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思路和結構安排
一 研究思路
本書在澄清意向性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從因果概念入手說明意向因果關系的合理性,以自然主義的立場為意向實在論做辯護,旨在表明:①意向性在本體論上是實在的,現象特質是意向性的本質屬性;②意向性對外部世界能夠產生作用,并且這種作用是因果作用,它的因果效力和物理事物的因果效力是完全相同的。
本書將以對塞爾的意向因果關系理論的批判性審查為切入點,結合對因果排除問題、意向性的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之爭等相關問題的討論,揭示出現關鍵性困難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恰當的因果觀念。而后結合邦格(M.A.Bunge)的因果關系定義,借鑒當前關于干預主義因果理論的研究,構建起一個基于自然主義的新的意向因果關系模型,而使得意向性和因果性這兩個長久以來水火不容的概念能夠消除矛盾:一方面使意向性和外部世界之間能夠架起一座橋梁,意向性不再是先驗的、高于自然的概念;另一方面因果性的概念也得到拓展,意向性不再被因果性拒之門外,意向的因果關系能夠成為一種合法的因果關系。
二 結構安排
本書共由五章構成。第一章到第四章是依據導致意向性和因果性目前格局的三大原因而設置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別澄清了意向性和因果性概念當中所存在的問題;第三章討論的是因果排除問題;第四章討論的是因果關系的定域性原理和意向性的外部主義理論之間的沖突。第五章利用干預主義因果理論作為基礎,結合塞爾的意向因果關系理論構建出一種新的理論,力求能夠解決前四章所提出的問題,并能夠對意向性和因果性及其關系有一個更合理的說明。
“導論”闡述了本書的問題背景和研究意義,在考察和評論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展示了本書的研究思路和結構安排。
第一章“意向性”以塞爾的意向性理論為研究的出發點,討論現象意向性自然化的具體路徑。首先,在概述目前意向性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批判性地考察了塞爾的意向性理論,尤其是意向性自然化的策略。其次,將塞爾的策略定位為現象意向性理論,表明現象意向性是意向性的基礎,現象特質是意向性的本質屬性,從而為現象意向性理論辯護。最后,探討現象意向性的自然化問題,指出不論從本體論上、認識論上還是方法論上,對現象意向性的自然化都是可行的,而后指出塞爾的自然化策略所面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法,用依隨突現論替代因果突現論能夠實現“因果還原”乃至對意向性的自然化。
第二章“意向解釋中的因果觀”通過批判性地考察當前幾種代表性的意向因果觀,總結出這一問題研究的兩大趨勢。第一,對原因和結果之間必須存在符合法則學特征的規律要求逐漸被弱化。這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早期以亨普爾(C.Hempel)的覆蓋律模型為代表的科學解釋模型是建立在基于律則的因果理論之上的,試圖通過意向狀態和行動之間的因果律來說明人類的行動;第二階段,戴維森所倡導的異常一元論雖不認同基于律則的因果理論,但仍以一種間接的方式訴諸因果律——僅當對理由和行動都有物理的描述并且這些描述是支配主體行動的因果律的一部分的時候,理由才能夠解釋行動;第三階段,塞爾的意向因果關系理論主張規律性并不是因果關系能夠成立的必要條件,因果關系理論并不需要訴諸因果律。第二,因果關系在本體論上的實在地位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從休謨式的懷疑論到以諾頓(J.Norton)、帕皮諾(D.Papineau)為代表的反基礎主義的懷疑論,諸多學者倡導建立一種基于知識論的因果理論。
第三章“因果排除問題”討論的是心理因果排除問題及消解之法。首先,考察了金在權(J.Kim)的“因果排除論證”對非還原物理主義的挑戰。其次,通過深入分析因果閉合原則和排除原則,表明問題的關鍵在于其背后預設了不恰當的因果觀念。再次,表明因果關系根源于基本動力學過程的觀點是錯誤的,因而將因果關系歸結為物理事實中特殊層次的活動的觀點也是錯誤的,因果關系是由微觀層次的活動所實現的宏觀現象。最后,通過梳理金在權與洛維爾(B.Loewer)在因果排除問題上的論戰,結合謝弗(J.Schaffer)對人類自主行動在神經生理學層面的雙重防御結構的分析,表明:①心理因果關系不是產生型因果關系;②產生型因果理論并不優于依賴型因果理論。
第四章“意向性個體主義與反個體主義之爭”討論了意向性的內外之爭與意向因果性的問題。首先,考察了以普特南(H.Putnam)、柏奇(T.Burge)為代表的外在主義的主要觀點及其對意向因果性的挑戰:如果說意向性是由外部環境決定的,這與因果關系的定域性原理是矛盾的,很難看出由外部環境決定的意向性如何能引起身體的行動。其次,考察了福多、西格爾(G.Segal)等內在主義者和麥金(C.MrGinn)等調和主義者對這一問題的回應。最后,通過探討現象意向性與集體意向性的個體化問題,表明極端的內在主義立場與極端的外在主義立場都不可取。
第五章“以干預主義因果理論為基礎的意向因果觀”構建了一種基于自然主義的意向因果關系模型。首先,考察了從操控因果理論到干預主義因果理論的發展脈絡,闡述了干預主義因果理論的主要思想和優勢所在。其次,針對干預主義因果定義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結合邦格的因果關系定義,從語義學—本體論層面推進了這一理論。再次,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一種新的意向因果關系理論,表明這一理論不但能夠克服塞爾的意向因果觀所遇到的困境,并且能夠進一步消解因果排除難題。最后,從本體論角度為意向實在論做新的辯護,并闡明意向性與因果性的實質性關聯。
[1] P.M.Churchland,“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the Propositional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81(78),pp.67-90.
[2] P.Jacob,What Minds Can Do,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1.
[3] 此處內在主義指的是對意向性采取一種內省的研究方法,就像胡塞爾所倡導的,這與自然主義的立場是根本對立的;外在主義指的是對意向性的研究側重于根據它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聯來理解。
[4] 參見E.Marbarch,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Consciousness,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blishers,1993,p.19。
[5] 參見G.McCulloch,The Life of Mind,Oxford:Routledge,2003,p.10。
[6] 參見 B.Loar,“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 as Basis of Mental Content,” in M.Hahn and B.Ramberg(eds.),Reflections and Replies,Cambridge,MA:MIT Press,2003,p.234。
[7] C.Peacocke,Sense and Content,Oxford:Clarendon Press,1983,p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