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說的故事
- (美)丹尼爾·皮爾特
- 614字
- 2023-12-29 14:41:14
第一章 “有才之士”:1816年《關稅法案》
1816年1月,當時受眾最廣的雜志《奈爾斯周刊》(Niles’ Weekly Register)預計,本屆美國國會議程將圍繞一個重大問題展開,即國內工廠是否應該繼續發展,是依國家總體期望而擴張,還是逐漸被淘汰出局?七周前,特拉華州的一群紡織品制造商就預料爭論在即,慎重選派了他們之中的艾薩克·布里格斯(Isaac Briggs)負責“就本地區制造商公正合理的期望與國會成員進行溝通”。來自新澤西州、紐約州和羅得島州的制造商也加入了這趟行動,布里格斯稱他們為“有才之士”。此次行動的參與者還包括馬薩諸塞州的工廠主弗朗西斯·卡博特·洛厄爾(Francis Cabot Lowell),一位手握大量人脈的競爭對手。本章將敘述這些游說代表走過的漫長立法之路,以及他們在該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將其作為本書關稅游說的首例。
此次集體游說行動發生于1812年英美戰爭的背景下,國內民眾普遍贊同關稅稅率上調,因而關稅法案的最終敲定并未遭遇過多阻礙。各地制造商對于增加關稅的聯合呼聲此起彼伏,不過他們忽視了兩點:協調組織全國各地有序行動,并持之以恒地調動公眾情緒來獲得支持。在當時,派遣代表前往首都華盛頓進行游說這一行動實屬革新,然而相較于其后的種種舉措,游說在執行中仍然稍欠雄心。但正是因為制造商代表集體現身國會大廈的游說之舉,開創了國會內外“有才之士”合作完成立法事務的先例,才有了此后多次游說行動。1816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關稅法案》標志著保護主義試行的開始,由此引發的爭議則預示了此后半個世紀里發生的多場貿易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