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優秀企業家:2021—2022(上)
- 朱宏任主編
- 5720字
- 2024-08-29 17:59:17
麥伯良 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

麥伯良
麥伯良:1959年生人,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現任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理事長,深圳上市公司協會會長。1982年1月加入中集集團;1993年2月任中集集團總經理;自1993年以來一直擔任中集集團黨委書記。曾榮獲“2004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2018影響中國的深商領袖”“深圳市工業家”等榮譽稱號。
自強不息 追求卓越
麥伯良自1982年加入中集集團、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集裝箱工程師以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以超前的戰略眼光、扎實的經營管理能力,發揮“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企業家精神,將一家曾經瀕臨倒閉的工廠,建設成為一家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多元化、全球化的跨國產業集團、A+H兩地上市公司。他發揮中集集團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優勢,長期以來不斷追求技術創新和管理效率提升,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戰略領導力策劃實施系列兼并收購,帶領企業在全球多個行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打造了多項世界冠軍產品。在他的帶領下,中集海工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最先進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1號”,承擔了我國首次海底可燃冰成功試采任務,以“大國重器”的姿態受到全球矚目。在他的親自推動下,中集集團形成了一套先進的、適應中國企業及中集集團特點的精益管理系統:“中集精益ONE模式”,并被《哈佛商業評論》雜志作為重點案例進行深入報道。
2020年深圳資本集團戰略入股中集集團,正式成為中集集團第一大股東。2021年中集集團實現營收1637億元,同比增長74%;營業利潤達134.7億元,同比增長81%,雙雙創歷史新高,位列《財富》中國500強第84位。
制定“冠軍產品戰略” 引領中集集團快速發展
麥伯良提出,中集集團只要進入一個行業,就要成為這個行業受人尊敬的全球領先企業。麥伯良將“冠軍產品”戰略作為中集集團核心戰略之一,引領中集集團實現數十年的快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國家進入大發展時期,中國制造開始崛起,麥伯良敏銳地捕捉到了集裝箱產業從日本、韓國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并把握住了歷史性機遇,引領中集集團在沿海城市全方位布局集裝箱生產基地,通過并購、投資,中集集團從一家業內小廠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在白熱化的行業競爭中異軍突起,戰勝韓國進道、現代精工等主要競爭對手,于1996取得集裝箱世界第一的行業地位。取得集裝箱世界冠軍之后,中集集團并沒有滿足于數量上的第一,而是先后發展了冷箱業務、罐箱業務及其他特種箱業務,成為業內全系列產品、全部知識產權的唯一供應商。
此后20多年,在麥伯良的帶領下,中集集團旗下各業務陸續打造了冷藏集裝箱、罐式集裝箱、登機橋、集裝箱運輸半掛車、半潛式鉆井平臺等多項冠軍產品(參照隱形冠軍研究之父——德國赫爾曼·西蒙教授的“隱形冠軍標準”及國家工信部的單項冠軍產品評價標準),為中集集團業績和品牌影響力的持續提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贏得了榮譽和尊重。
截至2021年年底,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集安瑞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入選國家工信部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中集登機橋、貨運掛車及半掛車入選國家工信部單項冠軍產品。同時,中集集團共有4個產品(登機橋、冷藏箱、罐箱、半掛車)、1家企業(齊格勒)入選西蒙隱形冠軍數據庫。
鑄就“大國重器” 助力國家建設海洋強國
2008年,中集集團開始進入海洋工程領域,當時中國企業還沒有自主制造海上鉆井平臺的能力。此后10余年,麥伯良帶領中集集團堅持走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實現了核心產品自主設計,自主知識產權從零到100%的突破,國產化率從不足10%提高到60%,躋身世界海工裝備EPC供應商的第一梯隊。
2017年5月18日,由中集集團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最先進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1號”,承擔了我國首次海底可燃冰成功試采任務,以“大國重器”的姿態受到全球矚目。在試采期間,“藍鯨1號”取得了持續產氣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超額完成預定試采目標,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收到了黨中央、國務院賀電。其中,該鉆井平臺的超厚鋼板、鉆井閉環技術等自主創新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推動了中國海工行業的跨越式發展。
為了進一步提升高端海洋工程設備等尖端領域的自主設計研發制造水平,加快自主創新步伐,麥伯良組織召開集團黨委擴大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通過學習討論,麥伯良及核心團隊更加堅定了中集集團要以建設成為全球一流企業為目標,研發和掌握更多的國之重器,在研發設計、核心裝備和關鍵工藝上堅持自主創新,掌握制約行業引領的最關鍵核心技術,在以我為主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不斷創新突破,持續增強中集集團的全球競爭力。
科技創新、智能制造 構建中集核心競爭力
麥伯良提出:“科技創新,永無止境”,他主持了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裝備、空港設備、海洋工程等產品技術升級和關鍵技術創新,實施以“創新推動價值增長”為導向的“技術牽引型”科技創新機制,不斷推進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和裝備的研究開發,以及符合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的引進和孵化。
麥伯良注重推動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持續推動科技創新企業的培育工作。2001年,中集集團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之后又相繼成立了國家能源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研發(實驗)中心、海洋工程總裝研發設計國家工程實驗室。截至2021年年底,中集集團共有40家企業是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并擁有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目前,技術創新和產品技術獲得兩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30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獲得授權專利4486項,其中發明專利1362項,累計獲得中國專利銀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2項;在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裝備、空港設備等產品領域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訂約170項,正式發布的國家或行業標準70多項。
2007年,經過數年的潛心鉆研,中集木業在竹木復合地板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和行業變革。2012年,因為竹木地板這一項成就,中集集團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7年,中集集團參與完成的“重型壓力容器輕量化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技術被認為“創立了國內新標準”“破解了應用難題”。該技術由中集集團首次引入了中國壓力容器行業,帶動了整個產業進步和發展,確立了中集集團在行業的領軍者地位。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2014年開始,麥伯良帶領中集集團在半掛車、集裝箱、能化裝備等制造領域加速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探索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謀求建立“高端制造”方式,提升生產效率、質量及安全性,并作為行業領導者引領產業轉型升級。2017年中集集團加速兩化融合建設,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先進技術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進一步推動中集集團的“數字化轉型”及智能制造升級。
在麥伯良的親自推動下,中集集團近年來開始探索“創新創業”新機制。截至2021年年末,中集集團在冊創新企業共有24家,其中13家企業收入利潤取得翻番式增長,創新企業作為新業務轉型升級與戰略布局的重要載體,整體業績持續顯著增長。
抓黨建 促發展 實現互動雙贏
早在中集集團投產之初,中集集團即成立了黨支部。數十年來,麥伯良作為集團黨委書記高度重視、親自組織和參與黨建工作,強調“圍繞經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營”的工作方針。近年來,在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中集集團黨委積極探索,結合集團工作與發展實際,牢牢把握“以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方針,將集團黨建工作融入集團經營管理過程中,推動中集集團的共同事業滾滾向前。一是通過一系列機制,形成強大的組織保障。要求各級黨組織換屆選舉人選時,嚴格執行黨組織和行政組織負責人“一崗雙責”的原則。行政組織的一把手如果是黨員,原則上應當是同級黨組織的書記。一個新業務產生后,黨組織的調整或新建及時跟上。對于人數較多的黨支部,集團黨委及時推動成立黨總支并分設黨支部,有效地降低了組織黨建活動的難度,提高了黨員參加活動的便利性。二是通過“雙培養”,讓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顯性化。為了做好這項工作,2021年年初,麥伯良在集團多位生產經營骨干中培養和發展黨員,已經有部分人員主動提交了入黨申請書或成為預備黨員,并要求黨辦建立發展和培養機制、保持定期跟進。三是進一步明確“優秀共產黨員”表彰評價的標準。近年來,集團黨委在開展“兩優一先”評比表彰中,不斷探索和明確評選標準,以發揮出正確的導向作用。四是發揮出工會團委的作用,尤其是重點關注青年人的成長。麥伯良高度重視青年工作,近幾年每年都會與團員青年們通過座談會、大會方式進行面對面的對話和交流,以中集集團多個文化案例,勉勵他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以黨建帶團建,持續關注青年成長,凝聚青年力量,為集團發展共同努力。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努力,中集集團黨建工作的組織建設和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學習教育活動得以深入,效果明顯提升;黨工團工作的基礎進一步夯實,形成了聯動機制。同時持續推動黨風廉政建設,為企業發展營造了風清氣正的環境。
奠定“混合所有制”制度基礎 引領中國制造業管理創新
中集集團從成立開始,就率先植入了現代企業制度基因。20世紀80年代末期,中集集團原兩大股東招商局和中遠構建了股東會、董事會和高管層分權、分責、制衡的治理結構,形成中集集團獨具特色的“混合所有制”模式。麥伯良自1993年開始擔任中集集團總經理以來,繼續堅持和發揮“混合所有制”的制度優勢,中集集團得以持續健康發展。2010年之后,隨著中集集團業務形成多元化、國際化的經營格局,集團規模迅速擴大,麥伯良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實施了命名為“升級行動”的重大組織變革,開展了5S戰略管控體系建立、業務板塊設立、簡政放權等系列變革措施。
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和中集集團的相關多元化發展,2010年左右,經過麥伯良及中集集團管理團隊的長期調研和探索性實踐,最終確定對標學習豐田生產方式,構建“中集精益ONE模式”。自2008年以來,經過十多年的探索,中集精益ONE模式的內涵不斷豐富,“持續改善、永無止境”的ONE文化深入人心,成為中集集團邁向“世界級企業”目標的堅實保障。貫穿ONE模式的精髓是重塑企業文化,改變員工思維,讓每一個員工都參與管理改善。通過ONE精益管理模式,建立了有效的管理體系,以及相應的工具和方法,為公司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提高了中集集團業務的競爭力,以人為中心,轉變了中集集團干部和員工的思維方式,大家從以往的“要我干”,變成了“我要干”,要去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員工潛能,取得了業績提升和個人回報,潛移默化地改變中集集團的文化。“改善”已經成為中集集團全員共同的管理語言,扎根于中集集團,正在改變中集集團。
堅持全球化發展方向 參與“雙循環”發展格局
作為中國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之一,中集集團在創立之初,由丹麥寶隆洋行負責經營管理,奠定了中集集團與生俱來的國際化基因。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外貿和經濟增長將給中國和世界的物流運輸帶來全新的機遇。麥伯良在2002年受邀參加央視《對話》節目時提出:“給我15年,還你一個世界級企業”。在此期間,讓麥伯良深刻認識到必須投身到全球化的大潮中,并開始謀劃中集集團的全球化發展布局。
2004年,中集集團并購了美國HPA monon公司(后改為VANGUARD),拉開了中集集團全球化運營的序幕。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集集團加速實施全球化布局,優化多元化業務結構,構建全球營運體系。2012年起,中集集團陸續并購德國、英國、加拿大等企業,并基本實現了良好的并購后整合。截至目前,中集集團擁有海外成員企業超過30家,員工6000多名,成長為一家名副其實的跨國產業集團。
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雙循環”正式成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全球政治經濟形勢下,麥伯良認為中集集團發展必須要順應時勢,積極參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并多次組織集團主要領導干部對“雙循環”進行專項學習,要求各級干部持續關注國內市場,以更大的決心實現業務的調整與轉變,在兼顧全球市場的同時,加大在國內市場的優勢產業布局。
“綠色低碳”促發展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麥伯良提出,中集集團的社會責任觀應聚焦企業核心功能與使命,恪守經濟、社會與環境三重底線,致力于通過科學、透明、道德、合規的方式運營,為社會提供優質、安全的產品與服務,力求為行業生態改善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中集集團以“有質量地增長”為工作原則,基于“深化責任治理、應對氣候變化、助力全球物流、彰顯企業關懷”四大重點領域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并取得卓有成效的結果。在深化責任治理方面,堅守“依法治企、誠實守信”理念合規經營,持續完善治理和管理機制,以積極應對可持續發展風險并抓住可持續發展機遇。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已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持續三年保持下降,積極開展“碳中和、碳達峰”技術研究,落實《中集集團綠色發展規劃》。中集集團積極打造綠色工廠,已建成8家國家和省級綠色工廠。同時,中集集團的竹木地板、天然氣和氫能等清潔能源裝備、集裝箱和車輛涂裝工藝改善(水性漆應用)、模塊化建筑等先進技術和產品正在為減少社會資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推動綠色轉型發展作貢獻,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建設生態文明做出中集人應有的努力。在助力全球物流方面,中集集團始終將產品的健康與安全視為產品責任的核心,力求為客戶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產品和服務。在彰顯企業關懷方面,中集集團牢記作為社會公民的義務,心系社會民生,力求為運營所在地創造福祉,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積極落實精準扶貧政策,以中集集團所長回饋社會。
面向未來,中集集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穩健經營、有質增長”為戰略主題,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聚焦“智慧物流”和“清潔能源”兩大主航道,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探索和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企業創建之路,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中集集團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