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不同的拔罐方法

排氣拔罐法

排氣拔罐法是通過排出罐內(nèi)氣體,產(chǎn)生負壓而使罐具吸附于皮膚上的一種拔罐方法,現(xiàn)介紹一下不同的排氣拔罐法。

火罐法借助罐內(nèi)火焰的熱力,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將罐內(nèi)的空氣排空,從而對皮膚產(chǎn)生負壓。它的應用很廣泛,多用于外傷性疼痛、腰腿痛以及呼吸系統(tǒng)疾病。根據(jù)燃火方式不同,火罐法可分為四種。

(1)投火法:用紙條作為燃燒物,將其點燃后投入罐中,待火焰變小后迅速將罐具罩至身體側(cè)面的吸拔部位。

(2)閃火法:用較長的鑷子夾住酒精棉球,點燃后一手持罐靠近皮膚,一手迅速將酒精棉球在靠近罐底部繞一圈,然后迅速將罐具罩在吸拔部位。

(3)貼棉法:取一塊1厘米見方的較薄的棉花,略浸酒精后貼于罐內(nèi)壁中段,點燃后迅速罩于吸拔部位。

(4)架火法:取一個直徑在2~3厘米、不易燃燒且導熱的長方形物體,將其放在吸拔部位,然后在上面放一塊酒精棉,點燃后將罐具迅速罩于吸拔部位。

(5)滴酒法: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具內(nèi)1~3滴,將酒沿著罐壁搖勻后用火點燃,迅速將罐具罩于吸拔部位。

水罐法是利用水蒸氣的熱力將罐內(nèi)的空氣排出。具體操作:將竹罐在沸水中煎煮,然后用鑷子夾住罐口,使其罐口向下。用浸濕的毛巾扣住罐口,迅速將罐具罩于吸拔部位。水罐法通常與疏通、活血、通絡的藥罐法配合使用,多用于風濕痹證或軟組織病癥。

抽氣罐法是利用抽氣筒將罐具內(nèi)的空氣抽出,使緊扣于吸拔部位的罐具因產(chǎn)生負壓對部位發(fā)生作用,適合一般病癥。

分類拔罐法

拔罐的具體操作方法多種多樣,如果按其形式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即分類拔罐法。現(xiàn)把常用的方法介紹如下。

閃罐法是將罐具拔住后,立即起下,在同一部位如此反復多次,直至皮膚變得潮紅,或充血,或瘀血。這種方法多用于局部皮膚的麻木、疼痛等病癥,以及某些不宜留罐的部位,如臉部等。大多采用火罐法。

留罐法又叫坐罐法,即將罐具吸附于皮膚上后,讓其留置于施術部位一定時間后再將其起下。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經(jīng)常使用,而且很多部位、很多疾病都可以應用。

推罐法又叫走罐法或行罐法,是指選擇口徑較大的罐具,在腰背部、臀髖部、腿股部等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上下左右推拉移動。推罐時手應當握住罐底,用罐具的下半邊著力,慢慢向前推動,適用于經(jīng)絡綜合拔罐法

拔罐時不僅可以把不同的拔罐法相結合,還可以將拔罐與某些其他的治療方法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療效,這就是綜合拔罐法。常見的綜合拔罐法有以下幾種。

氣血不通、肌肉麻痹酸痛、風寒濕邪侵襲、臟腑功能失調(diào)等病癥。應當注意的是,在背部可前后左右推罐,但胸部和腹部與背部應有區(qū)別,胸部應按肋骨走向移動,腹部則應旋轉(zhuǎn)移動。

單罐法是指對于病變范圍較小的情況,可根據(jù)病變部位或壓痛點選擇單個罐具,進行拔罐治療。這種方法適用于病變局部小的部位,適合一般病癥。

多罐法是指多個罐具同時使用,包括排灌法和散罐法。前者指沿著某一經(jīng)絡走向或肌肉走向密集成行的吸拔多個罐,主要適用于背部膀胱經(jīng)拔罐及肌肉勞損等病變范圍較廣的疾病。后者是指同時選擇多個部位、穴位,散放在局部進行拔罐,主要適用于體質(zhì)虛弱、癥狀不明顯以及病理反應點較多的疾病。

藥罐法是將藥物裝入布袋內(nèi),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將竹罐放入藥液內(nèi)煮15分鐘。

使用時,將浸有藥液的竹罐吸拔在施術部位上,或者在抽氣罐內(nèi)盛貯適量的事先備好的藥液,按抽氣罐法吸拔在施術部位上。此法常用于感冒、咳嗽、風濕痛、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銀屑病(牛皮癬)等。

針罐法也叫留針拔罐法。

先在選定的穴位上施行針刺,待得氣后將針留在原處,再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并留置一定時間,然后起罐,將針起出;也可在針刺得氣后馬上起針,在針孔處拔罐。這種方法能將針刺和拔罐較好的配合起來,使治療效果得到加強,常用于頑固性痹痛。

將所選穴位或是膿腫處皮膚消毒,用三棱針點刺小血管或者梅花針叩刺后,立即用火罐吸拔于所在部位并留置一定時間,使之出血。這種方法可以使體內(nèi)的毒血排出,因此多用于丹毒、神經(jīng)性皮炎、痤瘡、扭傷等。

溫罐法就是將罐吸拔于皮膚上后,用艾條溫灸罐周圍。也可先用艾條溫灸待拔部位,然后拔罐。此種方法兼具拔罐和熱療雙重作用,因此主要用于寒證。

刮痧罐法是先在待拔部位涂抹刮痧油,用刮痧板刮拭體表至皮膚潮紅甚或出現(xiàn)紫斑后,再用常規(guī)的方法拔罐。此法多用于病變范圍較小的部位的治療。

按摩罐法是在拔罐前先依據(jù)病情循經(jīng)點穴和按摩,然后常規(guī)拔罐。也可在罐吸拔上之后,再循經(jīng)按摩,兩者同時進行。此法多用于疼痛及軟組織損傷等病癥。

此外,還有兩種以上治療方法相結合的拔罐法,如針刺加溫罐法等。

辨證拔罐法

治療疾病是一個扶助正氣、祛除邪氣的過程,可使身體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然而,體內(nèi)正邪之氣相互斗爭,其盛衰的不同,使得疾病的表現(xiàn)也是有虛有實,或是虛實不明顯。按照“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只有順應疾病的虛實拔罐,才能產(chǎn)生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拔罐療法也可分為補法、瀉法、平補平瀉法三種。

拔罐的補法一般選用較小的罐,吸拔時要輕拔,走罐時順著經(jīng)絡走向走罐。補法的刺激性小,留罐時間稍短,目的是要達到溫通經(jīng)脈、助陽散寒的效果,用于治療正氣虛的疾病。補法還可以加用溫罐法等配合使用。

拔罐的瀉法一般選用較大的罐,吸拔時用較大的吸拔力重拔,走罐時逆著經(jīng)絡走向走罐。瀉法的刺激性大,留罐時間長,目的是要達到發(fā)表散寒、清泄實熱的效果,可用于治療邪實為主的疾病。瀉法還可以通過刺血拔罐、針罐等達到泄熱的作用。

平補平瀉法介于補法與瀉法之間,選用中罐或小罐,吸拔力度適當,走罐時沿著經(jīng)絡循行來回走罐。平補平瀉法刺激性適中,留罐時間長短適中。平補平瀉法在實際治療中運用較多。

起罐法

起罐是指將罐具從吸拔部位拔下的手法,起罐的方法根據(jù)罐具的不同也各不相同,但無論是哪一個都應當牢記一點:起罐不可硬拔或旋動,而且空氣進入罐具內(nèi)的速度一定要緩慢。下面介紹兩種常用的起罐方法。

一手持罐體向一方傾斜,另一手在罐體傾斜的對側(cè),用手指沿著罐口邊沿逐一向下按,使罐外空氣慢慢進入罐內(nèi),當負壓消失后罐具即可脫落。

一手按著罐體,另一手向上拉動排氣閥門,使空氣緩緩進入罐內(nèi),罐具自然松動、脫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州市| 汉中市| 兴化市| 利辛县| 于都县| 双城市| 犍为县| 河东区| 原平市| 土默特右旗| 张家界市| 恩施市| 汤阴县| 隆回县| 温宿县| 彭阳县| 镇赉县| 淅川县| 怀集县| 常宁市| 贵阳市| 光泽县| 清远市| 蒙阴县| 定西市| 鸡东县| 梁山县| 高淳县| 奉新县| 内黄县| 九江市| 顺平县| 运城市| 依兰县| 奎屯市| 湄潭县| 武邑县| 黑水县| 黔江区| 延津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