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蘿蕤譯荒原 我自己的歌
- (英)T.S.艾略特等
- 2874字
- 2024-01-19 17:48:34
前言
托馬斯·斯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于一八八八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他的祖先早在十七世紀便從英國移民到美國。他的父親經商為業,母親是一位詩人。艾略特早年曾經在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著名學校學習,受過良好的教育。他主修的是哲學,教授過他的人中包括白壁德和桑塔亞那等名氣和影響當時都很大的學者。后來他在歐洲完成了一篇研究英國哲學家布拉德雷的博士論文,但是由于迷戀上了詩歌創作而始終沒有回到哈佛大學進行論文答辯。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五年間,他在倫敦一家銀行任職員。一九二二年《荒原》發表后,艾略特成為知名詩人,便辭去在銀行的職務,擔任多家文學刊物的編輯和出版商,同時繼續從事文學創作與評論。他一九二七年加入英國國籍,而且很快就皈依英國國教。一九四八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以后又獲得美國自由獎等多種重要獎項,還從英、美和歐洲各國的大學獲得十六個名譽博士學位。
艾略特長期研究哲學,對人類自身,特別是人的本質、命運和人與社會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但是在文學方面,艾略特推崇但丁、英國玄學派詩人、伊麗莎白時期的劇作家和十九世紀末的法國象征主義詩人。他自己的詩歌和戲劇創作深受這些文學前輩的影響。艾略特一生寫下的詩歌數量不多,但是影響卻很大也很廣。在西方,他的詩最有影響的時期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東方則要稍晚一些。他的詩主題比較集中,主要表現個人在現代社會中所承受的異化的厄運。在他看來,所有的社會弊病都與失去傳統的宗教信仰有關,個人因此認識不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他的詩在風格上自成一家,在詩句結構和格律上比較自由,打破了傳統的詩法,但又與惠特曼的詩歌有明顯的不同,大量引用文學、人類學、哲學、宗教、政治學等多種學科的著作,有的詩用多種歐洲語言寫成。他的詩一方面充滿失望和懷舊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多諷刺內容,把拯救人類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
艾略特的詩大部分都表現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尤其是人的精神帶來的災難性的后果。《普魯弗洛克的情歌》(1917)開始表現出艾略特詩歌的一些典型特征。詩中的主人公好像是一個二十世紀的哈姆萊特,認識到生活瑣碎無聊,沒有意義,也想到下決心改變這種狀況,只是由于始終沒有足夠的勇氣,想干的事情總是干不成。《荒原》(1922)表明艾略特已經成為一個思想更深刻、藝術上比較成熟的詩人。這首詩的內容正如它的標題所提示的,是描寫一次大戰后西方社會如同荒原一樣的病相。
什么樹根在抓緊,什么樹枝在從
這堆亂石塊里長出?人子啊,
你說不出,也猜不到,因為你只知道
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著太陽的鞭打
枯死的樹沒有遮蔭。蟋蟀的聲音也不使人放心,
礁石間沒有流水的聲音。……
社會猶如一片荒野,人的精神空虛,類似有欲無情的動物。艾略特還用古代的繁榮作為對照,更突出了人類文明蒙受災難后的荒涼。詩中使用了表面上沒有聯系的意象,內容上也有比較大的跳躍,以表現社會現實分崩離析的狀況,所以一時難以為讀者理解,后來艾略特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注釋才使詩的內容變得可以理解。
《空心人》(1925)在內容和風格方面都與《荒原》大致相同,但是《圣灰星期三》(1930)則有了明顯的變化。這首詩是艾略特皈依英國國教后寫成并發表的第一首詩,主題并不復雜,強調人應當有宗教信仰,但是空虛的生活又使人無法樹立信仰。在艾略特看來,這個矛盾是現代社會的根本問題。
一般評論家都認為《四首四重奏》(1943)是艾略特最重要的詩歌。它也是艾略特寫下的最后一首詩,以后主要寫劇本和評論文章。艾略特用了八年的時間才寫成這首詩,在這期間詩的四個章節分期發表。艾略特借鑒交響樂的結構形式,使四個章節如同四首四重奏,表現相同的主題,描寫在荒原中生活的人尋求靈魂拯救的歷程。每一章都以一個真實的地名為題。第一章“被焚燒的諾頓”指的是英國格洛斯特郡一座古老的莊園。被焚燒的莊園象征二次大戰后的社會。第二章“東科克”是英國的一個農莊,十七世紀艾略特的祖先由此出發前往美洲。艾略特選擇這一地點表現他對人類歷史的意義的思考和對人的精神再生的認識。值得提及的是艾略特去世后也按照他生前的意愿安葬在東科克。第三章“干燥的薩爾維吉斯”說的昰離美國馬薩諸塞州海岸不遠的一片巖石,仍舊描寫艾略特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最后一章“小吉丁”是指英國天主教徒居住的一個村社。在這一章中,艾略特充分表現了他對人類命運的認識,思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從古到今,從生到死,從現實到他與葉芝和馬拉美的靈魂的復合體會面交談,最后寫到精神拯救。與他的早期詩歌相比,艾略特在這首詩中對語言和節奏的運用更加得體,意象也比以前準確優美。
艾略特的劇作都采用了詩體的形式,在主題上與他的詩歌一樣,主要描寫人的信仰方面的問題。他的劇作中有幾部取材于古希臘戲劇,結構上采用三一律。有的批評家認為《大教堂謀殺案》(1935)代表了艾略特在戲劇創作方面的最高成就。這部作品描寫一一七〇年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貝克特遭暗殺這一歷史事件,通過分析暗殺背后的政治因素表現了宗教信仰和社會權力之間的沖突。劇中不僅采用了三一律,而且還運用了合唱等希臘悲劇中常用的形式。《雞尾酒舞會》則采用喜劇的形式,通過分析精神病例說明人的精神追求才是生命的意義。艾略特的其他劇作還有《全家重聚》(1939)、《機要秘書》(1953)和《政界元老》(1958)。
艾略特在文學評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和概念。以往的觀點認為文學傳統抑制作家發揮個人才能,特別是獨創性,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1917)中試圖糾正對文學傳統的偏見。他認為傳統對于作家是必不可少的,不論作家是否意識到,任何創作都不可能獨立于傳統之外;作家只有有意識地認識和依靠傳統才有可能在這一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才有可能達到創作中理想的非人格化。在詩歌創作與批評方面,艾略特提出了兩個很有影響的概念。一個是“客觀對應物”,指人的感性經歷可以在特定的景物和事件中得以表現,并由此傳達給讀者;詩人的任務就是尋找這些表現內心感受的景物和事件。另一個是“感受的分離”,指作家在創作中應當使思想與感情分開。
艾略特還對莎士比亞、多恩、德萊頓和彌爾頓等重要作家作了重新評價,對他同時代人以及后代人的文學評論觀點有著重要影響。不過批評家們通常認為,艾略特對許多藝術問題有獨特而深刻的思考,但是他并沒有形成自己有系統的思想體系。他的文學評論也大體上如此。
艾略特曾經說過,他在宗教方面是一個英國國教信徒,在政治上是一個保皇主義者,在文學上是一個古典主義者。這幾個特征比較全面地概括了他的思想和文學藝術的主要傾向和特點。他觀察和思考的是西方社會中屬于中上階層的人,正如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一樣。他在文學作品中也是表現這一階層的人的思想和感情。
收入這本選集中的詩都是艾略特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詩基本上反映了艾略特詩歌的一個輪廓。其中除了《荒原》是三十年代翻譯的,其余都是近年翻譯而還沒有發表過的。
我依照的原作版本是《艾略特詩集:1909—1935》,這本書是艾略特一九四六年贈送給我的。他在書的扉頁上簽名并寫道:“為趙蘿蕤而簽署,感謝她翻譯了我的《荒原》。 1946年9月7日。”
趙蘿蕤
一九九六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