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罐又稱竹筒,是用堅實成熟的老竹子制成,罐身長8~10厘米,口徑在3.3厘米、5厘米、7厘米不等。竹罐為圓柱形,中間略粗,兩端稍細,形似腰鼓一般,口底和四周較平整光滑。
竹罐的優點是輕巧價廉,耐用,且不易破損,但由于干燥后易爆裂或漏氣,因此在使用前應當先用溫水浸泡數分鐘。
陶瓷罐是使用陶土燒制而成,罐身長4~9厘米,口徑在3~8厘米不等。陶瓷罐呈圓柱狀,中間略大,口底平正,罐身光滑。
陶瓷罐的優點是吸拔力
大,而且由于內外壁上了一層釉,因此可以減輕皮膚的痛感。
但它也有一定的缺點,如罐身較重,容易破損,無法透過表層觀察罐內皮膚的變化。在這些缺點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易破損,因為陶瓷罐一旦毛口出現破損,就會失去吸拔的能力。
玻璃罐顧名思義就是使用耐熱的硬玻璃吹制而成,按口徑及罐身的大小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型號,常用于針刺后拔罐,使用時可根據拔罐部位選擇大小適合的玻璃罐。玻璃罐的罐口小、罐身大,且罐口的邊緣略微向外凸,形似笆斗一般。
玻璃罐的優點是透明,能夠在拔罐的過程中觀察到皮膚發生的變化,但由于材質的缺陷,它的導熱性非常快,很容易燙傷皮膚;材質脆硬,容易破損。
金屬罐的規格、型號與陶瓷罐和玻璃罐相似,一般多用銅、鉛、不銹鋼等金屬材料制成,主要用于火力排氣法。
金屬罐的優點是消毒便利,而且比較結實。缺點是價格較貴,導熱性快,極易燙傷皮膚,而且無法觀察應拔部位皮膚的變化。
抽氣罐是最現代的罐具,它是將罐具與抽氣器連接在一起,上部為抽氣器,下部為罐體,材質多使用玻璃或者塑料。
抽氣罐與傳統火罐的不同之處在于,使用起來非常便利,無須點火,不易燙傷;便于觀察皮膚的變化;能隨意調節對穴位的吸附力度;放氣時不會造成疼痛。
拔罐的輔助工具
在進行拔罐時,除了罐具之外,還要用到一些相關的輔助工具,這些輔助工具能夠對拔罐效果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通常以下幾種拔罐輔助工具最為常見。
燃料在火罐法中使用,多是濃度為75%~95%的酒精棉球。高度數的白酒也可以代替酒精作為燃料使用。
鑷子多用在內火法,通常是用來夾住點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內繞一周,使火罐內均勻受熱。
常用的消毒清潔用品是酒精脫脂棉球、毛巾、紙巾等,一般用于拔罐前后清潔皮膚。其中毛巾和紙巾應當選用質地柔軟,且對皮膚無刺激性、無傷害的天然纖維織物。
常用的拔罐介質為凡士林、石蠟油以及各種中藥、拔罐油等。在拔罐前將其涂抹在需要拔罐的部位和罐口,凡士林、石蠟油能起到潤滑的作用,可加強皮膚和拔罐之間的密合度,防止燙傷和疼痛感,多用于保健性拔罐;中藥介質能促進拔罐功效,多用于治療性拔罐;拔罐油則兼具二者的特點,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炎鎮痛的作用,而且滲透性較強,潤滑性較好,在拔罐前涂抹可以保護皮膚、預防感染、減輕疼痛、加快病邪排出等。
應當注意的是,如果將紅花油作為拔罐介質應當謹慎挑選罐具,因為紅花油對罐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很可能會縮短罐具的使用壽命。
針具通常用在刺絡拔罐法及針罐法,常用的針具有針灸毫針、三棱針、皮膚針等幾種。
把握拔罐時間
當罐拔于皮膚上時,由于負壓會牢牢地吸住皮膚。對于吸附的時間,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要剛剛好,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拔罐的作用。
若是時間留得少了,皮膚不能足夠地充血、瘀血,治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了。但是,如果時間留得長了,使用火罐時又極易灼傷或燙傷皮膚。
一般來說,大火罐吸力較強,每次可以留罐5~10分鐘;小罐吸力相對較弱,每次可以留罐10~15分鐘。但是對于兒童來說,留罐時間應比成人稍短。同時對于體質虛弱、正氣虧虛的患者也應該減少留罐時間。
選擇拔罐合適體位
拔罐的時候,一方面為了使受術者在治療中不會覺得勞累、不適或者活動而造成“掉罐”,另一方面為了便于施術者進行操作,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燙傷的危險,因此在拔罐前必須要選擇好適當的體位。常用的體位有以下三種。
受術者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暴露后背及頸部。此種姿勢有利于吸拔頸肩、腰背部、上肢、下肢及膝部等部位。
受術者仰面而臥,上肢自然放置于身體兩側,下肢平伸或自然屈膝,暴露胸部、腹部及上下肢前內側。此種姿勢有利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側等部位。
受術者背面向上而臥,頭轉向一側或向下,上肢自然放置于身體兩側,暴露背部、下肢。此種姿勢有利于吸拔腰背部及下肢后側等部位。
避免火罐燙傷的方法
拔火罐時,由于使用火及酒精,稍有不慎皮膚就很容易被燙傷。為了避免燙傷,可以使用以下幾種方法。
在要拔罐的部位,用毛巾蘸少許溫水擦拭皮膚,如此可降低皮膚的溫度,保護皮膚不被燙傷。
使用酒精棉球時,一定要適量,若太多則容易滴落在皮膚上燙出血皰。
使用前檢查罐口,保證上面沒有沾上酒精。開始拔罐時,酒精棉球的火焰絕對不可以燒著罐口,一定要朝向罐底,如果不小心燒著罐口了,一定要馬上換罐。
使用閃罐法時,在閃幾次之后,罐具的溫度會升高,當罐具的溫度升高后,一定要及時換罐,幾個罐輪流使用,便不會燙著皮膚了。
暈罐的緊急處理
拔罐時,注意與受罐者保持溝通,如果患者有溫暖、舒適、思眠入睡等反應,屬正常現象。如果患者感覺不適即暈罐,則有可能是吸拔力量過大或體位不適造成的,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
將大拇指的指端置于人中穴上,其余四指的指腹按住下頜處,將大拇指向上頂推,上推的過程中不斷活動大拇指,進行強刺激。時間為20~40次/分鐘,蘇醒后停止掐按。
用大拇指置于內關穴,先掐后長按穴位大約1~2分鐘。
側臥,將艾條燃后置于距神闕穴或關元穴1~2寸的地方,不斷旋轉,時間在2~5分鐘左右。
(1)人中穴:向上斜刺???????????0.3~0.5寸。
(2)百會穴:平刺0.5~0.8寸。
(3)合谷穴:直刺0.5~l寸。
(4)少商穴: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通常情況下,暈罐多出現于初次拔罐者、年老體弱者或兒童,表現為拔罐過程中突發頭暈目眩、惡心欲吐、面色蒼白、肢體欠溫、周身冷汗、呼吸急促等癥狀,一旦受術者出現上述問題,施術者應當先起罐,然后讓患者平臥休息,墊高下肢,給予溫開水或糖水,癥狀較輕者一般可以迅速緩解。如果出現嚴重的暈罐現象,如昏厥等,應馬上指掐人中穴、內關穴,或溫灸神闕穴、關元穴,或針刺人中穴、百會穴、合谷穴、少商穴等。
拔罐之后的護理
很多人認為,拔罐結束了就萬事大吉了,很少有人注重拔罐后的護理。其實,拔罐后的一些護理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拔罐的效果,甚至還可能損傷身體健康。
拔罐后皮膚非常脆弱,而且毛孔處于完全張開的狀態,此時洗澡很容易使邪氣通過毛孔進入皮膚,引發感冒。此外,拔罐后洗澡還易使皮膚受損、感染、發炎。因此,即使拔罐后出汗較多,也應當立即穿衣或蓋被,若沒有出現起氣泡等情況,三小時后可以洗澡。
拔罐過程使汗毛孔張開,在令邪氣外散的同時會帶走體內一部分津液,拔罐后喝一杯熱水可以補充人體流失的水分,并能促進新陳代謝,加快代謝產物的排出。
拔罐療法的間隔通常根據受術者的體質、拔罐后的恢復情況而定,以局部皮膚適當恢復、不適感消失為準。一般每日或隔日拔罐1次,10次為一療程,每個療程中間休息3~5天。應注意的是,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至少要等到拔痕消失后再進行相關操作。
在拔罐后,如果皮膚上出現水皰,最好先涂少量的龍膽紫藥水,待藥水晾干后水皰會自然消失或萎縮。如果水皰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或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水皰內的液體,然后包上消毒紗布,定時更換紗布,待生有水皰的皮膚愈合后才能進行操作拔罐。
學會觀罐象自查健康
拔罐之后,通常會出現點片狀紫紅色瘀點、瘀斑,或兼微熱痛感,或局部發紅,片刻后消失,恢復正常皮色,皆是拔罐的正常反應,它們向人們提示了不同的健康信息。不過應注意的是,貧血者和肥胖者在拔罐后沒有吸拔痕跡,在具體操作時應區別對待。
最簡易的取穴方法
拔罐的穴位選擇是以陰陽、臟腑、經絡和氣血等學說為基本依據的,“循經取穴”為其取穴的基本原則,這是通過“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得來的。因此,在“循經取穴”的指導下,取穴原則可包括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證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在癥狀發生的局部和鄰近部位選取穴位,它是以穴位近治作用為基本依據的,其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凡是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和較為局限的不適癥狀,均可按近部取穴的原則來取穴予以治療。
遠部取穴是指在距離癥狀發生的部位和病痛較遠的部位取穴,它是以穴位的遠治作用為依據的。
遠部取穴運用也非常廣泛,在臨床上多選擇肘膝以下的穴位進行治療,在具體應用的時候,既可以取發生異常的臟腑經脈本經穴(本經取穴),又可以選擇與異常臟腑經脈相表里的經脈上的穴(表里經取穴)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腧穴(同名經取穴)進行治療。
隨證取穴,亦名對證取穴,或亦稱辨證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癥狀或病因病機,在取穴時必須根據病證性質特征辨證分析,選取穴位。
具體的取穴方法有以下幾種。
體表標志可以分為定型標
志和動態標志兩個門類。
(1)定型標志:定型標志一般指不受人體活動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志。它是利用五官、毛發、指(趾)甲、乳頭以及骨節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為取穴標志。例如,兩眉中間取印堂,兩乳中間取膻中,腓骨小頭前下緣取陽陵泉,兩肩胛岡平第三胸椎棘突,兩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兩肋弓下緣平第二腰椎,兩髁脊平第四腰椎等。
(2)動態標志:動態的標志則是指以相應的動作姿勢作為取穴標志。它是利用關節、肌肉、皮膚,隨活動而出現的孔隙、凹陷、皺紋等作為取穴標志,以及采取一定的動作來比量。如曲池必屈肘于橫紋頭處取之,取陽溪穴時應將拇指翹起,取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等應張口,取下關穴應當閉口,兩耳尖直對取百會穴,虎口交叉食指盡端取列缺穴,手掌握膝蓋內側當大指盡端取血海穴等。
常用體表標志取穴部位見下面的表格。
(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時,中節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1寸,稱中指同身寸。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橫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稱拇指同身寸。適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橫指同身寸:將食、中、無名、小指相并,以中指第二節為準,量取四指之橫度作為3寸,稱橫指同身寸。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橫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