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學習要結果: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 齊潔
- 6336字
- 2024-07-26 17:09:47
學習來源四象限:緊盯學習對象
2019年參觀清華大學博物館的一次經歷,給了我特別的啟發。
在那之前,每次逛博物館,我都是自己學習或提前在網上搜集信息,簡單做些攻略,但是從來沒有花錢請過導游。
這一次,清華大學博物館配備了免費的導游,我就試著跟著聽導游的講解,結果感覺真的不一樣:面對同樣的文物,導游的講解好似“女媧”對著泥人吹的一口仙氣,讓文物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全都變得活靈活現了。一圈下來,我感覺受益匪淺。
在學習的路上,一個好的“導游”對于學習同樣意義非凡。
好的“領路人”不僅可以讓學習變得有趣、生動,還能幫助我們挖掘出自己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學齡前,領路人是父母,父母是最好的老師;上學時,領路人是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進入社會之后,我們沒有了固定的領路人,該怎么辦?
我的方法是先找到優質的、適合自己的學習來源,然后“按圖索驥”。這個學習來源不是一個固定的人、一本固定的書,而是按照自己、他人、過去、現在劃分的四象限(見圖1-3),分別是向他人的過去學習、向他人的現在學習、向自己的現在學習和向自己的過去學習。

圖1-3 學習來源四象限
向他人的過去學習:見賢思齊
從別人總結下來的經驗中學習,如同古人所說的“見賢思齊”。
見到別人的成功經驗要慢慢汲取、消化內化、嘗試運用;見到別人“掉坑”的教訓,要回顧自身,警惕自己“踏入同一條河流”。
有人問,身邊朋友數量有限,該向哪些“他人”的過去學習?
我認為,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就是讀書。
以常規的書本為例,其定價大多為幾十元。這相當于花費購買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和先賢文豪跨越時空溝通,就可以快速汲取他人的經驗所得。他們留下的文字字字珠璣,至今還會產生巨大的力量,而這些文字的力量則是無價的。
埃隆·馬斯克說,他的企業可以成功打造火箭,要歸功于他一直以來培養的閱讀習慣。巴菲特也表示,每天閱讀500頁書,你會發現知識是如何起作用的,它的威力就像復利。查理·芒格說,我見過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讀書的,一個都沒有。
很多朋友經常好奇:“為什么讀了那么多書,我還是我自己,到底該怎么做?”對于這個問題,我有三個主要做法。
做法一:在閱讀中占據主動地位,與作者對話。
在我看來,讀者開始讀一本書的時候,就應該占據主動權,在書中不停地與作者主動對話,甚至應該讀出圖書內容之外的東西。
換言之,讀者在閱讀時需要主動“輸入”,而不要一味地讓作者“輸出”,不要讓自己的大腦成為作者思想的跑馬場。
那如何與作者對話呢?
我推薦使用“三叉提問法”,即不斷問自己:什么是我知道的?什么是我不知道的?我還需要知道什么?
長此以往,我們就能不斷地通過對一本書“剝繭抽絲”領悟出還該學習補充什么,不斷擴充知識、充盈思緒。
以我自己為例,我閱讀的第一本理財圖書是《小狗錢錢》,從中我看到了“定投”的理財方式,但是《小狗錢錢》并沒有詳細地說明定投的具體操作方法。于是,我就繼續尋找關于“定投”的圖書,并在這個基礎上閱讀了銀行螺絲釘寫的《指數基金投資指南》《定投十年財務自由》,然后在圖書中繼續尋找自己想要獲得的知識。
做法二:避免“做錯事”。
有些人成功的因素有ABCDE,而他們在書中只提到了ABCD,對起到決定性作用的E卻只字未談(如有些人家境殷實,有些人有高人指點,有些人聰明絕頂)。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感覺自己也具備了ABCD因素,但就是沒有取得和他們一樣的成績。因為他們具備的E因素才是決定性因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采取的策略是既然沒有關鍵的E因素,那就多關注阻止他們成功的因素,盡量避開這些因素。正如巴菲特說過:“我們沒有學會如何在經商過程中解決棘手的問題,我們只學過如何避免它們出現。”
有時候,不做錯事,正確的事情才有可能發生。
比如在讀書方面,我們可以先盡量避免做出以下行為:
1.只看他人推薦的書,不看自己真正需要看的書;
2.只被別人的思考喂養,沒有想過自己該怎么辦;
3.只瘋狂輸入,不精準輸出;
4.只追求讀書數量,不追求讀書質量;
5.只讀高大上的著作,不看基礎教材;
6.只陶醉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會學以致用。
“不做錯事”,可能不能讓我們立馬獲得大智慧和成就,但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
做法三:隨時記筆記。
我的初中英語老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養成了用紙筆進行記錄的習慣,將別人的文字記錄在白紙上,我就會有一種沉甸甸的充實感,覺得這是在辛苦挖“寶藏”。“寶藏”越多,我越想讓別人知道,越愿意與他人分享。分享的次數越多,記憶也就越深刻。
不僅如此,在用紙筆進行記錄的過程中,手在動,眼在看,腦在想,這充分調動了“感”,容易觸發與記錄內容相關的已有知識與記憶。
直到現在,我都會隨身攜帶紙筆,及時記下任何可以啟發我的東西。除了傳統的紙筆記錄,一些應用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記錄作用,我個人比較常用的是印象筆記和訊飛語記。
■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對我來說是所有紙筆記錄的“終點站”。它支持在多個終端同時更新文件,手機、計算機,不管哪個終端上的文件更新了,其他終端上的文件也會更新,非常方便。
同時,印象筆記支持關鍵詞查詢,大大縮短了檢索關鍵詞的時間,增加了我們使用筆記的頻率。
我最喜歡它的一點就是印象筆記可以收藏微信信息,比如社群中的學習信息或者公眾號分享文章,都可以用印象筆記一鍵收藏。我還會將其他我用紙筆記錄下來的帶來啟發的文字,輸入印象筆記中,隨時隨地更新,逐步打造自己的電子知識庫。
■訊飛語記
回憶2019年年末,我花了近兩周時間才將有關文字材料整理進印象筆記。當時我表弟剛好來我家做客,看見我在不停地敲打鍵盤,驚訝地說:“你在干什么?這么費時費力?為什么不用‘訊飛語記’?”我這才知道了這個“神奇的”應用。
訊飛語記可以將語音直接轉化為文字。要記錄書上的文字,直接對著訊飛語記說就可以了,最后只需修改少許識別不準的文字即可,這樣可以節約大量時間。
【知行合一小實踐】
選擇一本自己看過的書,使用“三叉提問法”,不斷地問自己:什么是我知道的?什么是我不知道的?我還需要知道什么?
向他人的現在學習:學習榜樣當下的具體做法
學習榜樣當下的做法,就是向他人的現在學習。
從小到大,我都喜歡找女性榜樣。上學時候的女同學、工作之后的女企業家等,她們就像燈塔一樣,在迷茫的黑夜中給予我光明的指引。
美國幽默作家威爾·羅杰斯說,學習只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閱讀,另一種是與更優秀的人為伍。
我們很難與更優秀的人為伍,但是在現代社會,我們可以比較方便地“跟蹤”他們:不僅可以“跟蹤”他們的成績,還可以“跟蹤”他們的做法。
知道一個人優秀不難,難的是知道他是如何變得優秀的。學習榜樣的目標就是要學習他如何變得優秀,重點在于以下三點。
一是選擇適合的榜樣。
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愿意選擇一個從來沒有失敗過的,一直過得很順利的榜樣呢;還是愿意選擇一個失敗過,但是最終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取得成功的榜樣呢?
我認為后者更“接地氣”,也更值得學習。
因此,在選擇榜樣時,不要只從榜樣的“光環”這一角度出發,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與自己有相似處境的榜樣,這樣的榜樣可以像鏡子一樣反映出自己現在該做什么。
二是關注榜樣的公開賬號。
我會關注我的榜樣的公眾號、微博、視頻號等公開賬號,因為在公開賬號中可以翻看到榜樣幾年前的一些動態,方便我研究榜樣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零碎時間刷下榜樣的動態,感受他們的生活方式,思考他們的思維模型,適度模仿他們的行為。
三是畫出自己和榜樣的行動重合區。
榜樣不是用來崇拜的,而是用來學習的。如圖1-4所示,我們要把榜樣做到的和我們現在能做到的進行對比,找到行動重合區,然后行動起來。

圖1-4 找到自己與榜樣的行動重合區
比如,在我關注的榜樣中,萌姐(張萌)堅持每天4點起床,我雖然做不到4點起床,但是我可以做到6點起床。我關注的瀟灑姐(王瀟),已經40多歲,卻還堅持健身以保持身材苗條。我雖然無法像她那么厲害,但是能做到每周跑步三四次,每周上一次健身課。
永遠記住,榜樣不是用來崇拜的,而是用來學習的。按照榜樣的做法,時刻比對自己現在能做到什么,大膽去做,就會不斷充盈、擴大行動重合區。這樣,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也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
學習榜樣的最終目標不是成為和榜樣一樣的人,而是堅持做正確的事情。
【知行合一小實踐】
寫下你想學習的3個榜樣,關注他們的微博、公眾號等公開賬號,畫出榜樣做到的和我們現在能做到的行動重合區。
向自己的現在學習:事上磨煉
向自己的現在學習,就是在自己的行動中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逐步提高。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經常有小伙伴說,自己想做視頻號,卻覺得自己胖或者自己口才不好,害怕被別人嘲笑,一來二去在懷疑中就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世界上的大多數事情都是如此,我們無法在起點看見終點的樣子,因此懼怕行動,永不行動。
行動其實應該是一種習慣。就像騎自行車,一旦啟動了,我們趁著一股勁兒,試著往前用力,形成勢能了,就自然而然奔向一個又一個站點。
唯有不停地前進,才能知道前方有什么。
一直思考自己的未來而遲遲不敢行動的人,很有可能一事無成。
十幾年前,房地產行業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彼時,一個人說自己沒有買房子的積蓄,可以理解,但如果說自己還是沒有研究投資理財的意識,沒有投資學習的意識,那么他在很大程度上就應該進行反思和改進了。
我是“85后”,從學校畢業開始掙錢時,已經錯過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的時期,但是我從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行動,在攢錢的同時學習投資理財的知識。2019年,我在西安老家購置的一套二手房,這套房的價格已經上漲30%(數據統計于2022年8月)。
向自己的現在學習,越早采取行動,最終收益就越大。
行動不在于早晚,在于你是否在行動,在于你是否朝著一個大方向不斷行走并做好準備,待時機到來時一把抓住它。
當我認識到行動的重要性后,便開始減少自己的“學習時間”,主動增加自己的“動手時間”。所謂的知行合一,不是知道和明白“就能”做到,而是只有“做到”才有可能真正知道,反復驗證了,才能證明此時的知道是真正的知道。
我給自己制定的標準是:看書不算動手,必須有能看得見的產出,有具體行為的體現才算動手。比如學習寫作,就要不斷地輸出內容,在評價反饋中調整自我、優化輸出;比如學習投資理財,就一定要進入真實的市場,真實體驗市場的波峰波谷。
我的理念是,運用于實踐的、自身在實踐中經受過摔打的學習才更有意義和價值。
以學習新媒體運營規則為例,我不是等著課程學完才開始輸出的,而是邊學邊輸出。在一家自媒體平臺,我寫的第二篇筆記瀏覽量就超過15萬,獲點贊、收藏近4萬,獲粉好幾千,還有5家出版社聯系合作,而合作帶給我的收益早就超過了學費。
只有真正有效的行動,才能決定價值。
【知行合一小實踐】
寫出你現在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立刻去做,然后寫下做完后的感受。
向自己的過去學習:用4個問題來復盤
向自己的過去學習的關鍵是復盤。
復盤本是圍棋術語,指的是在下完一盤棋后,棋手以重新下棋的方式探討得失。
《曾國藩傳》是對我人生影響很大的一部書,書中提到了曾國藩考秀才,連續考了七次才高中,之后平步青云,一路開掛。
為什么第七次會成為轉折點?
因為他是一個復盤高手。在第六次被“懸牌批責”(當成反面教材)之后,他才開始仔細反思自己:第一,自己是個普通人;第二,老師教得不得法。
曾國藩把自己歷年的試卷和那些模范試卷放在一起反復對比,尋找自己的短板。曾國藩發現,自己的主要問題在于寫東西過于古板,過于重視局部雕琢,缺乏整體的氣勢和大局觀。接下來,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文章的整體氣勢和大局觀上下功夫。
果不其然,經過反思,他終于在科舉路上實現了逆襲。
曾國藩的人生逆轉密碼就離不開復盤。錯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在同一個地方犯錯。犯的錯少了,走的彎路自然就少了,效率也就高了。
因此,不要總是想著嘗試新的事物,遇到困難時,不如先把自己“搞砸了”的事情想明白,在“學習區”里踏踏實實地學習。
我有一個習慣,每天晚上下樓走上兩圈,路程不長不短,剛好1.5千米,大概需要30分鐘。
這30分鐘是我每天的復盤時間,我會在這30分鐘內復盤一下這一天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為,然后分析哪些做得好,如何在明天做得更好;哪些做得不夠好,如何改正。
有不少小伙伴對我說,自己每天毫無章法地忙碌,抽不出可以用來復盤的30分鐘。
我給出的答案是:越是抽不出時間復盤,越是需要抽出時間復盤。
愛爾蘭劇作家喬治·蕭伯納說過:“很少有人一年思考兩三次。我每周思考一兩次,就在國際上贏得了聲譽。”要明白,忙并不一定代表高效、有結果。相反,用30分鐘梳理自己的行為,反思精進,可以給明天的自己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在每天晚上30分鐘的復盤時間里,我經常問自己以下4個問題。
問題1:今天的你為自己的夢想做過什么事情?
忙碌很容易讓一個人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而忘記未來最應該做的事情。
因此,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要問自己這個問題,保證當下所做的事情不跑偏,時刻向學習要結果,向時間要結果,讓每一件“有用”“有趣”的事情產生復利。
比如,我的目標是每一天都為自己的“詩和遠方”做一件事情。無論在地鐵上看了10頁書,睡前寫出一篇文章,還是走路時候聽了一個有關自我提升的播客,都算是為自己的夢想“打工”。
時間久了,這些復利產生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問題2: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錯誤的做法,下一次該怎么做?
有沒有覺得,如果一件事情做得比較順利,你就不會讓這件事情占用太多的記憶資源;如果一件事情被做砸了,而且這件事情對你又很重要,那么這種感受就十分強烈。
吳軍在《吳軍閱讀與寫作講義》一書中提到,很多人之所以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很多次,有一個原因就是盡管他們的大腦把事情記住了,但是把感受忘了。出于自我保護的考慮,人們會選擇忘掉那些不好的感受。他提醒,這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會讓人重復犯很多錯誤,而同樣的錯誤會犯很多遍,每一次都是切膚之痛,只有將這些感受寫下來,人們才可能做到事不二過。
因此,只有反思犯錯的原因,強化感受,才能減少再次犯錯的次數。
問題3: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好的做法,下一次該怎么提升?
這和《小狗錢錢》中提到“成功日記”較為相像。
書中提到,“自信是被成功喂養出來的”,正所謂教什么不如教熱情,學什么不如學自信。
一個真正自信的人眼睛里有“星星”,整個人都會發光,因為他永遠相信自己,即使初入新領域,他也擁有敢于踏入新領域的勇氣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記錄自己一個個微小的成功,是給自己樹立自信的手段。當自己感到失落、沒有自信時,拿出成功日記,回顧自己曾經的成功,不斷給自己正向反饋和激勵。
問題4: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幫助別人,能否形成操作清單?
為了鞏固學習內容,我重視并致力于把自己的經驗變成可以幫助別人的操作清單。
比如你寫的項目報告獲得了公司領導的肯定,你就可以思考下如果去教別人寫,你該怎么教?項目報告應該包括哪幾部分?哪些部分應該是重點內容?該注意哪些細節?
我為什么這么做呢?因為梳理操作清單的時候,就是自己總結提升的時候。
如圖1-5所示,學習金字塔理論提出,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在30%以下都是被動學習的傳統方式;而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的是討論或實踐,而最后一種位于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最高的方式,是“教授給他人”,可以讓我們記住90%的學習內容。

圖1-5 學習金字塔
根據學習金字塔,我們可以發現,“教”是最好的學。
我的標準是,一件事情,自己如果可以清楚地給別人講明白了,才是真明白,這才是學以致用的一種體現。
【知行合一小實踐】
回想你今天的經歷,回答以下4個問題。
1.今天的你為自己的夢想做過什么事情?
2.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錯誤的做法,下一次該怎么做?
3.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好的做法,下一次該怎么提升?
4.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幫助別人,能否形成操作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