央政府在長安,這里人口密集,土地肥沃,但礦產資源并不豐富;而齊、楚、吳等地豐富的資源卻都控制在諸侯手中。例如,漢高祖哥哥的兒子劉濞被封為吳王,其轄境內產銅,依靠挖銅鑄幣,吳國富比中央。
不過,幸運的是,漢文帝執政時期,正是社會的恢復期,人們不想打仗;而漢高祖的子孫們由于對漢高祖的記憶還沒有模糊,尚且沒有叛亂的決心。漢文帝仁慈地對待每一個諸侯,使得他們也沒有叛亂的必要。至于匈奴一方,漢文帝的和親政策與貿易政策也足夠明智,沒有像漢武帝那樣主動挑釁。漢文帝謙恭仁慈的性格和與世無爭的心態,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漢文帝時期,政府的財政支出達到最小。
漢文帝的統治成為中央集權政治的一個神話。[27]對于漢代的大臣而言,在漢文帝之前,王朝一直沒有過真正的安定,甚至人們不知道這個王朝是已經真的己經建立,還是又如同秦朝那樣,最終變成鏡花水月,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分崩離析。而漢文帝之后,已經沒有人再懷疑王朝模式的成功了。雖然最為關鍵的財政地雷還沒有拆除,但王朝已經存在幾十年,而且逐漸繁榮起來,大部分人都從中享受到了真真正正的實惠。人們已經學會站在中央王朝的本位上來考慮解決辦法,而不是試圖再次推倒重建。
對于現代人而言,漢文帝的統治簡直是一個小政府的范本。亞當·斯密曾經提出,政府只需要保證最基本的財政支出,如國防和必需的公共工程,其余一切都應該交由社會去做。
漢文帝時期,由于維持了一定時間的和平,國防開支很少,養官成本很低,故而剩下的錢都可以留在民間,促進經濟發展。
歷史上,中央王朝最大的財政失控總是出現在軍事上,一旦控制住軍事支出,的確可以做到“小政府”。所以,歷史上采用黃老之術的時期,往往是不需要太多軍事行動的時期。由于和平,才得富足;而富足伴隨著和平,成就了漢初的盛世。
但在這盛世之下,始終有一顆定時炸彈:財政失衡。到了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時期,這顆炸彈終于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