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塞利格曼效應:真正的失敗從認為自己不會成功開始
書名: 認識本能:心理學效應的實用解讀作者名: 李亦梅本章字數: 1769字更新時間: 2024-06-11 16:08:28
所謂“塞利格曼效應”,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人或動物在不斷地受到挫折之后會喪失信心,并陷入一種孤獨無助的狀態之中,絕望地認為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
這一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通過一組實驗證實的,因此而得名。1967年,塞利格曼在研究動物時做了一組經典的實驗。他把一條狗關進一只裝有電擊裝置的大籠子里,然后鎖住籠子的門,使狗無法輕易地從里面逃出來。只要蜂鳴器一響,他就啟動電擊裝置,電擊的強度剛好能夠讓狗感受到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卻又不會讓狗受傷。這條狗剛開始遭到電擊時,還會狂奔、哀叫,拼命地掙扎,想要逃到籠子外面去,可是經過多次實驗之后,它發現自己始終都無法逃脫,就放棄了努力。只要蜂鳴器一響,它就絕望地趴在地上不動彈。后來,塞利格曼把它放進了另一個籠子里。這個籠子中間有一塊狗能夠輕易跨越的隔板,隔板的一邊安裝有電擊裝置,另一邊沒有電擊裝置。當蜂鳴器再次響起時,這條狗原本可以跨到隔板的另一邊,擺脫遭受電擊的,可是它卻既不狂奔也不哀叫,而是驚恐地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絕望地等待著痛苦的降臨,而不去嘗試有沒有逃脫的可能。狗的這種絕望的心理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為了找到防止“習得性無助”心理產生的方法,塞利格曼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他重新設計了一個實驗,讓狗在接受“無法忍受和擺脫電擊”之前先學會如何避免遭受電擊之苦。他把沒有經過電擊的狗放進可以躲避電擊的那個大籠子里,然后啟動電擊裝置,發現這些狗全都輕易地了跳到隔板的另一邊。等到這些狗學會如何逃脫電擊之苦時,他再讓它們參與第一個實驗,發現這些狗就不太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
由此可見,在經過不斷努力卻失敗之后,個體確實會喪失自信,產生絕望之心,以至于個體以后的行為都會因此而受到消極的影響。這種情形不但出現在動物身上,也在人類身上有所體現。
1975年,塞利格曼再次做了一個實驗,但是受試者換成了大學生,結果發現他們也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心理。這些大學生被分成了三組,第一組必須一直聽一種噪聲,而且不可以讓它停止;第二組大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但是可以通過努力讓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組,不用聽噪聲,只用于與另外兩個組作對比。在經過多次重復實驗之后,受試者被要求參加了另外一種實驗。實驗裝置是一個“手指穿梭箱”,當受試者把手指放在箱子的一側時,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實驗結果表明,第一組大學生在聽到刺耳的噪聲時,會聽任噪聲一直響下去,而不會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去;第二組和第三組大學生在經過一番嘗試之后,會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去,使自己聽不到噪聲。這一結果說明了人和動物一樣,也會受到塞利格曼效應的影響。
在現實社會里,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那么他就會像實驗中的那條絕望的狗一樣放棄努力,甚至會因此而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成”,簡直無可救藥。比如有些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如果他們在經過一番努力之后仍然不能提高學習成績,那么他們往往會心灰意冷,甚至討厭學習,并且認為自己智力低下,根本不可能有大成就。失敗的次數越多,他們就越會感到絕望。再比如那些久病纏身的患者,他們因為無力戰勝病魔,也容易產生無助感,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還有一些年輕人,一旦失戀就一蹶不振,認為一定是因為自己人不好……
其實,我們并非真的“不行”,而是受到了塞利格曼效應的影響,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讓人覺得自己根本控制不了整個局面。一旦產生這種感覺,人們的精神支柱就會倒塌,勇氣、信心和斗志也會隨之喪失,不愿意再繼續嘗試,寧可破罐子破摔。受到塞利格曼效應的影響而產生的絕望、抑郁和意志消沉等消極情緒,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
要想抵制塞利格曼效應的消極影響,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既然無助是習得的,那么積極的態度也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學習和練習獲得。在現實社會里,每個人都有遭受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只不過每個人所經過的挫折和失敗的程度不同而已。雖然有許多事情我們無法避免,但是我們面對失敗的態度卻是可以掌控的。俗話說:“態度決定成敗。”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只要懷著積極的心態,保持堅定的信念和希望,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并注意改變策略,幸運之神就會眷顧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