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學界意向性與因果性的關系研究大致是沿著兩條不同的思路展開的,一條是從意向性概念入手,另一條是從因果性概念入手。
一 從意向性概念入手
國內外對意向性問題的討論是非常熱烈和廣泛的,成為多個學科關注的焦點,哲學自不待說,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腦神經科學、人工智能、認知科學、行為科學、進化論等都建立了自己的意向性理論。尤其在分析哲學傳統下的心靈哲學領域,意向性問題占據十分突出的地位,心靈哲學家們就此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爭論,他們的觀點可歸結為意向懷疑論、副現象論和意向實在論三種。
丘奇蘭德(P.Churchland)和斯蒂克(S.Stich)可謂20世紀80年代之后意向懷疑論的領軍人物,丘奇蘭德在其論文《取消的唯物主義和命題態度》(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the Propositional Attitudes)中曾斷言:“我們關于心理現象的常識概念是一種完全虛假的理論,它有根本的缺陷,因此其基本原理和本體論最終將被完善的神經科學所取代,而不是被平穩地還原。”[1]斯蒂克也持類似的看法。他們的觀點屬于一種相當激進的懷疑論思想,通常被稱為取消論。而丹尼特(D.Dennett)的意向立場理論(The Intentional Stance)則代表了一種更為緩和的懷疑論思想,他認為意向性只是一種工具性的設定,只是人們用來描述和預測事物的一種工具,并不存在與心理意向對應的本體論實在。杰克遜(F.Jackson)則堅持為副現象論辯護,即心理事件是由大腦的物理事件引起的,但是心理事件卻不能引起任何物理事件。這種觀點雖然肯定了意向性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否認了它的因果效用,按照“亞歷山大格言”——“是實在的就是具有因果力”,它并不是一種真正的實在論觀點。
意向實在論則堅持意向性在本體論上的實在性,這種觀點由來已久,笛卡爾、胡塞爾等人都持這種觀點,他們把意向性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實在,和物質性的實在具有同等地位,在現當代它仍然是民眾心理學的核心,有少數哲學家,如尼克爾森(K.Nicholson)仍試圖為這一觀點做辯護。當然,由于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大多數持意向實在論觀點的哲學家認為必須用自然科學的概念來說明意向性的本體論地位,這一進路通常被稱為意向性的自然化。近年來意向性的自然化研究異常豐富和活躍,從德雷斯基(F.Dretske)的信息語義學到福多(J.Fodor)的表征和計算理論,從米利肯(R.Millikan)的生物語義學到哈曼(G.Harman)、布洛克(N.Block)等人的功能作用語義學,再到塞爾(J.Searle)的生物自然主義,無不是意向性自然化的代表性理論。
國內學術界對意向性問題的討論也非常熱烈,2005年12月,“意向性:現象學與分析哲學”專題研討會在海南大學舉行,會上,張志林教授的《分析哲學中的意向性問題》、倪梁康教授的《現象學背景中的意向性問題》等分別從分析哲學和現象學兩大哲學傳統出發闡述了對意向性問題的研究。此后,國內就此議題每年都召開規模不等的會議。在意向性問題研究上,高新民教授做了大量重要的工作,2002年,他與儲昭華編寫的《心靈哲學》的“意向性與心理內容理論”專題中收錄了福多、斯蒂克等著名心靈哲學家的一系列代表性論文,2005年出版的《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非常全面地反映了國外有關意向性論題研究的狀況。
總體來說,國內外對意向性問題的研究呈現出兩大走向。
第一,心靈哲學、認知科學、語言學、心理學等有關學科對意向性的研究逐漸合流。意向性在以前分屬各個不同學科,表述方式有所不同,如語言學和語言哲學中的意義問題、心理學和認識論中的心理內容問題、認知科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的表征問題,在心靈哲學中常被稱為意向性問題。而在最近30年,這些問題已經逐漸合流了,一方面是由于不同領域的學者對研究對象在認識上的深化,另一方面是由于相關學科在發展過程中的一體化趨勢。雖然這些問題不盡相同,但思想內核卻是一致的,正如雅各布(P.Jacob)在《心靈能做什么》(What Minds Can Do)中指出的:“意向性就是讓人的心靈狀態即所謂命題態度(如信念、欲望)關聯或表征非心理的、心理的事物以及可能的、實在的和不可能的事態的東西。換言之,有意向性或表征,就是心靈的個別狀態有語義屬性。”[2]在這一段文字中,“意向性”“命題態度”“表征”“語義屬性”這些概念幾乎被等同。這并不是雅各布個人的觀點,在學界已經成為主流觀點,如斯托納克(R.Stalnaker)、博格丹(R.Bogdan)、吉勒特(G.Gillett)等人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這一觀點。
第二,意向性研究的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兩大傳統逐漸走向融合。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兩大傳統一直是分化的,兩種傳統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總體而言,現象學采取的是一種純粹的內在主義的研究路徑,分析哲學,尤其是心靈哲學通常更傾向于一種外在主義的研究路徑。[3]然而,最近幾十年來,兩大傳統呈現出了融合的傾向。一方面,就分析哲學傳統對意向性的研究而言,不少學者發現從心理表征等概念切入意向性研究并不能完整揭示意向性的作用,因為完全忽視了主觀性的、精神性的或者說現象學的視角。馬巴赫(E.Marbarch)指出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從表征研究意識存在的問題在于,研究意向性不研究經驗,就像研究物理學不研究物質和能量,研究生物學不研究生命一樣荒唐。[4]麥卡洛可(G.McCulloch)也提出,分析哲學對意向性研究有合理之處,但是心理內容在現象學維度的研究卻是不可或缺的。[5]洛爾(B.Loar)認為意向性有水平和垂直兩個方面的內容,既要從內在方面解釋意向性的概念作用,又要從外在方面說明意向性的指稱作用,因此要將概念作用語義學和外在主義結合起來,將現象學和分析哲學兩種研究方法結合起來。[6]皮科克(C.Peacocke)與洛爾的觀點類似,他認為心理內容應根據不同的內容形式選擇不同的說明方式,對于信息內容、概念內容可以用自然化方法來說明,對于經驗內容只能用現象學方法來說明。[7]此外,吉勒特、麥克米蘭(J.McMillan)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融合論,試圖將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兩種研究傳統相調和。另一方面,就現象學傳統對意向性的研究而言,胡塞爾內在主義的研究方法也受到了很多批判,原因在于意向性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征,一是主觀性,二是關于性。主觀性指的是對意向對象的主觀經驗,這一部分能夠通過內在主義方法來說明,但是胡塞爾的理論卻無法說明關于性,并沒有將意向對象與世界關聯起來,無法解釋意識和對象之間的意向關系。近年來,已經出現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去研究現象學的多種理論,如弗萊斯塔(D.F?llesdal)開創了對現象學的分析性解讀,即將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兩種傳統結合起來,在分析哲學的背景下考察現象學。再比如魏雷拉(J.Varela)、湯普森(E.Thompson)和盧茨(A.Lutz)提出的“神經現象學”(Neurophenomenology),賈拉赫(S.Gallagher)的“先在現象學”(Front-loaded Phenomenology)以及各種對經驗現象的形式化研究進路。國內不少學者也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如李忠偉在《現象學與分析哲學融合的自我意識研究》一文中結合現象學的思想資源和分析哲學的相關理論,以時間意識為切入口,對意識經驗本身進行反思和分析,提出了本原現象的自我理論。陳巍的著作《神經現象學:整合腦與意識經驗的認知科學進路》全面回顧和追蹤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進展,并在此基礎上梳理和闡發了神經現象學在救治和重構意識困難問題與他心問題的工作。
可以看出,意向性概念雖然古老,但仍不是一個定性的概念,因此很多學者從它入手研究與因果性的關系問題。在心靈哲學中,意向懷疑論者無疑會認為意向性不具有因果性,一種根本不存在于客觀世界的東西不可能對世界產生任何作用,如取消論和意向工具論。副現象論者則認為意向性僅僅是大腦神經層次的活動引起的“副現象”,它本身并不能引起任何其他心理狀態或者身體活動的發生。意向實在論者認為意向性在本體論上是實在的,并且具有因果效力,具體研究進路可分為兩種,即還原進路和非還原進路。一種是還原進路,即主張將意向性還原為其他屬性,如同一論。它認為意向性就是物理屬性,毫無疑問具有因果性。較緩和的還原思想認為意向性不是基本的物理屬性,而是由基本的物理屬性所派生的高階屬性,因此需要進一步解釋和說明,如福多用句法屬性來說明意向性及其因果效力。另一種是非還原進路,即堅持意向性是原始的、第一性的屬性,并且具有與物理事物無異的因果作用。其中當然包括二元論的思想,在當代,二元論在思想界早已不占主流,占主流的是自然主義立場,自然主義觀點認為意向性是一種自然現象,它不是物理屬性所派生的高階屬性,而是以一種基本的、不可還原的屬性形式存在,塞爾是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這一研究路徑常常會將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兩種傳統相結合。
二 從因果性概念入手
因果性或因果關系一直都是哲學家們所熱衷于探討的論題,因此研究文獻極其豐富,借用霍爾(N.Hall)在《因果關系的兩個概念》(Two Concepts of Causation)一文中所做的區分,可將這些文獻中采取的進路分為兩大類:依賴進路和產生進路。
依賴進路認為c引起e意味著c恰當地依賴于e,當然,存在多種不同的方法去看待這種依賴關系,如律則的依賴,這就是基于律則的因果理論的基本立場,它始于休謨(D.Hume)在《人性論》中對因果關系的定義,在近代得到了很多哲學家的擁護,如密爾(J.S.Mill)、馬奇(J.L.Mackie)等。再如反事實條件句的依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劉易斯(D.Lewis)的可能世界理論,當然還包括本書所關注的干預主義因果理論。因果關系源于原因與結果間存在概率依賴關系的思想也被許多哲學家所擁護,較具代表性的如賴興巴赫(H.Reichenbach)的《時間之矢》(The Direction of Time),薩普(P.Suppes)的《因果性的概率理論》(A Probabilistic Theory of Causality),孟席斯(P.Menzies)和普賴斯(H.Price)的理論。產生進路認為結果是由原因產生的、引起的,當然也存在很多不同的方式去看待產生概念,但最常見的觀點是認為原因和結果之間存在某種機制,有某種東西從原因傳遞到結果,如屬性、物理量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薩爾蒙(W.Salmon)。值得一提的是,薩爾蒙的理論試圖將因果的機制理論與概率理論結合起來,這說明依賴進路和產生進路是可以兼容的,但必定有一條進路是優先的。
與意向性所不同的是,因果性概念已有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標準模板,即休謨傳統下的基于規則的因果理論,認為規律性是因果關系能夠成立的必要條件。這一要求讓很多人對意向性的因果作用持否定態度,因此不少學者堅持意向性只能作為理由而非原因,如安斯康帕(G.Anscombe)、米利肯及吉勒特等。所以,所有對意向性的因果作用持肯定回答的哲學家對因果關系勢必有一種較寬松的理解,大致上可分為兩種。
其一,意向因果關系也覆蓋了規律。
這一觀點仍然支持基于律則的因果理論,但規律至少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嚴格的無例外的規律,另一種則是較松散的包含余者皆同從句的規律,意向因果關系所涵蓋的規律當然屬于后者,福多就是這一觀點的倡導者。
其二,否認規律性是因果關系成立的必要條件。
持這一觀點的有戴維森(D.Davidson)、麥克唐納、塞爾等人。戴維森區分了因果解釋和理由解釋,但他認為理由解釋實際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因果解釋。麥克唐納認為物理屬性具有直接的因果效力,但是心理屬性也能夠借助于它所依隨的物理屬性間接獲得因果效力。塞爾則提出了一種“效用因果關系”定義,使得法則性因果關系、意向因果關系都成為效用因果關系的子集。貝克(L.Baker)在《形而上學與心理因果關系》(Metaphysics and Mental Causation)一文中揭示出心理因果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因果概念上,她提議建立一種知識論而非形而上學的因果理論,不過她并沒有明確提出應該建立何種定義,并且她的想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另外,亞布羅(S.Yablo)在《心理因果關系》(Mental Causation)和《寬因果關系》(Wide Causation)兩篇論文中也試圖提出一種因果關系理論來解決心理因果性問題,但是這種新的因果定義卻缺乏可操作性。
就國內對此論題的相關研究來說,鐘磊、蕢益民做了大量重要的工作,對心理因果性問題,尤其是心理因果排除論證進行了深入研究。鐘磊通過提出精致版的因果排除論證,提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否定上向因果關系與下向因果關系,倡導平行主義的因果理論。蕢益民發表了系列論文,對因果排除論證中所涉及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包括因果過度決定、因果關系理論、因果流失論證等,推動了國內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高新民在《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中設置了專門章節討論心理內容的因果相關性問題,較全面地展示了國外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究。陳曉平也通過分析因果概念來解決下向因果關系問題,他認為無論主流的或非主流的功能主義,還原的或非還原的物理主義,之所以在意識或感受性質的問題上處于困境,癥結在于他們對因果關系以及物質世界的因果閉合原則所持的態度是不恰當的,他將休謨的恒常匯合說與康德的先驗范疇說結合起來,提出了一種被稱為“休謨—康德因果關系”的因果定義,從而消解了這一困境。
以上梳理反映出國內外學術界相關研究的基本情況。一是研究趨勢正從對意向性的關注轉向對因果性的關注。傳統哲學研究中對心靈與世界關系的描述,探討較多的是意向性,而因果性常常是作為外部世界的對象之間關系的描述,即使討論到人類意識的能動性時會提及因果性,但是對因果性概念的把握往往比較隨意,缺乏深刻細致的研究,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應當通過同時考察意向性、因果性兩個概念的真正內涵來揭示它們之間的實質性關聯。二是就目前國內外從因果性概念切入此問題的研究來說,對因果關系理論的研究依然有待深化。雖然因果理論研究在學術界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中不乏精致的學說與模型,但是將其引入心靈與世界關系的探討,還只是近年來的事,一種系統、深入而全面的意向因果關系研究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