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巴納姆效應:避免外界信息的暗示,客觀地認識自己
- 認識本能:心理學效應的實用解讀
- 李亦梅
- 1910字
- 2024-06-11 16:08:28
1948年,美國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讓一群人填寫了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MMPI),然后拿出一份被調查者自己填寫的結果,還有一份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讓被調查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最后被調查者竟然幾乎都認為后者更切合自己的人格特點。換句話說,人們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進而在認識自我時出現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普遍的人格描述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即便這種描述幾乎適用于所有人,人們也依然會認為它對自己人格的描述是細致入微的。人們的這一心理傾向,被伯特倫·福勒稱為“巴納姆效應”。由于這一效應最早是由伯特倫·福勒通過實驗證明的,所以它又被稱為“福勒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你是否覺得下面這幾種說法非常符合你自己的情況呢?1.你希望別人尊重并喜歡你;2.你有拖延心理;3.你有很多潛力沒有發揮出來;4.你有一些缺點是可以克服的,可是你并沒有用心去克服它們。這些問題都是心理學家在調查時常用的資料,它們幾乎適用于所有人,所以許多人都認為它們準確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點。
為什么會這樣呢?心理學上將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歸于“主觀驗證”的作用,即當某個觀點專門描述你本人時,你很可能會接受它,因為“自我”在我們的頭腦中占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與“我”有關的事物都是相當重要的。比如,我們之所以會把手機鈴聲設置為自己喜歡的音樂,并精心設計自己的臥室,目的就是體現自己的個性。而主觀驗證之所以會對我們起作用,主要是因為我們心里想要相信某一件事,只要抱著這種想法,我們就能夠搜集到各種證據來支持它。即便這些證據與我們毫無關系,我們也能夠找到一個讓它們符合我們自己的想法的邏輯。況且,人們的基因具有相似性,這導致了人們的大腦機制是相似的,人們的思維也一樣。即便人們的生長環境和教育背景是不同的,但是人們的情感大體上依然具有很多共性。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要想認識自己,既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進行自我反省,也不可能總是像個局外人一樣觀察自己,只能借助于外界信息。所以,人們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或暗示,并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進而以外在的標準來判斷和衡量自己,把別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物,從而出現自我認識的偏差,導致對自身的認識不準確的問題。
比如,很多人在跟算命先生交談過之后都會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事實上,那些向算命先生求助的人本身就具有容易受人暗示的特點。人在情緒低落或是感覺自己無法掌控生活時,會變得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心理上的依賴性增強,也比平時更容易接受暗示。而算命先生只要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并且稍微說出求助者的感受,就會讓求助者覺得自己并不是孤獨無助的,使求助者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慰藉。這么一來,即便算命先生接下來說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話,求助者也不會懷疑他,反而認為他“算得真準”。
為了驗證巴納姆效應對星座性格分析的作用,法國的一些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測試。他們將殺人狂魔馬塞爾·貝迪德的出生日期等資料寄到了一家公司,請該公司運用高科技軟件為他們出一份精準的星座報告。三天之后,該公司給出了如下的星座報告:這個人很有道德感,思想健全,適應能力強,充滿活力,善于交際,富有智慧和獨創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潛能,未來生活會富足……可正是這個“很有道德感”的人,事實上卻犯下了19條命案,與星座預測的結果相差甚遠。星座預測除了可以用心理方面的原因來解釋之外,還可以用概率論來解釋。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所以這些預測的準確率一般會是50%。像“很有道德感”這種大眾化的描述也不例外,準確和不準確的概率各占50%,雖然對馬塞爾·貝迪德的預測是不準確的,可是對一部分與馬塞爾·貝迪德在同一天出生的人來說卻可能是準確的。
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臘人就已經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刻下了“認識你自己”這一銘文,可是人們至今都沒能完全、準確地認識自己,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巴納姆效應的影響。許多人會相信算命、星座性格分析、生肖性格分析、血型性格分析等,也都是因為其中有巴納姆效應在起作用。
那些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優點多于缺點,而是因為他們善于認識自己,并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而那些失敗的人之所以無法做出偉大的功績,原因之一就是不自知。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影響。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需要收集足夠的信息,或傾聽別人的評價,借此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與此同時,也需要更多地與自己內心的感受相連接,了解自己不受人干擾時的真實想法。在與別人做比較時,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現象上,而應該抓住本質,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并敢于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揚長避短,不斷地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