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治愈你自己作者名: (美)迪帕克·喬普拉等本章字數: 2872字更新時間: 2024-02-27 14:12:38
全面免疫和自我療愈
全面免疫是衡量整體健康的指標。我們的另一本書《超級基因》中提出了一個關鍵點—DNA是一種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對一個人一生經歷有完整體現的東西。如果DNA被凍結、鎖定,或者一成不變,那么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將是我們一廂情愿的想法。幾十年來,這種觀點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一個新的時代隨著DNA通過一個模型釋放出來而開始了,這個模型顯示了我們的基因活動是如何完全受我們周圍世界影響的。全球DNA菌株之間的競爭突然加劇起來。
我們認為,要實現全面免疫需要更多支持。那么思想對健康的影響呢?行為、習慣和家庭的貢獻呢?為什么細菌要比其他常見的致病因素更重要?例如癌癥,它幾乎與入侵的微生物無關。要想包羅萬象,就必須打破身體和心靈之間的界限,這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術語—自我療愈,它完美地解釋了身體和心靈作為整體的真正意義。身體和心靈,每天都在維持我們健康的兩個角色,長期以來一直是分開的。第一個角色是負責治療的,第二個角色是被治療的。這兩個角色目前由一個外部治療師和依賴他或她的病人扮演。外部治療師并不一定就是指醫生,重點詞是“外部”,這就把治療的重任推到了他人身上。
就我們的身體而言,角色分離是不現實的。免疫力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醫生的職責不是每天增強你的免疫反應。大多數情況下,只有當癥狀出現的時候,醫療保健才會起作用,而這時免疫反應卻已經失效了。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當整個治療崩潰的時候,免疫力卻是最早受到沖擊的對象。在DNA的全球競爭中,醫學所能做的和身體所需要的總是不匹配。
醫患合作關系不是為了滿足競爭和獲勝而存在的,但是自我療愈,通過融合治療者和治愈者,可以消除迫在眉睫的威脅。(重要提示:我們當然不建議你在必要時忽視或避開醫囑。)如果我們能積極主動地增強自己的免疫力,那么整個情況就會有所不同。回顧一下前面提到的威脅身體健康的那些因素,一旦我們了解采用自我療愈意味著什么,我們就會馬上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自我療愈的好處
·它是無創性的,而且不依賴外部治療。
·它保持自然平衡而且通過選擇生活方式來增強自身的免疫系統。
·生活方式的選擇可以預防多種癌癥,并有望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甚至逆轉癡呆癥狀。
·成功的衰老意味著健康且長壽。
·藥物依賴將被推遲,因為在癥狀出現之前疾病就已經開始被療愈了。絕大多數藥物都是在發病后期使用的,如果我們行動足夠快,就可能不用到開藥的階段。幾乎每一種疾病都是如此,包括心臟病和癌癥,這些疾病是最需要藥物治療的。
這些都是通過扮演治療者和治愈者的雙重角色而產生的實際結果。只有提高你的意識才會使這一切成為可能,因為你無法改變自己未知的東西。大多數人都意識不到自我療愈這個關鍵點,讓我們來看看自我療愈是如何適用于免疫力的。
所有生物都需要抵御外界對其DNA的威脅。現代醫學認識到免疫分為兩種:被動免疫和主動免疫。被動免疫顧名思義,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是基于基因的。我們在母親子宮里時遺傳了她的抗體,出生以后,我們通過母乳獲得其他抗體。[1]
另一種免疫被稱為主動免疫,直接在“前線”對抗疾病有機體(即病原體)。所有達到一定水平的生物都有先天的免疫防御系統,包括植物、真菌和多細胞動物。先天免疫系統非常普遍,它可以在檢測到病原體入侵宿主時釋放化學物質進行反擊,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動物的主動免疫已經進化得遠遠超過這個階段。我們有特殊的免疫細胞(比如說T細胞和B細胞),這些免疫細胞已經進化到具有神乎其神的能力來應對入侵者。
每天無數次的免疫反應從成千上萬的疑似細菌中識別出一種細菌,并迅速采取“化學行動”,使入侵者喪失活力。特定的白細胞吞噬了入侵者的殘骸,這些白細胞很快就會從我們的身體中排出,但是要注意這個過程的順序不要出錯,出錯的話會導致過敏,這是由于免疫系統會把無害物質(如花粉、貓毛、粉塵等)誤認為是“敵人”而引起的一種全面的化學反應,這種反應通常是有害的。這種免疫反應通常是由于細菌隨物質進入人體造成的,甚至連花粉上也有微生物群。在其他情況下,免疫系統可能會被激活來攻擊身體中的特定蛋白質,從而導致類風濕關節炎或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要想活下去,我們就要把發生這些錯誤的概率降到最低。因此,祖先把成功戰勝的每一種疾病都儲存為抗體遺傳給我們,當我們抵御一種新的疾病的時候,比如一種新的流感病毒時,我們就把這種新流感加入了這個巨大的“遺傳庫”。盡管早在1921年英國免疫學家亞歷山大·格倫尼就發現了主動免疫的功能,但其確切機制過了幾十年才被人們理解。從生物學上講,情況極其復雜,但至少有一種可以借外部力量增強主動免疫的方法—接種疫苗,這種方法已有兩個多世紀的歷史了。
正如我們在學校學到的那樣,18世紀末,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詹納在觀察到擠奶女工普遍對天花免疫后(當時天花已經成為流行病),發明了第一種疫苗,因此他被稱為“免疫學之父”。法國哲學家伏爾泰估計,將近60%的人感染了天花,20%的人死于天花。詹納的想法是,從一位患了較輕牛痘疾病的擠奶女工身上提取牛痘膿包中的物質,注射到天花病人體內,以傳遞與擠奶女工相同的免疫力。
雖然一些地區關于疫苗接種仍然存在爭議,但詹納的發現表明,主動免疫是可以增強的。我們不必花幾萬年或幾十萬年的時間去等待通過進化來增強免疫力。有關飲食、運動、良好睡眠和保持標準體重的建議都有利于人體的免疫情況。這些建議出現在哈佛醫學院的健康網站(www.health.harvard.edu)上,還有兩個防止感染的附加建議:記得勤洗手和徹底把肉食做熟。
然而,關于增強免疫反應的問題本身,哈佛醫學院的健康網站卻持懷疑態度:“商店貨架上的許多產品都聲稱能增強或有益于免疫力。但實際上,增強免疫力的概念在科學層面上沒有什么意義。事實上,增加體內細胞(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的數量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例如,運動員如果使用血液興奮劑(即將血液注射到自己體內,以增加血細胞的數量并提高其表現力),就會有腦卒中的風險。”
哈佛醫學院的健康網站還表示:“但這并不意味著生活方式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不值得深思或者不值得研究。研究人員正在探索飲食、運動、年齡、心理壓力和其他因素對動物和人類免疫系統的影響。同時,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占上風的好方法。”
網站持這種懷疑態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免疫系統中有很多種細胞發揮著相當多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來自身心聯系的有力證據。從悲傷到沮喪的各種心理狀態降低了人們的免疫力,使人們更容易生病。這種免疫力的下降在顯微鏡下是看不到的,它不會在特定細胞中表現為生理變化。很多研究沒有直接將壓力與免疫系統的生理變化聯系起來,但是巨大壓力和生病之間的聯系已經被充分證明,而且沒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如果我們將免疫力的定義擴展到所有能讓我們保持健康的事物上,那么就有更多的證據表明,當一個人貧窮、抑郁、孤獨或生活在沒有社會支持的環境中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成為患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的最大威脅。
這些發現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免疫可以轉化為全面免疫,但不能把我們的注意力只局限于身體這單方面的免疫系統,必須對心理也給予同樣的重視,這就是為什么“自我”是自我療愈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