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 奮進的新農人
- 作家tY8lvv
- 4655字
- 2024-11-13 22:26:47
聚豐公司智能鋼板倉建設竣工,不僅能夠儲存糧食,還能夠為食品加工廠提供原料儲備,也能夠對糧食進行“干燥”、“防霉”等處理,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村主任龔壽康看著高大鋼板倉問金玉生:“金站長,這些個鋼倉能夠儲存多少糧食?”
金玉生說:“聚豐糧食車庫能夠儲存兩千萬斤不同的品種糧食,等于是一萬噸。
而且嘉禾鋼結構公司生產的鋼倉的容量范圍很廣,從小型的鋼板組合倉的一兩噸,到大型的鋼板倉可以儲存百噸甚至數千噸糧食。
對于農戶家庭應用,有鋼網式自然干燥倉,其容量一般為三五噸,這種倉體由鋼網圍柵、金屬骨架、鍍鋅鐵頂蓋三部分組成,適合農戶根據儲糧數量選擇型號靈活拼裝。
對于更大型的儲存需求,有鋼板組合倉和鋼網式自然干燥倉等,其中鋼板組合倉(鋼板倉)的設計多樣,可以多層套疊式,容量可調,進出糧方便,適合儲藏安全水分的稻谷、小麥和玉米,倉容量在十至百噸之間。
對于大規模農業生產或者商業儲存需求,有500噸的糧倉,這種糧倉采用的技術和設計能夠有效地保護糧食不受潮濕、蟲害等影響,保證糧食的質量和安全。
最為大型的是能夠儲存三千噸以上的糧倉,這種大型糧倉的設計和生產都是精益求精,用于儲存面粉、飼料、糧食等,具有方便出貨的特點。
綜上所述,鋼倉的容量可以根據具體需求從幾百公斤的家庭用小型倉到數千噸的大型商業用倉,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來滿足不同規模和應用場景的儲糧需求。”
“鋼板倉與水泥倉有什么優缺點?”龔壽康又問金玉生。
金玉生說:“鋼板倉采用專用設備施工,其外壁咬成的凸條厚度是材料厚度的5倍,大大增強了倉體的承重能力,穩定性和抗震性優于其他倉庫。根據物料的耐腐蝕和磨削強度的要求,鋼板倉的正常使用壽命可達30~40年。
鋼板倉的密封性好,可以存儲水泥、粉煤灰等粉狀物料,在建材行業應用廣泛。鋼板倉的高度和直徑可在較大范圍內任意選擇,可充分利用空間并減少占地面積。其自動化程度高,配備測溫、料位等設備,方便用戶管理。
雖然鋼板倉具有自重輕、工程造價低、施工工期短、標準化、自動化、機械化程度高、存儲效率高等優點,在改善糧食進出倉作業環境、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方面優勢突出。但是鋼板倉倉壁薄,糧層深,易引起結露,扦樣檢查困難,又是其顯著的缺點。
水泥倉主要由混凝土墻體、屋頂、地面等組成,由于材料為混凝土,墻體、屋頂、地面連接更加緊密,密封性更好。水泥倉的厚度一般在15~20厘米左右,具有較好的耐用性和安全性,不易銹蝕,維修費用也較少。
水泥倉的缺點是施工復雜,機械化程度低,速度慢,高度有限,能力小,對基礎要求高。儲存材料種類單一,應用范圍較窄,管理和使用困難,不能翻新或拆除。密封性能差、防水性能差、吸濕性能大、易滲漏、防潮性能差。施工復雜,工作量大,安全性差。成本高、總投資高、運營成本相對較高、缺貨率低。
綜上所述,鋼板倉在整體性能、氣密性、占地面積、施工周期和成本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水泥倉則在耐用性、密封性和安全性方面表現較好。”
聚豐公司以15年為期流轉村民土地6000畝;種植佛手瓜、龍須菜等生態蔬菜。既避免了土地閑置撂荒,又為當地800多個村民解決就業問題。
馮家莊下轄姜屯、羅屯、范圩子、黃莊與小新莊5個自然村,1350戶,4725人,是晉城縣人口最多的一個行政村。黨總支下設6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28名,其中女性黨員11人。
黨總支書記龔壽康,副書記范志毅,村主任黃磊,副主任范春霞。
范志毅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煤炭工作,后來回村擔任黨總支副書記,金玉生認為范志毅是聚豐公司行政部不二人選,于是聘請他為聚豐公司行政部經理,兼任種植公司總經理。
聚豐公司首期投資1300萬元,已規模種植佛手瓜2500畝、龍須菜3500畝;在當地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下,通過“土壤改良及修復技術”、“配方施肥”、“硒生物轉化技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使佛手瓜龍須菜硒的含量每100克高達41.03維克;微量元素以及有機物含量達到國家生態有機蔬菜的標準!
目前為止,前后共雇傭當地閑置勞動力880余人就地務工。僅流轉費和付給村民的勞務支出就到達700多萬元;為當地村民致富奔小康創造的條件!從數據分析中得知,聚豐公司預計今年可望有機蔬菜產量7000萬噸;可實現產值1000萬元。
看著馮家莊土地肥沃,阡陌縱橫,平疇綠野,生機盎然的美麗景色;金玉生高興地對陳浩與李鳳霞二人說:“下一步我計劃拿出‘備用流動’資金200萬,訂購佛手瓜面條機器加工設備;主要生產佛手瓜有機面,月生產在500噸以上。
聚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計劃經過三年努力;把所經營的富硒生態佛手瓜有機蔬菜基地;打造成為GZ省級第一個生態有機蔬菜示范基地;同時把這個基地打造成為具有生態休閑功能的富硒農業示范基地。”
“這個想法很好,基地、食品廠以后會紅紅火火的,你好好干,我可以放心了。”陳浩說。
陳浩等人離開馮家莊后,不急于去下一個助村點,于是借機與李鳳霞外出游玩散心。
江南千條水,云貴萬重山,看將來,云貴生態美如畫,景色勝江南。很少人去麗江,還會想到去石頭城。這座位于云南麗江金沙江峽谷中的小村子一直以來被外界賦予了許多神秘的傳奇色彩。
從麗江古城開車到石頭城,路程差不多需要五六個小時,一百多公里的距離本來只需要兩三個小時時間,但因為沿途多山路,為了安全起見,阿蘭放慢了車速,不過沿途風景也不錯,倒是可以邊開邊走,一路還能欣賞玉龍雪山美景。
石頭城建于宋末年間,是納西族人在麗江最早的居住地,整座村子建于一座巨大的巖石之上,四周盡是懸崖峭壁,山腳下則是碧波蕩漾的金沙江,堪稱是一座易守難的完美天險之地,據傳聞近千百年來,石頭城村民依靠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功抵御了盜匪,村子至今沒有被攻陷過。
進出村子,主要由一道小門進入,村內的房子依山而建,頗為陡峭。村民上下山運輸物資,主要依靠小毛驢或者馬匹,若不是出遠門的話,村民則是用自己的后背或竹簍背柴火在一條狹窄的石路上上下回家。這樣的地理條件,村子只怕連一輛車都開不進去。
村內的房子第一層構造主要是用許多不規則的石頭砌壘而成,想來這是為了避免蟲蛇,往上便是白墻紅色木墻的納西族人房子。
村子身后便是巍峨的大山,夏季若是雨后初晨來臨,云霧繚繞在大山之中,此時的石頭從山腳下看如墜云中。若是從村中醒來,打開房門便能見到云霧飄在自己眼前,極為壯觀。
當然要想瀏覽石頭城最美的一幕,是要到山上,才能看到全景。另外村口的梯田以及村前的金沙江也不錯,值得游覽一番。至于在村內游玩基本半天就足夠,而且不少房子已經被翻修過,來往的納西族人除了一些老人會穿著本民族特色服飾之外,年輕人基本與我們沒有太大的區別。
從石頭城前去CXYZ治州,他們發現州境地勢大致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多山,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
東西最大橫距為17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為247公里。其間山巒疊嶂,諸峰環拱,谷地錯落,溪河縱橫,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壩”之稱。州境最高點為大姚縣白草嶺主峰帽臺山,海拔三千多米;最低點在雙柏縣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
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千米以上,兩千米以下,大致為楚雄州壩區的一般海拔高度。也是因為這種多山坡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特色的彝族民居“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種彝族民房建筑,多建于斜坡上,以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或用土筑墻,墻上架梁,梁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這樣的民居格局十分有意思,因為屋頂是平的,又建于山坡上,錯落有致,就形成了你家房頂是我家的曬場的格局,使得鄰里之間的互動更有趣了,農閑時,坐在土掌頂上,抓一撮煙絲,用水煙筒咕嚕咕嚕的抽著,愜意的農家生活,盡收眼底。
土掌房,又稱為“土庫房”,是一種以泥土作為主要建材的民居建筑。據說土掌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的彝族先民充分考慮了這里的氣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創造出了這種簡單易建、實用性強、冬暖夏涼的民居建筑。
后來,土掌房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不斷的完善。元代時開始出現了二層樓房,到了明清時期,官員府第的建筑又融入了漢族的合院式建筑布局和裝飾藝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筑風格。
土掌房的選址多依山就勢,整片相連,氣勢恢宏。遠觀建筑群,鱗次櫛比,韻味十足,同時又整齊有序,錯落有致。這些首尾相連的土黃色建筑,在夕陽的照耀下,泛起一片醉人的金光,與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水組成一幅極具詩情畫意的畫卷,成為無數藝術家和攝影師心馳神往的創作題材。
土掌房以泥土為建筑主材,輔以木料和石頭等材料,這和當地的自然資源有著密切的聯系。建造房屋時,工匠們會先用大塊的石材,在選好的房址上建起墻基,一般為一兩尺高,來保證房屋的根基穩固。所用石材都是山區的特產,隨手可得,經濟實惠。在房子正中和屋面立起松木桿作柱子,用來支撐房梁。接著在墻基上固定好夾板,把質地細膩、干濕適宜的泥土填入夾板并夯實,以此方法逐層加高形成墻體。
因為筑墻用的泥土,密度較高,黏性極強,待土墻晾干后,會變得異常堅固。這時再在墻體上架起提前準備好的圓木料,作為房屋的主梁。修建屋頂時,先在主梁上鋪一層木板,然后再在上面鋪柴草、松針,最上面再鋪一層黏土,用木棒仔細捶打夯實。這樣的處理,可以使房頂不容易漏雨,還有良好的隔熱、防火性能,住在里面,冬暖夏涼。夯實的黏土十分堅固,一般新建的土掌房,可以住上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土掌房的房屋結構多為三間或五間,有的為一層的平房,有的是二層的樓房,這往往由屋主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定。平房的正中一間為堂屋,是家庭成員日常活動的地方,也是屋主人接待客人的場所,其余房間為臥室或儲物室。在堂屋設有火塘,用來煮飯燒水、取暖和照明。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一家老幼在勞作一天后,往往圍坐在火塘周圍,敘敘家常、講講故事,共享悠然自得的天倫之樂。彝族人認為火塘與一家人的命運禍福有著密切的關系,火旺則人旺,因此火塘的火常年不熄。
房屋主人也很注重土掌房的裝飾,一般將大門入口處和屋檐處作為裝飾的重點。在大門上設置門楣,并在上面雕刻出花卉和鳥獸等圖案,有的還會在門頭上或柱梁上懸掛葫蘆,來寓意著吉祥。
土掌房的屋頂為平頂,承擔了曬場的功能。因為這里是山區,平地較少,各家的屋頂作為人造的平地,既節約了土地,又增加了貯存晾曬的空間。秋收時節,在平坦寬闊的屋頂上,常常晾曬著人們收獲的絲瓜、南瓜、玉米、辣椒、高粱等農作物,這些色彩鮮艷的農作物把土掌房裝扮得五顏六色,透著一派醉人的農家韻味和豐收氣象。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每家每戶的屋頂之間都用一把梯子相連,方便同鄉和鄰里間的來往,有的房屋高度差不多的,甚至只要一抬腳就上到了另一家的屋頂。土掌房的屋頂,尤其是鄰里之間的屋頂,可以說是共用的,你家的屋頂也是我家的曬場。彼此之間相親相幫,和睦相處,累積下世世代代的情分。這種建筑形式反映了當地淳樸友善的民風。
屋頂除了用于晾曬以外,還是當地居民的主要活動場所,在農閑的夜晚,男女青年在屋頂上談情說愛,跳四弦,唱山歌,熱鬧非常。每逢重要節日,或是村里婚嫁等大事,房頂就成了寬敞的宴請場所,各家在屋頂擺上桌子,鋪上青松毛,擺上三天的宴席,鄉親們聚坐在一起喝酒劃拳,喜氣洋洋。孩子們則在平整的房頂上盡情地打鬧玩耍。
隨著時代的變遷,土掌房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生活的視線。現如今,云南瀘西縣的城子古村還保存著錢多間彝族土掌房,它們依山就勢,層疊分布在飛鳳山上,與山坡融為一體,完整而真實地保存了不同時期的建筑特點及發展過程,堪稱民居建筑史上的“活化石”,也被譽瀘西的“布達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