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河墜入身體: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名家十講04)
- 楊照
- 1267字
- 2023-11-15 14:50:37
散文詩與俳句
“掌中小說”是來自法文的名稱,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傳入日本,一度非常流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國家中和日本關系最密切的是德國,在作為后進國家努力迎頭趕上這一性質上,日本高度認同德國,并積極向七十年代才統一的德國學習。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轉變,日本選擇了站在德國的對立面,參加了英國、法國的這一邊,而能夠以戰勝國的姿態去參加一九一九年的巴黎和會。
于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掀起了法國熱。這時候日本人已經不需要積極學習法律或政治制度了,他們從法國人那里吸收的是文化,是文學和藝術,尤其是那樣一種特殊的美學敏感性。
在這波潮流中連帶引進了“掌中小說”。在法國,“掌中小說”是從貝爾特朗、波德萊爾發展出的“散文詩”所延展的,追求以短小的篇幅呈現瞬間意象與感受,等于是將小說的虛構敘事成分加入散文詩中,讓文本更緊密更濃稠。
川端康成選擇的“新感覺派”風格與意念,也是來自法國,因而他會在很年輕時就投入創作掌中小說,一點也不意外。他寫過的掌中小說一共有一百多篇,一九七一年新潮文庫本書名叫《掌中小說百篇》,實際上收錄了一百一十一篇,后來改版、增訂,維持原來的書名,但增加到一百二十二篇作品。這應該是收錄得最完整的版本。
川端康成自己如何看待掌中小說,留下了一些記錄。一九三八年,他已經借著《雪國》在文壇上得到了相當肯定,改造社推出一套《川端康成選集》,第一卷主要內容是掌中小說,他在“后記”中說:
這一卷的作品都是掌中小說,大半是二十年代所寫的。許多文學家在年輕的時候喜歡寫詩,而我則是以寫掌中小說代替寫詩,其中有一些是勉強寫的,但是自然寫成的作品也不少,把這一卷當作我的標本,也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作,有一些不滿意,但可以表達年輕人寫詩的精神吧。
這樣的說明一方面聯系上掌中小說的法國淵源,另一方面點出了這批小說和傳統和歌之間的相似性。
和歌中,甚至是全世界所有詩歌形式中最為短小的,是俳句。平安時代流行俳諧的演出與寫作,后來將俳諧中第一句抽離獨立出來,在松尾芭蕉的手中形成了俳句這樣的特殊文體。
俳句很短卻又很嚴格,從頭到尾只有十七個音,必須按照“五—七—五”的三句排列,而且其中一定要有表現季節的“季語”,于是使得俳句的內容通常和季節有關,也就和時間的流逝或追懷有關。
《茱萸盜賊》充分反映了俳句的影響。開頭和結尾都是“清風婆娑,吹紅深秋”,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季語”,而且故事中的兩項關鍵物品——長滿了鮮紅果實的茱萸樹枝和初初披上的新外套——都和深秋季節密切相關,規范了這個故事只可能發生在特定的季節里。
川端康成以傳統俳句精神來寫掌中小說,并不完全因為他是日本人,他和平安時代的歷史、文化另有密切關聯。他小時候在鄰居間得到了“參加葬禮的名人”的稱號,因為小小年紀就遭遇了親人接二連三的死亡,常常在葬禮上出現。
到十四五歲,他生命中僅存的親人,他的祖父也生病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必須照顧祖父,那時候他養成了在祖父病榻旁閱讀《源氏物語》的習慣。祖父纏綿病榻多久,他就讀了多久的《源氏物語》,這是他文學養成中的第一個段落,當然留下了無法磨滅的記憶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