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第一節(jié) 論題的問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一 問題背景
當您伸手攔出租車迫不及待地準備去觀看一場球賽的時候,您是否會懷疑這不是您看球賽的欲望所導致的結果?當法庭上律師正唾沫橫飛地分析罪犯犯罪的動機時,您是否會懷疑他的這種推理方式的合理性?在日常生活中,所有這一切似乎都是毋庸置疑的,否則我們就不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因為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任何個體外顯行為的肇因是他所具有的內心狀態(tài)。然而,這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哲學中一直爭論不休,它牽涉到兩個重要的哲學概念——意向性(intentionality)和因果性(causality)。因果性通常被看成世界上事件之間的一種自然關系,意向性則經常被看作某種先驗的東西,而不是自然世界的組成部分;因果性通常被理解為外部世界的對象之間的關系,意向性則常常被認為是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所以一般看來,意向性和因果性兩個概念是互不相容的。對意向性問題的研究一般認為,即使意向性在某些時候能夠扮演解釋角色,這種解釋也絕對不是因果解釋;而對因果性問題的研究中,例如科學解釋的各種模型,意向性的解釋一般也不在其中,因為意向性的解釋通常被認為不是科學的解釋。換句話說,意向性不能具有因果性,因果性中的原因項也不能是意向性。
對于意向性問題的研究有兩大傳統(tǒng)——歐陸的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與英美的分析哲學傳統(tǒng),意向性是這兩大傳統(tǒng)的核心問題,但它們的研究思路是完全不同的。現(xiàn)象學由胡塞爾(E.Husserl)創(chuàng)立,后由舍勒(M.Scheler)、海德格爾(M.Heidegger)等人發(fā)展。它的基本立足點是“回歸事實本身”,即通過回歸主體經驗本身來認識世界。胡塞爾認為對事物的實在性認識必須由一種內在的視力來證明,他稱此為“直觀”。他提出應通過“存在的懸擱”與“歷史的懸擱”,從直觀中獲得對事物本質的把握,因此人的認識活動就其實質而言是人的意向性活動,意向性就是指向外部事物的精神活動的特征。分析哲學通過“語義三角”,即心靈、語言和社會三個方面探討意向性問題。從語言角度而言,各種指稱理論實質上就是對意向性問題的討論,此外,表征論、意義理論、心理內容理論、語義學當中都涉及了意向性問題的討論。從心靈角度而言,意向性本質上是心靈的一個特征,是心靈指向世界的一種能力。受自然主義的影響,心靈哲學中對意向性問題的研究方法相比于傳統(tǒng)哲學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神秘的心理主義被完全拋棄,內省與思辨的研究方式逐漸被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所替代,心靈被看作一種可觀察的對象,因此這一研究常常會與認知科學、腦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密切相關。從社會角度而言,意向性更具體地說也就是集體意向性,是社會實在建構中最基礎的要素,它回答了社會現(xiàn)象在由力場中的物理粒子所組成的世界之中是如何可能的。因而集體意向性被認為是從物理學到社會學的橋梁。
本書的研究主要是沿著分析哲學傳統(tǒng)下心靈哲學的研究路徑展開的,但同時結合了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與分析哲學傳統(tǒng)下語言哲學和社會哲學中相關內容的研究,既是對分析哲學和現(xiàn)象學兩大傳統(tǒng)相融合的一種探索,也是將心靈哲學、語言哲學和社會哲學中意向性問題研究相貫穿的一種嘗試。
二 研究意義
對意向性和因果性的關系研究可以說是一個既古老又常新的問題,它源于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對思想與世界關系的描述,隨著時代的變遷,從笛卡爾時代對心身關系問題的討論、語言哲學中的意義研究、認識論中的心理內容研究、認知科學中的表征研究到人工智能哲學中的機器意識研究都是對這一問題從不同角度的探索。最近幾十年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的格局,并不僅僅局限于哲學領域,計算機科學、腦科學、語言學、心理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科學的發(fā)展為這一古老哲學問題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意向性和因果性的關系展開跨學科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