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龍“密碼三部曲”(全3冊)
- 郭建龍
- 3925字
- 2024-08-22 11:10:40
漢高祖:王朝的重建
秦代轟然倒塌后,它的失敗讓當時的人們認為龐大的中國無法承載統一之重,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這個“怪獸”還沒到出籠之時。
在這種流行的思潮下,群雄起兵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六國,就是尋求割據一方。至于重新統一,誰都不想也不敢去嘗試。項羽順應這種思潮,按照戰國時代的模式分封了眾多的諸侯王。最具野心的劉邦雖然也被封王,但被放置在西南方的死角里,遠離中原地區。
在秦代,劉邦的蜀地和漢中是距離中原最遙遠的地方。一個人如果要從中原去四川,必須首先走函谷關,到達秦所在的關中地區,再從關中地區走一條架著棧道的山間小路(褒斜道)到達漢中,最后從漢中走另一條小道(金牛道)去往四川盆地。[18]
項羽又把秦地(現陜西境內)分封給了三位投降的秦國將領,由這三位將領守住關中平原,這就徹底斷絕了劉邦和中原的聯系。
由于絕大多數受封的諸侯王沒有兼并天下的野心,所以,這個分散的新體系似乎會長久地維持下去。
然而,有一個人想嘗試與“項羽秩序”完全不同的模式,繼承秦代的正朔,這個人就是劉邦。
秦末的起義者中,包括兩類最主要的參與者:六國的貴族和各種對強秦不滿的亡命之徒。項羽屬于楚國的貴族后代,而劉邦則是一個典型的亡命者。
在起義沒有爆發時,劉邦曾經擔任過沛縣的亭長,在為縣里押送犯人去驪山時,由于逃跑的人太多,他思量自己免不了被追究責任,便也逃亡了。如果不是秦末起義的到來,劉邦就要做一輩子的亡命者。
當別的諸侯王都因為獲得了封地而感到滿足時,只有劉邦心中充斥著不滿。由于沒有歷史和身份的包袱,他眼中看到更多的是秦朝的威儀,他不想作為一個諸侯統治漢中這個小地方,而是想作為皇帝君臨整個秦朝的疆域。
于是,所謂楚漢相爭,就成了到底是項羽的“諸侯王加霸王”模式,還是劉邦夢想中的“中央王朝”模式能夠勝出的斗爭。
對劉邦有利的是,項羽所建立的新分封制度并不穩定。十九個諸侯中,大部分人雖然并不想兼并天下,卻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野心。他們總想將領地擴張一點,從鄰國手中搶幾座城市。還有的諸侯領地內迅速發生了爭位。這些問題每一個都看似不大,但如果糾紛同時在四處爆發,新分封制度就會迅速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
作為制度的建立者和一國霸主,項羽有責任保證制度的穩定,秩序一旦出現混亂,項羽就必須出馬來恢復。于是,不需要劉邦反對項羽,其他的諸侯王就已經讓這位西楚霸王疲于奔命了。
首先讓項羽感到憤怒的是齊的形勢。齊國原本被項羽分成三份,封給了原來齊國王室的后裔,這卻引起一位名叫田榮的將領的不滿,他起兵殺掉了三位諸侯王,合并了三齊。趙、代等也隨即出現了諸侯王更替的情況。
漢王劉邦在這時兼并了關中三個秦降將獲封的諸侯王,將原本屬于秦國的領土合并起來,并向關外擴張。
項羽突然發現他從反秦的革命者變成了舊秩序的維持者,從“革命黨”變成了“保守黨”。為維護自己設計的秩序,他必須出兵征戰。但每一次諸侯王的叛亂,都是一次對新秩序的嘲諷。
劉邦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采取兼并、聯合、替換的方法,逐漸將諸侯王團結起來,共同反對曾經的西楚霸王。
在戰爭中,劉邦的將領韓信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位能夠忍辱負重的將軍在北伐中滅掉魏、代、趙、齊,并降伏了燕,這些曾經最強大的諸侯王要么滅亡,要么與其結為同盟。
韓信對劉邦的態度也決定著漢王能否掌控全局,如果韓信在滅了舊諸侯之后,立即取而代之,不聽從號令,那么他只不過是在舊秩序的牌局里洗了一下牌而已。韓信雖然爭取到了齊王的位置,卻仍然對劉邦保持忠心,如此一來,漢王才有了建立新秩序的可能性。
戰爭結束時,項羽建立的體系隨著他的死亡而崩潰。但是,當初為對付項羽,劉邦不得不分封了許多新的諸侯。這些諸侯并沒有意識到未來的秩序會有什么變化。他們還是按照原來的思維來考慮問題,以為劉邦戰敗了項羽,只不過意味著劉邦代替項羽擔任“霸王”的角色,而每一個諸侯還都擁有獨立的封地,可以行使獨立的權力。如果劉邦想要廢除諸侯,他們會用全力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所以,項羽倒臺之后的政治秩序仍然接近于諸侯模式,劉邦充其量只是另一個霸主,而非一個皇帝。
令諸侯沒有想到的是,劉邦并沒有犯同樣的錯誤。他知道,哪怕有諸侯存在,他仍必須首先確立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于是在謀臣的幫助下,劉邦在關外就迫不及待地導演了皇帝登基的大戲。在這出戲中,最想當皇帝的是劉邦本人,但他裝作不情愿,由謀臣們勸說諸侯勸進三次,他才同意加皇帝尊號。
在漢王加皇帝號時,諸侯們仍然沒有意識到秩序的改變。他們還以為回到了周朝的秩序,所謂皇帝只是一個稱號而已。哪怕是皇帝,也無法干預每一個諸侯領地內部的事務。
但他們不知道,劉邦之所以封他們為諸侯,只是因為沒有辦法一下子掌控全國而已。
如果在剿滅項羽后立即廢除分封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制,那么新建立的漢朝立即會和秦朝一樣,遭到激烈的反抗而崩塌。劉邦不愿冒這個風險,他更擅長于慢慢剝奪諸侯的權力,把項羽建立的新諸侯體制在溫水中煮死。
劉邦加皇帝號之后,他的手下包含了三種人:第一種是仍然醉心于舊秩序的舊諸侯,這些人希望盡快回到自己的領地,享受當統治者的樂趣,并不尊重所謂皇帝的權威;第二種是已經理解了新秩序的中央官員,以丞相蕭何、陳平等為代表;第三種則是劉氏的宗室子弟。
劉邦的任務是消滅第一種人,將其領地一部分拆解為中央集權制下的郡縣,交給第二種人,另一部分則交給第三種人。
而此刻漢朝最大的功臣韓信,由于被封為楚王,已經被漢高祖當作第一種人——舊秩序的代表。
在后人的眼中,韓信是一個矛盾的角色。戰爭中,他手握重兵卻對劉邦忠心耿耿。項羽曾經勸說他反叛漢王,許諾天下三分,但韓信拒絕了項羽的美意。然而在攻克齊國之后,韓信卻向漢王申請做代理齊王,這令劉邦感到不滿。后世接受了大一統思想熏陶的人們因此認為,他申請代理齊王的舉動就是對劉邦不忠。
但實際上,韓信與項羽一樣,是一個舊秩序的信奉者。他認為戰爭結束之后,世界仍然會恢復到分封制的舊軌道上,劉邦代替項羽成為霸主,負責維持天下的秩序,但是并不剝奪其他諸侯的生存權。他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擁護霸主的諸侯角色,幫助霸主維持國際秩序。“對漢王忠心耿耿”與“當上齊王”,這兩件事并不矛盾。
韓信沒有想到的是,劉邦要顛覆整個分封制度,建立一套新的集權制度來代替它。韓信也沒有看到,劉邦對他的防范有多深。
《史記》中記載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劉邦對韓信的戒心:在消滅項羽之后,劉邦在稱皇帝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親自前往齊王韓信的軍中,奪走他的軍權。只有這樣,漢王才敢于稱帝。
漢王稱帝后,作為皇帝制度的絆腳石,韓信先從齊王被貶為楚王,又被剝奪王的封號,貶為淮陰侯。最后,劉邦仍然不放心,借助妻子呂后之手殺掉了韓信。
除了韓信之外,異姓諸侯中的彭越、英布、臧荼、盧綰等人也一一被剝奪封號或者被殺。
但是,在剝奪異姓諸侯的同時,劉邦卻無法完全廢除分封制。他意識到,自己還不具備一下子建成全國鐵板一塊的中央集權制的能力。
和秦始皇一樣,劉邦沒有足夠多的能理解皇帝真實意圖的幫手,也不可能一下子任命如此之多的中央集權官吏。更何況,可以維持國家穩定的財政制度是一片空白,如果強行往下推行,必定遭到抵制而導致失敗。
在異姓諸侯曾經統治過的地方,他必須再樹立一個諸侯來代替原來的角色。作為妥協,他將劉姓宗室子弟扶上了諸侯的位置,并立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規矩,希望通過家族的力量來補充集權制的不足。
登基八年后,還沒有完全剪除諸侯勢力的劉邦去世。他留下了一個逐漸恢復穩定、帶著新秩序雛形的中央王朝。但這個國家的統治模式是否已經成功,仍然沒有人說得清楚。
在人們看來,這個中央王朝太脆弱了。
漢高祖本人的死就源于與淮南王英布的交戰,劉邦在戰斗中被流矢所傷,再也沒有康復。他死時,燕王盧綰正準備逃往匈奴所在地。異姓王中,長沙王吳臣尚在。
甚至皇帝的軍隊也對中央王朝構成了威脅。漢高祖死去時,陳平、灌嬰在滎陽統率著十萬人馬,樊噲、周勃在燕、代等地有二十萬大軍。漢高祖一死,呂太后甚至擔心這些將領造反,密謀將他們都殺掉。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審食其勸說太后,若誅殺將領,必天下大亂。這件事從側面反映了漢朝仍然風聲鶴唳,就連呂太后也處于對失敗的恐懼之中。
更重要的是,中央王朝雖然完成了武力征服,具有表面的形式,但在更深層次上,卻沒有完成政治征服,有兩大問題急需解決。
第一,在經歷如此眾多的動蕩之后,如何保證社會的經濟發展,讓人們對中央王朝產生信心,不再想回到過去。
第二,如何建立一套符合中央王朝需要的財政制度,使這套制度能夠控制同姓諸侯王的野心,又能滿足中央王朝穩定的需要,同時不干擾民間的繁榮。
漢高祖死去時,中央王朝連統一的財政制度都沒有建立起來:各諸侯除了對其領地內的土地征稅之外,還對屬下的自然資源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也就是說,中央政府幾乎喪失了諸侯轄區的所有稅收,只能在直屬領地征稅。諸侯王可以有獨立的軍隊,設置幾乎和中央政府一樣的官僚系統和財政系統。他們統治著真正的國中之國,只是依靠親屬關系維持著與中央政府的合作。
在這樣的架構下,中央只不過是比諸侯的領地面積更大一些的諸侯國罷了,仍然是一個“霸主”,而不是中央王朝。必須把諸侯的財政權拿回來,在諸侯領地內為中央征稅,才能解決最終的控制權問題。
漢高祖本人對經濟并不精通。他仇視商人和商業,采取了許多抑制商業的措施。[19]如果繼續采取抑商的做法,民間就感受不到統一帶來的好處而離心離德,中央政府也獲得不了足夠的財政收入,諸侯勢力覺醒之時,就是漢政權分崩離析的時刻。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個由漢高祖的狂妄無知所建立起來的巨大怪胎,到底會走向何方,仍然是個未知數。它會像強秦一樣,由于政府抑制了民間發展而崩塌,還是像周朝一樣,由于諸侯的強大而逐漸解體?這個問題必須留給劉邦的后代們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