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沒有邊界的帝國”:羅馬與帝國的理念

世界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帝國史。[21]在留有記錄的大部分歷史中,人類生活在帝國之中。但是帝國以各種樣貌與形式,出現在不同的時代與地域。約翰·加拉格爾和羅納德·魯賓遜撰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解釋為什么帝國研究很難達成共識:學者“研究的是完全不同的帝國”,通常“選取奇怪又孤立的方面”,然后試圖從中得出普遍性的結論。[22]

這些被稱作帝國的研究對象,其多樣性令人驚訝。從阿卡得人的領袖薩爾貢大帝征服蘇美爾城邦開始(公元前3000年),作為文明之源的中東就成為一系列帝國的舞臺——阿卡得帝國、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也是在這里,埃及作為文明和文化的火種存在了3 000年之久,強大又富有創造力的埃及帝國也被許多人認為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同一時期,在遠東,中國和印度也出現了各種帝國,此外還有位于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之后歐洲帝國開始崛起:神圣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荷蘭帝國、法蘭西帝國、比利時帝國、大英帝國、奧地利帝國、德意志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這些帝國在政治、技術和文化上都展現出完全不同的特質。那么它們之間的聯系是什么?為什么將它們統稱為“帝國”?

不久前,學者還試圖在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的所有帝國身上尋找共同的模式和原則。[23]今天的學者更加謹慎,懂得對不同類型與歷史時期的帝國與帝國主義區別對待。無論如何,學者們在帝國最基本的構成方面達成了驚人的一致,這主要來自我們對羅馬帝國的理解。從羅馬抽象出來的帝國概念居然能毫不牽強地適用于其他我們習慣稱其為帝國的政治實體——包括早于羅馬的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本書討論的帝國究其淵源,毫無例外都能上溯到羅馬。

羅馬與后世帝國的相似性當然絕非巧合。一個國家能被稱為帝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仿效羅馬,這點在西方尤甚。成為帝國意味著成為另一個羅馬。羅馬確立的諸多原則,如果在其他國家同樣適用,我們也就視其為帝國。

“帝國”的拉丁語是“imperium”。“沒有邊界的帝國”“沒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這是維吉爾的著作《埃涅阿斯紀》[24]中,朱庇特向羅馬人——建立了羅馬城的特洛伊人的后裔許下的承諾。但在維吉爾所處的時代,即元首制在羅馬出現之時,“imperium”的含義發生了重大改變。或者說,這個詞獲得了雙重含義,這一事實成了之后混亂的根源。

“imperium”的本意是羅馬官員或統治者依法被賦予的權力。“在公法中,這個詞的意思是人民賦予羅馬高層官員的權力,包括執政官、卸任執政官、大法官、卸任大法官和獨裁官。”[25][26]此外,這個詞本身也是軍事用語,指人民將最高軍事指揮權賦予最高軍事指揮官。

于是,“imperium”的第一個義項從羅馬開始就延續了下來,在眾多歐洲語言中都能找到相應的說法。[27]對于英格蘭人,最有名的例子要數1534年亨利八世的《至尊法案》,法案稱“英格蘭就是帝國”[28]。這句話的意思是,英格蘭的國王在他的領地不聽命于任何人,他的統治至高無上,并禁止任何人上訴至更高權力機構,比如羅馬教廷。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格蘭,無論國土面積還是綜合國力都十分有限,居然也能發表這樣的宣言,證明國土面積與實力并非成為帝國的必要條件。原則上,任何國家——無論是王國還是共和國——都可以自稱帝國,而意大利的多個城邦,包括維斯康蒂公爵統治的米蘭也的確是這樣做的。是否管轄廣袤無際的領土、統治著多樣化的族群,這些不是帝國的標準。

毫無疑問,“當‘imperium’有了政府權力的含義后,人們自然用它指代那些顯赫的大國”[29]。歐洲各地的語言早已賦予“empire”一詞更形象的含義,即用于形容太陽或河流的宏偉壯麗。當莎士比亞開始用“empery”一詞形容英格蘭、蘇格蘭和法蘭西時,他并不在意這些國家的領土面積大小以及國力強盛。而想要使它能夠用來形容帝國,必須進一步豐富這個詞的內涵。早期現代的思想家認為,帝國的核心在于權威,特別是王權(不過不是“專制獨裁”)。[30]于是我們發現在歐洲絕對主義盛行的時期,許多統治者都將自身統治的地域稱為帝國。帝國幾乎成了至高權力的同義詞,這是讓·博丹、霍布斯、格勞秀斯、斯賓諾莎的著作中賦予“帝國”一詞的最主要的含義。[31]

回到羅馬,我們須知在西塞羅等人的著作中頻繁出現的“帝國”二字就具有以上的含義。“西塞羅關于‘羅馬人民的統治權’這句話的解讀從未脫離他在《論法律》中所強調的‘imperium’的本義,即法律賦予的權力……而不是所謂的‘帝國’,即由羅馬人民統治的政治實體。”[32]這一區分意義重大,因為羅馬帝國除了名稱里有“帝國”之外,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羅馬共和國的成就。正如愛德華·吉本所說:“羅馬人的主要成就都是在共和國時期獲得的;而羅馬帝國的皇帝大部分滿足于維持現有統治,穩定的局面是憑借此前元老院的政策、執政官的作為和民眾的從軍熱情而取得的。”[33][34]因此人們或許會期待擴展“imperium”的含義來形容帝國,即實施至高統治的國家。

事實的確如此,在羅馬繼任者的時代,“imperium”有了第二重含義。也許是出于對羅馬共和國的情感,為其殉身的西塞羅不愿承認“imperium”有“帝國”的含義。但這個字眼在西塞羅生前就已具備了這種內涵。比如愷撒,在他終結羅馬共和國、創立羅馬帝國之前,就使用這個詞表示“帝國”。當元老院將“imperator”(大將軍)的頭銜授予愷撒和他的繼任者奧古斯都時,“imperium”的詞義轉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imperator”這個頭銜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經常出現,作為一種“在戰場上率領三軍得勝的羅馬將軍的榮譽稱號”[35]。因此在愷撒和奧古斯都的例子中,它指的是國家高層官員被賦予的軍事權力。

奧古斯都堅稱尊重共和國的傳統,而“imperator”的頭銜確實沒有違背任何羅馬法律。他在不同的場合重申,帝國的統治權依然屬于全體羅馬公民。[36]但不是只有愷撒和奧古斯都,羅馬接下來的每一位統治者(除了提比略和克勞狄烏斯)都接受了“imperator”的頭銜,因此這個頭銜不可避免地超越了純粹的軍事含義,而產生了政治統治者的意味。公元前23年,奧古斯都作為大代行執政官(proconsular imperium)的任期由元老院改為終身,權力覆蓋羅馬所有行省——之后的皇帝也獲得了同樣的權力,這為“imperator”與“imperium”兩個詞的合二為一奠定了基礎。羅馬人民統治的帝國變成了羅馬帝國,由神化的元首或“皇帝”進行統治。對于這一變化,奧古斯都時期的詩人如維吉爾、賀拉斯和奧維德無比擁護;其他人如李維和塔西佗雖然承認這一事實,卻不免有些憂心。[37]

“imperium”一詞從羅馬人民的統治權,轉變成皇帝統治的行省或領土,這在喬治·利希海姆看來,“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并影響了之后的西方政治史,特別是西方政治領域一整套術語體系”[38]。“帝國”一詞從未失去絕對統治或至上權力的內涵,但從彼時開始,帝國有了管轄其生活著不同族群的廣闊領土的意義——帝國,或世界帝國,指的是統治羅馬人、意大利人,還有希臘人、高盧人、西班牙人、不列顛人、埃及人、非洲人和敘利亞人——并且最終想要實現統治全世界的理想。[39]

這是今天最常見的,特別是大眾的主流觀念。當說起俄國或大英帝國時,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單一統治者,沙皇或“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還有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但英國在大部分時間實行的是議會君主制,而法國從1871年開始實行議會共和制。后來的帝國已經超越了“帝國”早期的含義,就像今天的帝國代表著統治不同族群的一個政治實體——這是18世紀初一位法國詞典編纂者給出的定義。[40]帝國的內涵遠不止于此,特別是在學術領域,但帝國的本意從未消失。[41]可是“帝國”一詞之所以具有今天的含義,根本上是因為羅馬時期發生的從羅馬人民統治的帝國到羅馬帝國的轉變。

1世紀,“帝國”一詞在羅馬就有兩重含義:絕對統治或至上權力,與統治復雜的領土政體。[42]這樣的雙重性一直延續到800年查理曼建立神圣羅馬帝國,再到1 000多年后神圣羅馬帝國于1806年被拿破侖打敗。在德意志諸侯中選出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理論上擁有如羅馬皇帝般的最高權力;同時他統治的帝國是由不同領土——王國、公國、主教轄區和獨立城邦——構成的,其中不少并不是德意志人。[43]薩克森王朝,法蘭克尼亞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比如,腓特烈一世、弗里德里希二世),哈布斯堡王朝(比如查理五世),幾乎繼承了羅馬帝國完整的遺產(包括統治意大利,羅馬作為帝國的權力中心);而其他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建立“帝國”的夢想受到了天主教廷的壓制,在某些領土上的權力也被嚴重削弱。[44]但只要帝國延續下去,帝國作為一個權威的(如果不是專制的)統治形式的概念就會長久存在。其控制著遼闊的領土,主要特征就是多樣性。[45]

還有一個源于羅馬的思想需要討論,即帝國的普遍主義。羅馬人在希臘思想,特別是斯多葛學派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因普遍存在的理性而結合在一起的人類共同體——用西塞羅的話說,“一個由神和人組成的共同體”[46]。受到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的沖擊,希臘哲學家眼中的希臘文明具有一種普遍使命。希臘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至當時的最高階段,希臘等同于整個文明世界,其邊界之外都是蠻族。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的希臘人的主張之下,帝國的目的在于向世界傳播文明。[47]

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希臘思想家,如波利比阿將羅馬視作亞歷山大大帝未盡使命的延續。羅馬的李維、維吉爾等人對此十分贊同。羅馬帶來了和平、秩序和公正。羅馬的光芒覆蓋了整個已知的世界,所有人都生活在所謂“羅馬和平”的盛世之中。隨著君士坦丁大帝在4世紀改信基督教,基督教在帝國的影響進一步加深,羅馬的普遍使命也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中世紀所有以不同的方式竭力復興羅馬的君主,看重的都是基督教世界與羅馬世界的統一:這是普遍使命的兩面,在上帝的庇佑下,為了全人類的福祉,羅馬人和基督徒將竭力實現兩者的統一。[48]

羅馬依然是帝國的源頭和典范,尤其對于西方而言。“羅馬是一種精神、一個象征,以及一套話語體系,從近代早期的西班牙帝國到19世紀末的大英帝國都深受影響。”[49]史蒂芬·豪進一步提出:“羅馬人發明了帝國的概念,至少是后世帝國締造者所能理解的,也時常拿來引用的形式。”[50]克布納則認為帝國的繼承關系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

帝國的現代概念當然會讓人回想起歷史上以羅馬之名建立的帝國:羅馬共和國,奧古斯都及其繼任者統治的羅馬帝國,查理曼和之后由被選中的德意志諸侯統治的神圣羅馬帝國。而大英帝國、拿破侖的法蘭西帝國、霍亨索倫王朝、奧匈帝國、沙皇俄國,無論懷著怎樣的心情——是贊頌、憂慮還是憎惡,都引發了羅馬與這些后繼者之間的比較。[51]

引發這些比較的并不只是“羅馬的偉大”。西羅馬帝國覆滅之后,羅馬依然存續了很長時間。在西歐,羅馬以神圣羅馬帝國的形式維系,直到1806年才最終滅亡;在東方,羅馬化身君士坦丁大帝在4世紀創立的拜占庭帝國,作為東羅馬帝國的延續。拜占庭帝國終在1453年被奧斯曼人推翻。但奧斯曼人同樣為羅馬的偉大成就所深深折服。他們和許多歐洲的君主一樣,自認秉承了羅馬的衣缽。他們將首都命名為伊斯坦布爾,這是土耳其語中的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之城。[52]拜占庭帝國的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邀請意大利畫家真蒂萊·貝利尼為自己繪制肖像,還聘用意大利人文主義學者為自己講述希羅多德和李維筆下的希臘和羅馬的光榮歷史。拜占庭學者特拉布宗的喬治告訴皇帝,“沒人懷疑陛下您就是羅馬的皇帝”。安東尼·帕戈登認為,“如果說西羅馬帝國是在……1806年才終結的……同樣可以認為東羅馬帝國是在1924年3月3日隨著奧斯曼哈里發國的終結才最終消亡的”[53]

第二章將詳細介紹羅馬帝國留下的政治遺產——這是本書會多次涉及的概念。但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現代學者如何從羅馬帝國特殊的歷史中,詮釋帝國與帝國主義的概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岳县| 麦盖提县| 天全县| 新密市| 浦北县| 新乐市| 满洲里市| 灵寿县| 镇沅| 天津市| 大关县| 喀什市| 临高县| 泰和县| 郎溪县| 海兴县| 务川| 咸丰县| 科技| 鄱阳县| 溧阳市| 景宁| 双牌县| 肇源县| 新化县| 绵阳市| 芦山县| 沾益县| 屏边| 福鼎市| 家居| 阿勒泰市| 北流市| 镇康县| 汤原县| 台北市| 平山县| 城步| 离岛区| 凤翔县| 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