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竇太后、賈誼和晁錯:儒道之爭的本質

漢文帝離世時的西漢王朝在財政上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由于漢文帝治理帶來的長期和平讓大部分人享受到了好處,故而,人們對西漢政權的態度由以前的漠不關心,變成了當下的不希望它崩潰。人們擔心它會被巨大的離心力分裂。人們害怕在未來還會有無數的問題等待著這個年輕的龐大怪物。


漢文帝死后,他的休養生息政策仍在繼續實行。這時,黃老之術的代表人物是竇太后(即漢文帝的皇后)。[28]這位已經失明的老太后把影響力一直延續到漢武帝六年。竇太后去世后,漢武帝才轉變政策,徹底拋棄了黃老之術。

竇太后不像當年的呂太后那樣強勢,她對于政策的影響力是依靠干涉教育獲得的:她要求太子和宗室子弟都必須學習與黃老之術相關的理論,并以此為基礎治國。漢景帝雖然面臨著眾多的結構性問題,需要他主動做調整,但并不反對繼續施行黃老之術。

可另一方面,在經濟繼續發展的同時,依靠漢文帝的威望和仁慈來維持的王朝體系出現了危機。

由于漢景帝已經是高祖的孫子輩,與同姓王侯之間的血緣關系不再緊密,諸侯們不像對待漢文帝那樣尊敬現在的皇帝。漢景帝的性格也并不招人喜歡,他心胸狹小、優柔寡斷,又缺乏擔當。

諸侯們已經在漢文帝時期積累下了巨大的財富。在皇帝放棄經營正規的財政系統時,諸侯們卻牢牢控制著封地。在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地方逐漸占據了優勢。與此同時,與匈奴的摩擦也逐漸增多。雖然漢朝仍然保持著克制的態度,但越來越多的人在經濟富裕后,已經壓抑不住皇帝夢,有些躍躍欲試了。

如何抑制諸侯的發展?如何對付匈奴?如何建立健康的財政體系?這些問題依靠黃老之術是回答不了的。

皇帝發現,在黃老之徒以外,另一撥人正在摩拳擦掌——儒家。


與黃老之徒著重于解決經濟問題不同,儒家對經濟和財政都不感興趣,他們采取的是另一種思路:利用對皇權有利的政治思想,加強對社會的軟性控制。可以說,他們只對政治和社會控制感興趣。

在儒家看來,如果中央王朝的權力失控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國家勢必在未來出現新的危局。要避免危機,就必須在政治上進行結構性的改革,讓中央政府掌握更大的權威,削弱地方上的諸侯勢力。

贊同黃老之術的人更注重經濟發展,而贊同儒家的人則偏愛政治穩定,兩者看問題的出發點是完全不同的。

漢代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賈誼和晁錯,然而兩個人的觀點又有著明顯的區別。賈誼希望通過嚴格的等級規則來限制地方勢力的發展,加強中央權威;晁錯則除了儒家外,還采用了一套法家的方法,不考慮手段的正當性,只考慮是否管用,直接對諸侯采取行動。

漢文帝繼位不久,太中大夫賈誼就根據五行學說提出了一套禮儀制度,希望皇帝能定制度、興禮樂。[29]在中國古代,禮樂和制度是相伴相生的,每個階層都擁有各自的禮儀,使用不同的音樂,甚至連穿著和配飾都有所不同。賈誼希望通過興禮樂的做法,使整個政治制度更加固化,并突出皇帝的地位,讓人們形成皇帝威嚴不可侵犯的思維定式,再輔之以煩瑣的規章制度,把諸侯和其他權勢階層都限制住。

賈誼的做法是典型的儒家做法。之后,董仲舒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采取的同樣是這個辦法:通過強調人在宇宙中的秩序和等級,將每個人都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

賈誼在經濟上則采取了完全不同于黃老的做法,提倡政府干預,重視發展農業,貶低其他行業。這樣的做法對于經濟是有破壞作用的,很可能會使社會全都圍著農業打轉。但在當時,這么做是為了防止諸侯勢力借助工商業坐大,帶有很強的針對性。

由于漢文帝時期強調放松對民間的控制并發展經濟,因此,賈誼的學說無法得到皇帝的賞識。他最后郁郁而終。

到了漢景帝時期,晁錯作為儒家和法家的代表,則搶得了先機。

晁錯希望直接削藩,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威。他主張像漢高祖一樣,不惜利用陰謀詭計,抓住一切機會,剪滅諸侯王。[30]

漢景帝一著手削藩,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就準備造反。在中央必須考慮經濟的全盤政策時,每一個諸侯王卻像是一個獨立的公司,他們有土地收入、山海收入,又有效忠于己的高管團隊。[31]每一個諸侯治下的官員設置都幾乎和中央一樣:諸侯王也有丞相、九卿,也有太傅輔佐;對應于皇帝掌管財政的大司農(最早叫治粟內史),諸侯王有內史;掌管軍隊的叫中尉,對應于皇帝的太尉。在這些官員中,只有丞相一職是由皇帝指定的,其余的職務都由諸侯王自己決定。

諸侯借口幫助漢景帝清理身邊的惡人晁錯,發動了七國之亂。漢景帝在面對諸侯王的叛亂時,顯出了投機本色。他首先殺掉晁錯,希望諸侯止兵。當看到諸侯無意退兵時,才堅決迎戰。


諸侯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叛亂卻成為皇帝解決最終問題的契機。漢景帝在鎮壓叛亂的同時,完成驚人的一躍,粉碎諸侯對中央王朝財政的阻礙,實現了更有效的集權。

在叛亂之前,皇帝始終無法插手諸侯的財政。最明顯的問題來自山海收入,由于諸侯領地擁有大量的礦產資源,皇帝無法對這部分礦產資源征稅,因而,皇室喪失了大筆的收入,而諸侯則可以利用經營礦產積累的巨額財富來對抗中央。

七國戰敗后,皇帝乘機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削弱了諸侯的財政基礎。

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七國之亂九年之后,漢景帝推出改革措施,剝奪了諸侯治理國家的權力,而諸侯治下的官員也都改由皇帝任命。[32]

其中,最為重要的改革是剝奪諸侯的財政權和司法權,將諸侯領地內的少府、御史大夫、廷尉等重要官職直接裁撤。

少府是掌管王室收入,特別是礦產稅收的官員。少府被裁撤,意味著皇帝已經將諸侯領地中的礦產資源收歸中央。從此以后,諸侯除了從規定的封地收取糧食之外,沒有了其他收入,也就很難造反。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增加了礦產收入,財政狀況得到極大的緩解。

御史大夫、廷尉等監察、司法官員的裁撤,意味著諸侯王再也沒有能力控制其下屬官員。皇帝將中央政府監察權的觸角伸進了諸侯轄區內。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頒布了《推恩令》。在這項法令之前,諸侯王死去后,他的繼承人將繼承完整的領地,而其他子孫一無所有。但《推恩令》允許諸侯將封地分封給不同的子孫。大的諸侯國慢慢地被分隔成小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


隨著中央政府權威的擴大,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也趨于完善。皇帝的官員對地方的控制力加強,建立起更加正規的財政制度。

與漢文帝時期的放任政策不同,漢景帝做了許多完善財政系統的工作。與他的幾位前輩漢高祖、呂后和漢文帝,以及后來的漢武帝相比,漢景帝名聲最不響亮,形象也最模糊,然而他對于政治、財政的理解,卻可能是幾位統治者中最透徹的。

他并沒有像漢文帝那樣徹底減免人民的土地稅,而是將土地稅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1/30,這個稅率成為兩漢的標準稅率,除了偶爾的中斷之外,直到東漢末年仍然在實行。

如果說,漢文帝時期經濟發展的碩果還只集中于民間,而政府一直受困于財政問題的話,那么到了漢景帝時期,通過稅收,政府已經將倉庫全部填滿。皇室的財政收入也由于收回了諸侯領地內的自然資源稅,得到了極大的擴充。

經過漢高祖、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的努力,人們終于確信新的中央王朝模式是可行的。在如此廣大的疆域內,的確可以建立統一的中央王朝。即便在世界范圍內,這也是一次重大的創新:數百萬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們和平、富裕、安寧地生活在一個皇權之下,即便出現了天災,也只是短時間的困難;一旦風調雨順,生活立即回到正軌。

漢代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在于漢高祖和他的子孫們把秦始皇用一代時間想解決的問題攤到了數代、幾十年里慢慢地解決。他們一點一點地將中央集權的觀念灌輸給世人,等那些不接受新形勢的老人死去后,新成長起來的一代已經將這個中央王朝視作理所當然。當年的戰國和分封制都已經成為過去,再也沒有人希望回到從前。

漢景帝時期,財政和經濟也達到高峰,在呂太后、漢文帝、竇太后、漢景帝等人的主持下,一直施行的黃老之術讓民間嘗到了甜頭。

但誰也沒有意識到,中央集權的王朝一旦建立,就沒有人能夠控制它的最終走向,而集權制本身的死穴也越來越明顯,并最終侵蝕國家的肌體。

在文景時期,這個死穴還很模糊,沒有人能夠覺察。但隨著漢文帝和漢景帝的逝世,皇帝和官僚集團就開始膨脹。為養活他們的家族,以及滿足他們的野心,民間經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財政問題最終有可能會把整個社會拖垮。

漢武帝六年,最后一位支持黃老之術的人——竇太后駕崩,中央王朝驟然轉向。


[1].本章涉及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221—前141年。

[2].漢武帝在經濟上進行集權的同時,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策,并采納公孫弘、董仲舒等人的主張,梳理了以《公羊傳》為核心的儒家理論,著力推崇“大一統”“通三統”等理論體系。董仲舒又借此發展了“天人合一”的夾雜了陰陽家的儒家學說,將儒術從學派變成了宗教。此外,漢武帝將儒教與官僚體制相結合,使得大一統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的核心理論之一。由于這些內容超出了本書論述的范圍,僅簡單以注釋作為說明。可參考《史記》《漢書》中相應人物的傳記,以及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等,也可見本書作者的《哲學密碼》。

[3].《史記·秦始皇本紀》:“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合從西鄉,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

[4].六國復國,參考《史記》本紀第六至八,表四、五,世家第十八,列傳第二十九至三十四。

[5].雖然后來劉邦一直指責項羽違背了當初“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只把關中的一部分(漢中和四川)交給了他,而不是把原屬于秦國所有的土地都給他,但這種指責是空洞的。實際上,項羽為把天下劃分成十九塊,對原本六國的領地也都進行了進一步的分割,不僅僅是針對原秦國的土地。

[6].如波斯的小居魯士就做過位于今土耳其的小亞細亞的總督,但小居魯士并不聽命于他的哥哥波斯王,反而利用希臘人武裝入侵波斯本土,搶占王位。見色諾芬的《長征記》。

[7].參見《史記》的世家部分和《左傳》。

[8].初稅畝在古代常常受到批評,特別是對古代政策推崇備至的復古主義者。他們認為,古代存在一種理想的公有制叫井田制,在如同“井”字形的九塊土地上,中間一塊是公田,周圍八塊分給八戶人家作為私田。私田產出歸個人,而公田由八戶人家共種,產出歸封君。初稅畝的出現打碎了復古主義者心目中的理想模式。

現在,人們雖然不再認為古代存在過于理想化的井田制,但都承認,初稅畝出現之前,中國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君所有制,耕種者沒有所有權。正是初稅畝給了勞動者土地所有權。

關于對初稅畝的批評,典型的如《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初稅畝,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稅。初稅畝,非正也。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初稅畝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十取一也,以公之與民為已悉矣。古者公田為居,井灶蔥韭盡取焉。”

[9].《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三十六年,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

[10].《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11].見《史記·商君列傳》,部分思想參考《商君書》。

[12].《漢書·食貨志》載董仲舒言秦之弊:“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

[13].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李斯列傳》。

[14].見《史記·陳涉世家》《史記·高祖本紀》。

[15].賈誼《過秦論》:“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6].本表總結自《史記》《左傳》《戰國策》《管子》《孟子》等。

[17].趙武靈王是另一個可與秦孝公對比的人物,代表另一種思潮。他進行了激烈的軍事改革,卻未進行經濟改革,希圖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對秦國進行打擊,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實際上,由于經濟沒有跟上,即便趙武靈王不死,變法也有可能被巨大的戰爭開支拖垮財政而失敗。見《史記·趙世家》。

[18].中國道路系統的開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以四川為例,從陜西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在戰國時已經開通,秦國從這條路征服四川。但從四川沿長江進入湖北的道路,卻并沒有開通,只有少數的軍事冒險做過嘗試(秦襲楚郢都之戰,見《史記》)。直到東漢、三國時期,隨著水運的發展,從長江入四川的通道才具有重要意義,打破了必須從陜西入蜀的局面。可參見本書作者的《軍事密碼》。

[19].漢高祖當政后,推出了一系列對商人不利的政策,試圖通過限制商人的做法來發展經濟。參見《史記·平準書》。

[20].《漢書·食貨志》:“民三年耕,則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三考黜陟,余三年食,進業曰登;再登曰平,余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歲,遺九年食。然后至德流洽,禮樂成焉。”

[21].《漢書·食貨志》記載漢高祖:“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而《漢書·惠帝紀》提到,他登基那一年“減田租,復什五稅一”。說明在高祖時期,有增加田租的舉動。

[22].《漢書·文帝紀》:“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23].《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至孝文皇帝,閔中國未安,偃武行文,則斷獄數百,民賦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

[24].《漢書·食貨志》載晁錯《論貴粟疏》:“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25].《漢書·食貨志》:“上復從其言,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

[26].漢文帝時期,賈誼對于諸侯王問題看得非常清楚。在《治安策》中,他認為,諸侯王問題在未來會成為西漢政府的大危機。“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國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數年之后,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北之為邪!此時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

[27].《史記·孝文本紀》:“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生。減嗜欲,不受獻,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誅無罪。除宮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

[28].《漢書·外戚傳》:“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

[29].《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

[30].《漢書·爰盎晁錯傳》:“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31].《漢書·百官公卿表》:“(諸侯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

[32].《漢書·百官公卿表》:“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丽市| 五河县| 吴桥县| 专栏| 汶上县| 岳阳市| 普兰县| 衢州市| 孝昌县| 上蔡县| 吉林省| 铁岭县| 绥德县| 马山县| 广安市| 兴国县| 黑河市| 连南| 六枝特区| 连平县| 内江市| 永定县| 神池县| 安龙县| 商河县| 十堰市| 祁连县| 灯塔市| 云安县| 乐山市| 赤水市| 北京市| 炎陵县| 乌苏市| 乾安县| 双峰县| 黔东| 巢湖市| 鹤壁市| 湖北省| 延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