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自救:掌控日常情緒的教練思維模式
- (加)盧子慧
- 889字
- 2024-05-30 15:58:33
焦點向外,讓人失去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你應(yīng)該也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話:“同事那樣做讓我好生氣!”
“都是因為我小時候父母那樣對我,我才沒有安全感。”
“要是能上一個更好的大學,我可能會快樂得多。”
……這些都是焦點向外的思維方式。
什么是焦點向外?它指的是凡事從外界找原因,而不是從自己身上入手。一個習慣了焦點向外的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很難客觀地審視環(huán)境,不能承擔起自己應(yīng)負的責任,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批判、抱怨、自憐等缺乏建設(shè)性的情緒和行動上面,因此白白失去了自己的力量,很難獲得真正的改變。
焦點向外的人批判的對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他人,另一種是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
對他人的批判
對他人的批判指的是不滿于他人的行為,對他人感到憤怒、不滿、蔑視、受挫。例如,你和同事共同負責一個項目,可是由于種種原因,項目失敗了,你們受到了老板的批評。這時,你或許會感到氣惱,認為項目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同事的失誤。你甚至還會蔑視同事的工作能力,認為自己比對方優(yōu)秀。
問題在于,當你開始對同事進行評判時,即使你沒有表現(xiàn)出來,自認為掩飾得很好,可對方仍能夠在潛意識層面感受到你的評判,并“回報”你以同樣的評判。這正是很多人際關(guān)系矛盾的源頭。另外,把大部分問題歸結(jié)到別人身上,你也就失去了自我成長的機會。因此,如果你能夠放下對他人的評判,試著從積極的方面理解對方的意圖,并公允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但同時也不過分自卑和自責),你就能成為一個更有力量的人。
對客觀環(huán)境的評判
對客觀環(huán)境的評判,指的是評判已經(jīng)發(fā)生的客觀事實,或外部的大環(huán)境。例如,一個學生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只能去一個不那么好的學校讀書。他對這個學校的一切都不滿意:同學們不夠上進,老師水平不高,校園設(shè)施一般……有著這些負面的想法,把一切都歸因于學校,他當然不會努力去學習,考試成績自然也不會好。這時他又告訴自己:“我考得不好都是因為學校太差,要是在好的大學讀書,我肯定會在學習時更有動力。”由此可見,把自己的困境完全歸因于外界,就喪失了自身成長的力量。
從自身開始改變,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法,才是走出困局的必經(jīng)之路。
我不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品。命運取決于我自己的選擇。
——史蒂芬·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