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把東京附近的地區稱為“關東”地區,而把大阪和京都附近的地區稱為“關西”。那么,“關東”和“關西”分界的“關”在哪里呢?
日本史書上將“逢坂關”作為“關東”與“關西”的分界點,是平安時代(中國唐、五代十國、北宋時期)的事。
“逢坂關”在哪里呢?在如今的滋賀縣大津市。
“逢坂關”不是“山海關”那樣的軍事要塞,但是確實是一個交通關口,日本古代叫“關所”,類似于現代的“出入境管理處”。古代日本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都要通過“關所”,查驗通行證件,檢查一下有沒有攜帶違禁物品。
但是,現代日本的“關東”與“關西”的概念,都已經比較泛指,一般以名古屋市所在的愛知縣與臨近的靜岡縣為界,愛知縣以南的地區為“關西”,靜岡縣開始就屬于“關東”。而日本的行政文件中,則常常避免使用“關西”的概念,而把“關西地區”稱為“近畿地區”。
關西地區有一個大湖,叫琵琶湖,是日本的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周圍地區是魚米之鄉,物產十分豐富。在湖的東邊,以前有個“近江國”,那里的人自古會做生意,把榻榻米席子、蚊帳、漆器、茶葉、麻布等賣到外地去,然后再把外地的物產躉進來。這一行商群體,被稱為“近江商人”。
在古代,近江商人的形象永遠是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永不離肩的扁擔。后來,近江商人把生意做到了京都、大阪和江戶(東京),有許多近江商人就成了當地的大亨,成為千百年來日本經濟的驅動者。
“近江商人”之所以能夠行走天下,最關鍵的是,擁有自己的經營哲學,而這一經營哲學的核心,就是“三方好”——“売り手良し、買い手良し、世間良し”。
這段日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
一、賣方好。做生意要對企業自身有利,以確保企業能夠發展生存下去。
二、買方好。做生意要對顧客負責,不能坑蒙拐騙,不僅要講誠信,而且要讓顧客有利可圖?!案劫浶《Y品”就是近江商人的一大發明。
三、世間好。做生意要對社會做出貢獻,讓社會也能獲利,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企業有良好的營商環境。
近江商人的這“三好”哲學,影響了日本一代一代的企業家,也成了日本企業經營文化的核心。
遠的不說,現代日本經濟史上,純粹的近江地區出身的著名商人就有兩位,一位是松下電器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另一位是西武集團(王子飯店)的創始人、20世紀80年代時的世界首富堤義明。
當年,近江商人做生意最為集中的地區是大阪,因為大阪臨海,從海路可以把貨物運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中國和朝鮮、南洋。所以,大阪能夠成為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近江商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后世的所謂“大阪商人”,幾乎都是“近江商人”的后人。
我之所以花大量篇幅介紹“近江商人”,是為了說明“大阪人德行”的根本,那就是“近江哲學”。
全日本能夠討價還價的城市,可能就是大阪了。在大阪買東西,你不討價還價,就是傻子。但在東京,你跟商家討價還價,一定會遭受鄙夷的目光。
大阪人不僅會做生意,也很講規矩,這一點很像上海人。所以,大阪與上海結為了“姐妹友好城市”,惺惺相惜。
我去大阪講演時,200多人的會場,講演結束后,總會有50人排隊跟你交換名片,因為大阪人認為,萬一有什么事,拿著你的名片找你總有一個依據和理由。但是到日本東北地區講演,講完就散了,一大疊名片愣是沒發出去幾張。相比之下,大阪人具有很強的社交性。
大阪人基本上都有和藹可親的性格。因為與人親切交流,是做生意的基本技能。即使是初次見面的人,馬上也會有“幾年不見”的親切感,所以,喝酒吃飯聊天,是大阪人最濃的人情味。也因為大阪人開朗,會找樂子,所以,大阪也成了全國“漫才”(相聲)和滑稽戲的發祥地。
做生意需要決斷明快,干凈利落,不然稍不留神就會被別人搶了生意,所以,大阪人大多數是“急性子”,大阪方言中,有一句“いらち”,就是“急躁”的意思。
正因為有如此性格,大阪人談戀愛,也大多喜歡“短平快”,不可能老像東京人那樣跟你情意濃濃地說“今晚的月亮真圓啊”,通常就是直奔主題。所以,大阪人的“奉子成婚”率一直是全日本第一。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阪就是日本的一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