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哲學:美好生活指南

為了闡述建立在自身導向型活動基礎上的美好生活,同時還為了探索自身導向型活動在自我掌控、友誼和與自然接觸三種美德下的具體表現,我將追根溯源,回到哲學的永恒主題:哲學的傳統與現代。乍看之下,從哲學中尋找答案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我發現,要在當今時代參悟人生的意義,還非得由此入手不可。

說到哲學,很多人想到的是一門對世間萬物進行抽象思考的學科,也許很有趣,但與日常生活似乎并無直接關系。但是,在古希臘,哲學一開始并不是一門學科,在古希臘人看來,哲學是關于人如何生活的學問。哲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在蘇格拉底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蘇格拉底從未正式開班授課,更未曾著書立說。我們今天讀到的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通過其學生柏拉圖記錄的對話流傳下來的,對話的主角便是蘇格拉底。我們從柏拉圖的對話錄中可知,蘇格拉底追求的哲學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哲學。他每天混跡于市井之中與人交談,討論何謂幸福,何謂美好生活。他這樣做不是出于無聊的好奇心,也不僅僅是為了辯論。他堅信,通過持續的對話和反思,他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生活。

蘇格拉底的座右銘是古希臘德爾斐神廟阿波羅神殿門前的銘文:“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始終將這一箴言銘記在心。據說,有人曾問蘇格拉底宗教傳說中的故事是否真實,半人馬、奇美拉等兇猛怪物是否存在。蘇格拉底回答說他不知道,也沒有時間去考慮,他要專注于修煉自己靈魂中的美德。他不問那些故事是否真的發生,或者那些怪物是否真的存在,他只結合自己的行為來解釋神話傳說,審視自己是否懷有惡念,或者自己的天性能否更溫和。他關注的焦點始終是如何更好地生活。2

對蘇格拉底來說,“如何生活”這一問題的核心在于幸福和成就之間的關系。在他生活的時代,每一個雄心勃勃的公民都希望能在公共生活中有所成就,能夠像特洛伊戰爭中的神話英雄阿喀琉斯那樣留名于世。對于這種熱衷于名聲、財富和世俗成功的風氣,蘇格拉底提出了質疑。他質疑的角度不是出于內省或抽象沉思,而是出于某種嚴謹的活動的概念。那個時代的著名演說家和杰出人物都渴望在法庭上取得勝利,在公眾集會上贏得贊譽。但蘇格拉底的主張跟他們不一樣,他認為真正的幸福在于為了自己而熱烈地追求自我認識。在當今時代,我們主張把生命當作一段無限的旅途,但我們自己卻又困囿于以目標為導向的努力。我們發現,對于這兩者之間的緊張關系,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已經有過深入探究。

在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中,我們還找到了一些反直覺的真知灼見,能夠幫助我們感知并理解自我掌控、友誼和與自然接觸這三種美德。提到自我掌控,我們可能馬上會聯想到自我肯定的個人主義,但這兩者并非一回事,蘇格拉底對此進行了明確區分。蘇格拉底之所以能夠承受社會壓力,在尊嚴受到威脅甚至有性命之虞的時候仍然鎮定自若,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已經將自己獻身于哲學。在他看來,哲學是渴望自我認識之人對智慧的共同追求。因此,蘇格拉底的自我掌控同時也是某種形式的友誼,也就是說,通過對話的形式一起參與探索,由于彼此都在關注討論的主題,對話者便構成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共同體。蘇格拉底經常把哲學描述為一種“友好”的對話模式,每個對話者都試圖厘清和展開對方的觀點,從而強化對方的觀點,這與雅典法庭上盛行的爭論和駁斥的對立話語模式形成鮮明對比。蘇格拉底強調的自我掌控和友誼之間的深刻聯系,卻是我們經常忽略的。不過,我們也將看到,這種聯系在亞里士多德身上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作為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哲學思想的繼承者,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自我的概念(他使用的術語是“靈魂”),在他看來,友誼自然會導致共同的活動,而自我(靈魂)則是這種共同活動的核心。

縱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靈魂和美德的描述,有一種對自然的理解貫穿始終,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借鑒。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概念,事物運動是為了尋找自己的自然位置。在今天看來,這種觀點不但無知,而且缺乏科學性。但是,我認為,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與我們深信不疑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形成對比,對我們具有啟發意義。從靈魂的角度重新審視亞里士多德的運動觀,在理解美好生活的基礎上思考蘇格拉底對自然的解釋,我們找到了一種與自然接觸的方式——與自然為友,而不是為敵。在當代社會,我們與自然處在相互對立的兩端,一端是我們人類的價值,另一端則是自然的力量。現在,我們要探索另一種立場,我們可以稱之為“蘇格拉底立場”。在追求自我認識的道路上,我們要選擇蘇格拉底立場,將自然視為伙伴,與自然對話,向自然學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专栏| 淮北市| 宁波市| 仙桃市| 淳化县| 交口县| 普兰店市| 罗田县| 宾川县| 南郑县| 临沧市| 洛川县| 科技| 白河县| 华池县| 台南市| 金阳县| 岑溪市| 浦城县| 洮南市| 高清| 常州市| 南郑县| 鄂州市| 汝南县| 乌拉特前旗| 福建省| 股票| 宝丰县| 四子王旗| 疏附县| 厦门市| 合山市| 青海省| 长垣县| 工布江达县| 汝南县| 虎林市| 大方县| 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