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航海時代三部曲(套裝共3冊)
- (美)勞倫斯·貝爾格林
- 2189字
- 2023-11-06 19:02:46
征服者的宏偉藍圖
在首次航行中,哥倫布從頭至尾詳細記錄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借此向西班牙的君主、上帝及他自己證明他是對的。他相信歷史會傾聽他的記錄,在這些記錄中,他首先從"收復失地運動"的角度解釋了自己出海的前提。所謂"收復失地運動",即西班牙人從穆斯林手中奪回失去幾個世紀之久的伊比利亞半島。對哥倫布來說,這場軍事行動的成功使他得以開啟航程,而且由于他的神秘傾向,此次航行是不可避免的。
1492年,他致信"至尊至上、強大無比、篤信基督的君主,西班牙本土及海外諸島的國王和女王、吾人之主宰"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回憶起西班牙人對摩爾人(穆斯林)的戰爭,尤其提到他們收復摩爾人的要塞"最偉大之格拉納達城(Granada)"是多么令人難忘。據哥倫布稱,他親身經歷了當時的盛況。
他"目睹陛下之皇旗"出現在摩爾統治者的居所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之上。他甚至看見"摩爾王走出城門,親吻陛下之御手"。早在那時,哥倫布就提醒西班牙君主,他準備大展宏圖,與傳說中的東方"大汗""萬王之王"建立貿易關系。根據他史詩般的敘述,"視一切偶像和異教為敵"的君主恰恰決意將他——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派往印度,以使那些身處遙遠國度的人們改換門庭,將"臣等之神圣信仰"作為其唯一的信仰。為了逢迎斐迪南和伊莎貝拉,他對事實做了修改,聲稱君主"令臣勿由陸路東行"——那么,作為一名水手,他又該如何呢?應當"取道西方",也就是要走水路。
在講述這段歷史時,哥倫布特地提到了1492年3月31日頒發的、要求將猶太人逐出西班牙的圣旨。他十分贊同這道圣旨,認為這是促成自己出航的最后動力。"自所有猶太人在一月被逐出陛下之王國和領地,陛下令臣率足夠艦只前往印度,并為此賜予臣諸多恩典。"這是怎樣的恩典?他們"恩準臣自此可以使用'堂'(Don)之貴族稱號,敕封臣為海洋艦隊司令,以及帝國今后發現和占領的所有島嶼和陸地之總督和永久統治者"。"不僅如此,臣之長子將承襲臣之爵位,且代代相傳"。他的這番自我夸耀顯示出,促使他出航的種種因素中,世襲的頭銜和財富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隨后,他的語氣變得更加實際和客觀。
"臣于1492年5月12日星期六離開格拉納達城,到達帕洛斯港(Palos),該地有三艘宜于此次航行的帆船,'尼尼亞'號、'平塔'號及其旗艦'圣瑪麗亞'號。""在備足糧秣、募足水手之后,于同年8月3日星期五日出前半小時由帕洛斯港啟航,駛向隸屬于陛下的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再由該地前往印度地區,以便將陛下之詔書面呈當地諸位國王,履行君命。"
這就是他簡單而宏偉的藍圖。
哥倫布的日志是其航海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在其中闡明了自己的目的:"臣擬在航行中逐日志錄所見、所聞、所做之事,以及可能發生之事。"像所有此類日志一樣,哥倫布的日志中也有一些無意的歪曲和有意的省略。每當他認為有必要向對手隱瞞自己的路線,或者他的探險偏離了原有的預期時,上述情況就會發生。這本日志不無缺漏,但它仍然是一本最佳指南,從中既能看到哥倫布的豐功偉績,也能看到他的欺人之談。
他計劃借助日志"繪制一冊新航海圖,標清沿途大洋中各大海和陸地之方位。此外,臣還擬制彩圖一冊,標出海陸位置"。他知道,除了記錄日志,他還要履行其他職責,這會耗盡他的全部精力。"尤為重要的是,"他提醒自己,"臣當廢寢忘食、鍥而不舍地從事航行,以期完成任務,而這將是一個極為艱巨的使命。"
在10月的那個夜晚,哥倫布在執行上述任務時,看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東西——光,而看到的時間也早于他的預期。假如他看到的果真是從遙遠的海岸傳來的光線,那就說明他正在接近陸地。臨近午夜,月亮剛剛升起。這支小型艦隊繼續前進,航速約為9節(1節=1.852千米/小時)。凌晨兩點左右,一聲炮響打破了寧靜,驚動了所有人。炮聲來自"平塔"號。在這三艘帆船中,"平塔"號速度最快,因此處在最前方。哥倫布立即明白了炮聲的含義:陸地。"臣得知首先看到陸地的是羅德里戈·德·特里亞納(Rodrigo de Triana)。"這片陸地在他們西面,相距僅6英里(1英里=1.61千米)。
哥倫布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船隊快速平穩地向岸邊駛去。他手下那些心懷不滿的船員突然看見了一些"赤身裸體的人",而不是他原本以為的衣冠楚楚、老于世故的中國人。
基于他對《馬可·波羅游記》(Marco Polo's Travels)的天真解讀,這位航海家認為自己已經實現了對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承諾,來到了中國東海岸。
然而,為了努力實現這一承諾,他將耗盡余生,繼續開展三次航行。許多歐洲人對馬可·波羅的敘述不屑一顧,認為那是一些騙人的幻想,時而荒誕不經,時而博人眼球;但是另一些人(尤其是哥倫布)則認為馬可·波羅旨在為眾人提供一本實用的旅行指南。哥倫布試圖實現一場海上版的"馬可·波羅亞洲之旅",而他的嘗試也縮小了充斥著巫術和強權的中世紀與弱肉強食、充滿殘酷掠奪的文藝復興時代之間的鴻溝。雖然馬可·波羅之旅早在兩百年前就已結束,但哥倫布仍希望找到原來的蒙古帝國和忽必烈汗,或者另外一位像忽必烈那樣的且愿意開展貿易往來的大汗。然而,忽必烈早已駕崩,他的帝國也已煙消云散。

哥倫布的四次航行

哥倫布滿心幻想,所以很自然得出結論:自己到達了中國大陸附近的一座島嶼或半島。實際上,他的地理觀念錯誤、扭曲,忽略了美洲和太平洋,因此才認為自己來到了中國。至于他曾經許諾的獎賞,本應屬于第一個發現陸地的普通水手羅德里戈·德·特里亞納,但哥倫布斷定是自己首先看到了那些蠟燭一樣的東西,因此把獎金據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