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布尼茨文集(第1卷):早期形而上學文集
- (德)萊布尼茨
- 8字
- 2024-03-29 16:23:57
形而上學通信注177
一
萊布尼茨致黑森-萊茵費爾伯爵恩斯特注178
1686年2月1/11日
……近日我待在一個地方,閑居無聊,遂寫了一篇談形而上學的短文,如果有幸得到阿爾諾注179先生的指教,我將非常高興。拙文在討論有關上帝恩典、上帝對受造物的運作、奇跡的本性、罪的原因、惡的起源以及靈魂與觀念的不朽等問題時,似乎可以說是提供了新的切入點,非常適合于我們用以消除一些重大困難。鑒于我沒有時間將全文謄清,只好將其中各節的主要內容摘錄出來,隨信附上。
我請求閣下將這個摘要寄給他,請他瀏覽一番并給予指教。因為他既深諳哲學又精通神學,學問淵博且思想深邃,我想沒有人比他更適合對此摘要提出意見。我極渴望找到一個批評家,像阿爾諾先生那樣既精細,又開明和富于理性,因為我本人也是一個這世上最講道理的人。
阿爾諾先生大概不會覺得這個摘要完全不屑一顧,尤其是他本人對考察這些問題也一向有興致。倘若他發現有不甚明了之處,我將親自真誠而坦率地加以解釋,倘若他覺得我值得指教,我將盡力而為,使他對此不致覺得有什么不滿意之處。請閣下將此附在我寄去的摘要之后,一并寄給阿爾諾先生。
《形而上學談》摘要
1.關于上帝的完滿性,以及上帝以最值得意欲的方式做一切事情。
2.反對有些人主張在上帝的作品中并沒有任何善,或者說善和美的規則是任意的。
3.反對有些人認為上帝本來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
4.對上帝的愛要求我們對他做過的事情完全滿足和認可。
5.上帝運籌的完滿性原則在于什么?手段的簡單性與效果豐富性的平衡。
6.上帝所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沒有秩序的,即使設想各種事件之間沒有規則也不可能。
7.奇跡雖然與次級規則相左,但符合有規則的秩序;關于上帝意愿或允許的東西和關于普遍與特殊的意志。
8.為在上帝的活動與受造物的活動之間作出區別,我們必須解釋清楚個體實體概念。
9.每個個體實體都以它自己的方式表達著整個宇宙,它的所有經驗,連同與之相伴的整個環境以及外在事件的整個系列,都包含在它的完整的概念之中。
10.相信實體形式雖然具有事實上的依據,但這樣的形式卻不能造成現象的任何變化,從而必定不能用來解釋特殊的事件。
11.對神學家和所謂經院哲學家的意見不應當完全蔑視。
12.一個物體的廣延內蘊有某些想象的東西,從而無以構成該物體的實體。
13.既然每個人的個體概念都一勞永逸地包含了將對他發生的一切,我們便能夠在這一概念中先驗看到每個事件的真相以及何以這件事物發生而非別的事物發生的證據或理由。但這些事件盡管是確定的,卻又是偶然的,因為它們是根據上帝及其受造物的自由意志而發生的。誠然,他們的選擇始終都有其理由,但那些理由卻使我們傾向于作出這樣的選擇而非強制我們作出這樣的選擇。
14.上帝依照其所具有的關于世界的不同觀點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實體,而每個實體的合適的本性由于上帝的干涉便在對一個實體所發生的現象與對所有其他實體所發生的現象之間產生了一種一致,而根本無需它們之間直接的相互作用。
15.一個有限實體對另一個有限實體的作用僅僅在于第一個實體表達程度的增加與第二個實體表達程度的減少的結合,這是就上帝事先造成了它們,致使它們將來的活動相互一致。
16.上帝的超常參與包括在我們的特殊本質所表達的現象中,因為它們的表達包括一切事物。但這樣一種參與卻超出了我們自然存在或我們清楚表達的力量范圍,因為這些是有限的,并且遵循的只是一些次級規則。
17.關于自然律次級規則的一個例證,表明上帝始終以規則的方式保存的是力的同一個量而非運動的同一個量:反對笛卡爾派和其他思想家。
18.力與運動量的區別與別的理由比較起來特別重要。因為它表明倘若我們想要解釋物質現象,除討論廣延外,我們還必須訴諸形而上學的考量。
19.目的因在物理學中的用處。
20.在柏拉圖的《斐多篇》中,蘇格拉底反對過分唯物哲學家的值得注意的專題討論。
21.如果機械規則僅僅源于幾何學而不運用任何形而上學原則,種種現象就會與現在很不相同。
22.調和兩種解釋方法,其中一種用目的因工作,另一種用動力因工作,從而既滿足那些以機械論解釋自然的人,也滿足那些訴諸非物質本性的人。
23.現在我們且回到各種非物質實體,以便解釋上帝如何作用于心靈的理智,考察我們對他的思想所關涉的對象是否總是具有觀念。
24.關于明白的和模糊的、清楚的和混亂的、完全的和不完全的、直覺的和假定的知識的本性;以及關于名義的、實在的、原因的與本質的定義。
25.在什么情況下,知識添加到對觀念的純粹默思。
26.各種觀念全都儲存于我們的內部。柏拉圖的回憶說。
27.從什么方面看,我們的靈魂能夠比作白板?概念如何來自感覺?
28.上帝乃存在于我們之外的我們知覺的惟一的直接對象,而且也唯有他身上才有我們的光。
29.但我們是直接借助我們自己的觀念而非通過上帝的觀念而思想的。
30.上帝如何使我們的靈魂產生傾向而又不強制它們?我們沒有任何抱怨的根據;我們絕對不應當追問猶大為何犯罪,因為這種自由活動蘊含在猶大的概念之中,我們應當追問的唯一問題在于:為何猶大這個罪犯而非其他可能的人被允許存在?關于墮落前的原初的不完滿或局限性,以及關于恩典的不同層次。
31.揀選的動機,前見的信仰,居間知識,與絕對命令,所有這些都可歸結為上帝為何選擇和決定承認這樣一個可能的人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其這樣一個人的概念恰好蘊含一系列自由行為和自由的恩典贈品。這即刻廓清了所有困難。
32.這些原理在虔誠與宗教問題上的用處。
33.對靈魂與形體之間關系的解釋,這向來被視為不可解釋或奇跡;關于混亂知覺的起源。
34.心靈與其他實體、靈魂或實體形式之間的區別;我們所欲求的不朽蘊含有記憶。
35.心靈的卓越;上帝認為它們比其他受造物更可取;心靈表達的是上帝而非世界,而其他單純實體表達的則是世界而非上帝。
36.上帝乃由所有心靈組成的最完滿共和國的君主,這一上帝之城的幸福乃其主要目標。
37.耶穌基督將天國的奧秘和嘆為觀止的規律啟示給人,以及上帝為那些愛他的人所準備的至上幸福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