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生活的意義

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三個重要的事實,人的現實生活均受這三個事實的制約,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也都是這些事實所造成的,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能夠體現我們對生活意義的個人理解。

1.生活對于我們的意義

人類生活在“意義”之中。我們一生中所經歷的事物并不僅僅是單純的事物,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事物對我們人類的意義。即使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中最簡單的事物,人類在接觸它們的時候也是從自己的角度作為出發點來看待它們的。“木頭”指的是“與人類自身有關系的木頭”,“石頭”也是“作為人類生活因素之一的石頭”。如果有人想脫離意義的范疇,而使自己僅僅生活在單純的環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與自己周圍的人喪失溝通的基礎,他的行為無論是對他自己,或是對其他人都絲毫不起作用,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每個人感受到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因為“意義”是一個充滿了謬誤的領域。

假如我們問一個人:“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他很可能回答不出來。通常,人們不愿讓這個看似沒有意義的問題來困擾自己,所以總是用一些陳詞濫調的回答來搪塞;或者,人們干脆認為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然而,我們無法否認,自從人類有自己的歷史開始,這個問題便已經存在了。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僅是青年,連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們也會經常為之困惑:“我們為什么而活著?生活的意義又是什么?”自然,無數的事實讓我們可以斷言:通常人們只有在遭遇失敗挫折的時候,才會發出這種疑問;假如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任何的波瀾和起伏,也沒有遇到過任何的困難和險阻,那么這個問題便不成其為問題,也不會被訴之于言詞。

在一般情況下,人類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只把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論,我們將會發現: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特征,等等,無不體現出他個人對于“生活意義”的理解。他的行為讓我們相信,他似乎對某種關于生活的解釋深信不疑,他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向世人宣告“我就是這個樣子,而世界就是那種形態”,這便是他賦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因人而異,也正因為如此,生活的意義多得不可勝數。而且,我們會發現,每一種個體自認為正確的生活的意義可能多少都含有錯誤的成分在里頭,沒有人擁有絕對正確的生活意義;但同時我們也會發現,無論是哪一種生活的意義,只要有人持這種態度,它也絕不會是完全錯誤的。所有的生活意義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變化。然而,這些變化——或者說,不同的人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卻有高下之分:它們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則很糟糕;有些錯得多,有些則錯得少。我們還可以發現: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而較差的生活意義則都缺乏這些特征。這樣,我們通過對經驗的歸納總結,就可以得到一種相對“科學”的生活意義,它是真正意義的共同尺度,也是能使我們應付與人類有關的現實的“意義”。在此,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指的是對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所謂“真實”。如果還有其他的“真實”存在,它也和我們沒有關系,我們無法知道這種“真實”,這種“真實”也因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人生的三大事實

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三個重要的事實,這些事實是他必須隨時牽掛于懷的。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不得不受這三個事實的制約,他所面臨的問題也都是這些事實所造成的。由于這些事實無所不在地纏繞著人類,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回答因此而產生的問題,一個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能夠體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個人理解。

這三個事實之一是:我們人類居住在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地球的表面去討生活。換句話說,我們無處可逃,我們必須在這個事實的限制之下,依靠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提供給我們的資源繁衍生息。我們必須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每個人都必須回答的問題,沒有人逃得過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它們顯現出我們心目中認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這些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于地球之上”等事實所限制。

當我們考慮到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我們所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我們可以看出:為了我們自己的生命,為了全體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界定我們的答案,以使它們眼光遠大而前后一致。這就像面對一個數學問題一樣,我們必須努力追求解答。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幸,必須用盡我們力所能及的各種方法,堅定地尋求答案。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絕對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必須用我們的所有才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我們必須不停地奮斗,以找尋更為完美的解答,這個解答必須針對“我們被束縛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件事實,以及我們居住的環境所帶給我們的種種利益和災害。

現在,我們來討論第二個事實。這個事實是:我們自己并不是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我們四周還有其他人,只要我們活著,就必然要和他們發生聯系。單個的人是很脆弱的,他要受到種種限制,這使得單個的人在多數情況下無法單獨完成自己的目標。假如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并且想只憑借自己的力量來應付一切問題,他只能面對失敗和滅亡。單個的人無法保全自己的生命,人類的生命也因而無法延續下去。個體必須和他人發生聯系,因為個體是脆弱的、無能的、受到種種限制的。個體為了自己的幸福,同時也為了人類的福利,所采取的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和別人發生聯系。因此,我們對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系考慮在內,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之中,假如我們將自己孤立,我們必將自取滅亡。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因此,我們人類最大的問題和目標就在于:在我們居住的星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和人類的命脈。如果我們想要生存下去,我們的情緒、行為就必須和這個問題與目標互相協調。

人類同時還被第三個事實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個體和人類集體生命的存續都必須依賴于這一事實。由于這一事實的存在,人類社會才產生了愛情和婚姻這兩種聯系,這是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無法回避的。人類面對這個事實時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他對生活給出的某種答案。人們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一事實所帶來的問題,他們的行為可以表現出他們認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

我們在前面所敘述的這三個事實帶來了三種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以使我們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們的同類之中獲取地位,以使我們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自身,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和擴展,有賴于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事實上,這三種問題就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問題。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對于個體的人來說,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于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所做出的反應,都清楚地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最深層的感受。舉個例子說吧,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對職業也不夠盡心盡力,他的朋友很少,因為他發現和他的同伴接觸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從他在生活中所遭遇的這些拘束和限制,我們可以斷言,他一定會感到“活下去”是件艱苦而危險的事,生活對他來講機會太少而挫折太多。他的活動范圍一定非常狹窄,這與他對生活意義的判斷有關:生活的意義對他來講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因而他傾向于把自己封閉起來,避免和別人接觸。反過來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非常甜蜜而融洽,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的交際范圍廣泛而成果豐碩。我們可以據此而斷言,這樣的人必然會感到生活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過程,生活中充滿了機會,卻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對于他來說,生活的意義在于與同伴攜手共進,并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為人類的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3.社會情感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各種錯誤的“生活意義”的共同特征,和各種正確的“生活意義”的共同特征。所有失敗者——神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乏歸屬感和社會興趣。他們在面對職業、友誼和性等問題時,都不相信可以通過合作的方法來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于他們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為,沒有哪個人能從實現目標中獲得利益,他們的興趣因而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們爭取的目標是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他們的成功也只對他們自身才有意義。謀殺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藥時,可能會體會到一種權力之感,但是,很明顯的,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對別人而言,擁有一瓶毒藥并不能抬高他的身價。事實上,屬于私人的意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意義只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對某個人意味著某些事情的東西實在是毫無意義的。我們的目標和動作也是一樣,它們唯一的意義,就是它們對別人的意義。每個人都想努力使自己變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認識到人類的重要性是依賴于他們對別人的生活所做出的貢獻而定的,那么他必定會踏上錯誤的道路。

我曾經聽說過一則關于一個小宗教團體領袖的故事。有一天,她召集了她的教友,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在下星期三就要來臨了。教友們在震驚之下,變賣了自己所有的財產,放棄了俗世的雜念,緊張地等待著世界末日的到來。結果,星期三沒有發生任何事情。第二天,這些教友匯集在一起,向這位領袖興師問罪:“瞧瞧我們處境的困難吧!”他們說,“我們放棄了所有的保障,告訴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他們譏笑我們的時候,我們還充滿信心地說,我們的消息是從絕對權威處聽來的?,F在星期三已經過去了,世界為什么仍然安然無恙呢?”“可是,”這位女先知說道,“我的星期三并不是你們的星期三呀!”顯然,這位女先知在用屬于她私人的意義來逃避別人的攻擊。屬于私人的意義實在是經不起考驗的。

所有真正的“生活意義”的標準是:它們都是共同的意義,也就是說,它們是別人能夠分享的意義,也是能被別人認定為有效的意義。能夠解決一個人所面臨的生活問題的好方法,必然也能為別人解決類似的問題,這些成功的方法對人類來說具有共同的意義,也是可以分享的。即使是天才,也只能用其至高無上的效用來定義,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只有被別人認為對他們很重要時,他們才會稱他為天才。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生活的意義在于為團體貢獻力量。在這里,我們談的不是職業動機。我們不管職業,而只注意成就。能夠成功地應付人類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的人,他的行為方式明顯地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于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他所做的每件事情似乎都被其同類的喜好所指引,當他遭遇困難時,他會選擇用不和別人利益發生沖突的方法來加以克服。

對許多人而言,這很可能是一種新的觀點,他們也許會懷疑,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否真的應該是: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和互助合作。他們或許會問:“對于自己,我們又該做些什么呢?如果一個人老是考慮別人,老是為別人的利益奉獻自己,他難道不會感到痛苦嗎?如果一個人想要使自己得到適當的發展,他無論如何也應該為自己設想一下吧?我們難道不應該學習怎樣保護我們自身的利益,或加強我們自身的人格嗎?”這種觀點看似正確,但事實上卻大謬不然,因為它提出的問題都是虛假的問題。假如一個人在他賦予生活的意義里,希望對別人能有所貢獻,而且他的情感也都指向了這個目標,他自然會把自己的人格塑造到理想形態——一種對他人、對社會都有貢獻的狀態。他會根據自己的目標調整自己,他會根據自己的社會感覺來訓練自己,他也會從練習中獲得種種能力和技巧。只要他認清了目標,學習達成目標的能力和技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會不斷地充實自己,以解決生活中的三種問題,他自己的能力也將不斷地擴展。讓我們以愛情與婚姻為例。如果我們深愛著我們的伴侶,如果我們致力于豐富我們伴侶的生活,我們自然會竭盡所能地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假如我們沒有奉獻的目標,而只想憑空發展自己的人格,那就只是在裝腔作勢,只會使自己更不愉快而已。

另外,還有一點足以證實奉獻是生活的真正意義。我們可以審視一下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物,你看到了什么?祖先留給我們的,都是他們對人類生活的貢獻。我們可以看到祖先們開發過的土地,也可以看到前人建造的公路和建筑物。我們的傳統,我們的哲學,我們的科學和藝術,以及我們處理人類問題的技能,無不體現了祖先互相交流生活經驗的成果。這些成果都是對人類幸福有所貢獻的人們留下來的。其他的人們又怎么樣呢?那些不懂得合作和奉獻的人,那些賦予生活另一種意義的人,那些只會問“我該怎樣逃避生活”的人,都怎么樣了呢?他們在身后沒有留下一點痕跡。他們已經徹底死亡,他們的整個生命是如此蒼白無力。我們的地球似乎在對他們說:“我們不需要你,你根本不配活下去。你的目標、你的奮斗、你所抱持的價值觀念都沒有未來可言。滾開吧!一無是處的人!快點死亡,快點消失吧!”對于不是以合作和奉獻作為生活意義的人,我們所下的最后結論是:“你是沒有用的。沒有人需要你,請你走開!”當然,在現代的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完美之處;一旦我們發現了各種弊病,就應該致力于改變它,當然,這種改變必須以為人類謀取更多福利為前提。

了解這種事實、抱持這種觀念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他們深深地知道:生活的意義在于對人類全體發生興趣并與之合作為我們的世界做出貢獻,他們也正在努力培養著愛情和對社會的興趣。在各種宗教思想中,我們都能看到這種救世濟人的胸襟。世界上所有偉大的運動,都是人們想要增加社會利益的結果,宗教即是朝此方向努力的最大力量之一。然而,宗教的真實內涵卻經常被曲解;除非它們能更直接地致力于這項工作,它們現有的表現很難讓我們再看出宗教在增加社會利益方面還能做多少工作。由于科學使人類對其同類的興趣大為增加,所以它或許比政治和宗教等其他運動更能接近這一目標,也更能讓人類了解生活的意義。我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這一個問題,但我們的目標始終如一——增加對別人及社會的興趣,促進合作,為我們人類做出貢獻。

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就好像是我們事業的守護神一樣,而我們賦予生活的錯誤意義卻像附在我們身上的惡魔。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意義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彼此之間有哪些不同,如果它們犯了重大的錯誤又應如何糾正等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問題都屬于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心理學之所以有別于生理學或生物學,就是它能利用對“意義”以及“意義”對人類行為和人類未來的影響等事情的了解,來增進人類的幸福。

4.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從出生之日起,我們就在摸索著追尋這種“生活的意義”。即使是嬰兒,也會想辦法去估計一下自己的力量,以及這種力量在環繞著他的整個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生命開始的第五個年頭,兒童已經發展出一套獨特而固定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他對待問題和工作的模式。此時,兒童就已經具有了“對這個世界和對自己應該期待些什么”的最深層和最持久的概念。以后,他會利用一張固定的統覺表(Scheme of apperception)來觀察世界:經驗在被接受之前,即已被預先做了解釋,而這種解釋又是依照最先賦予生活的意義進行的。即使這種意義錯得一塌糊涂,即使這種處理問題和事物的方式會不斷帶來不幸和痛苦,它們也不會被輕易放棄。只有重新審視造成這種錯誤解釋的情境,找出謬誤所在,并修正統覺表,這種錯誤的生活意義才能被矯正過來。在少數情況下,個體也許會由于自己錯誤的行為方式導致的糟糕結果所迫而修正他所賦予生活的意義,并憑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完成這種改變;然而,如果沒有社會的壓力,如果他沒有發現,假如他再我行我素,他必然會陷入絕境,那么他肯定不會這樣做。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錯誤的行為方式的修正,要借助于某些受過訓練而了解這些意義的專家,他們能幫助人們發現最初的錯誤,并給出一種較為合適的生活的意義。

人們童年時的情境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做出解釋。童年時期不愉快的經驗完全有可能被賦予完全相反的意義。不太重視不愉快經驗的人,他的經驗除了能告訴他做某些防范措施外,幾乎不會影響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他會覺得:“我們必須努力改變這種糟糕的環境,從而確保我們的孩子不再經歷這些不愉快?!绷硪环N人會覺得:“生活是不公平的,別人總是占盡了便宜。既然世界這樣對待我,我為什么要善待這個世界?”有些父母則這樣告訴他們的孩子:“我小時候也遭受過許多苦難,我都熬下去了。為什么你們就不能吃苦?”第三種人可能會這樣想:“我童年遭遇了不幸,所以我現在做的每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這三種人對童年時期經驗的解釋都會表現在他們的行為里。只要他們沒有改變自己的解釋,他們的行為就不會有所改變。在此,個體心理學揚棄了決定論。經驗并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人們一般不會被經歷過的打擊所困擾,人們通常只是從中汲取決定他們目標的事物。我們被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決定了自己:當我們以某種特殊經驗來作為自己未來生活的基礎時,很可能就犯了某種錯誤。意義不是由環境決定的,而我們則以我們賦予環境的意義決定了我們自己。

生理缺陷

然而,兒童時期的某些情境卻很容易孕育出嚴重的錯誤意義。成年人里的大部分失敗者都是在這種情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首先,我們要考慮曾經因為在嬰兒時期患病或由于先天的因素而導致身體器官產生缺陷的兒童。這種兒童的心靈負擔非常重,他們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除非有和他們很親近的人能把他們的注意力由他們自身轉移到他人身上,一般情況下,他們大都只會關心自己的感覺。以后,他們還可能因為拿自己和周圍的人比較而感到氣餒。在我們現代文化中,他們甚至還會因為同伴的憐憫、揶揄或逃避,而加深其自卑感。這些環境都可能使他們轉向自己、喪失在社會中扮演有用角色的希望,并產生自己被這個世界侮辱了的錯誤感覺。

我想我是第一個研究器官存在缺陷或內分泌異常兒童所面臨的困擾的人。這方面的研究現在雖然已經相當進步,可是它發展的方向卻不是我想看到的。我一直想找到可以克服這種困難的方法,而不是想找尋能夠證明失敗的責任在于遺傳或身體缺陷的證據。器官的缺陷并不一定會導致人們抱持錯誤的生活模式。我們無法找出內分泌腺對他們產生同樣效果的兩個兒童。我們經??梢钥吹娇朔诉@種困難的兒童,他們在克服這些困難時,還發展出了非常有用的才能。在這方面,個體心理學并不鼓吹優生學的選擇。有許多對我們文化有重大貢獻的杰出人才都有器官上的缺陷,他們的健康狀況很差,甚至有人英年早逝。然而,這些奮力克服身體或外在環境困難的人,卻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許多新的貢獻和進步。奮斗使他們變得更加堅強,也使他們不停地奮勇向前。只關注他們的肉體,我們無法判斷他們的心靈將會朝好的還是壞的方向發展??墒牵聦嵶C明,器官或內分泌腺有缺陷的兒童,絕大多數都未被導向正途,他們的困難也沒有被他人了解,結果他們大多變得只對自己感興趣。因此,在早年生活曾因器官缺陷而感受到壓力的兒童之中,更多的是失敗者。

嬌寵

第二種經常在賦予生活的意義中造成錯誤的情境,是把兒童嬌縱寵壞的情境。被嬌寵的兒童多會期待別人把他的愿望當成命令看待,他不必努力便成為上帝的寵兒。通常,他還會認為:與眾不同是他與生俱來的權利。結果,當他進入一個不是以他為眾人注意中心的情境,而別人也不以體貼其感覺為主要目的時,他即會若有所失而覺得世界虧待了他。他一直被訓練為只取不予,而從未學會用別的方式來與他人相處。別人老是服侍著他,這使他喪失了獨立性,他不知道自己也能做事情。當他面臨困難時,他只有一種應付的方法——乞求別人的幫助。他似乎以為:假如他能再獲得突出的地位,假如他能強迫別人承認他是特殊人物,那么他的處境就會大為改觀了。

被寵壞的孩子長大之后,很可能成為我們社會中最危險的群體。他們中的有些人會嚴重地破壞善良意志:他們會裝出“媚世”的容貌,以博取擅權的機會,可是卻暗中打擊平常人在日常事務上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還有些人會做出更公開的反叛:當他們看不到他們所習慣的諂媚和順從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被出賣了;他們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敵意,因而想要對所有同類施以報復。假如社會真的對他們的生活方式表示出敵意,他們會拿這種敵意作為被虧待的新證據。這就是懲罰為什么總是不產生效果的道理:它們除了加強“別人都反對我”的信念外,就一無所用了。被寵壞的孩子無論是暗中破壞或是公開反叛,無論是以柔術駕馭別人或是以暴力實施報復,他們在本質上都犯了同樣的錯誤。事實上,我們發現:他們中有許多人先后使用這兩種不同的方法,而其目標卻始終未變。他們覺得:“生活的意義是——獨占鰲頭,他們要被當作是最重要的人物,并獲取心中想要的每件東西。”只要他們繼續將這種意義賦予生活,他們所采取的每種方法都是錯誤的。

忽視

第三種很容易造成錯誤的情境,是被忽視的兒童所處的情境。這樣的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們建構了一種沒有把這些友善力量考慮在內的生活解釋。我們不難了解,當他面臨生活中的問題時,他總會高估其中的困難,而低估自己應付問題的能力和旁人的幫助及善意。他曾經發現社會對他很冷漠,從此他就誤以為社會永遠是冷漠的。他不知道他能用對別人有利的行為來贏取感情和尊敬,因此,他不但懷疑別人,也不能信任自己。事實上,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經驗都無法取代的。母親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讓她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賴的人物,然后她必須把這種信任感擴大,直至它涵蓋兒童環境的全部為止。如果她的第一個工作——獲得兒童的感情、興趣和合作——失敗了,那么這個兒童便不容易發展社會興趣,也很難對其同伴有友好之感。每個人都有對別人發生興趣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必須被啟發、被磨煉,否則其發展會受到挫折。

假如有個完全被忽視、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兒童,我們很可能發現:他很孤單,不能和別人交往,無視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顧能幫助他和別人共同生活的任何事物。然而,我們說過,在這種環境下的個體必然會死亡。兒童只要度過了嬰兒期,便足以證明他已經受到了某些照顧和關懷。因此,我們不討論完全被忽視的兒童,我們只考慮那些受到的照顧比一般情況少的兒童,或只在某方面受到忽視,而在其他方面卻一如常人的兒童??傊覀冋f:被忽視的兒童肯定未曾發現值得他信賴的人。我們的文明有種悲哀的諷刺,那就是:有許多生活中的失敗者,其出身都是孤兒或私生子。通常,我們都把這種兒童歸納于被忽視的兒童之中。

這三種情境——器官缺陷,嬌縱,忽視——最容易使人將錯誤的意義賦予生活。從這些情境中出來的兒童幾乎都需要幫助以修正他們對待問題的方法。他們必須被幫助以賦予生活較好的意義。假如我們關心過這些事情——這就是說,假如我們對他們有真正的興趣,也曾在這方面下過功夫——我們將能在他們所做的每件事情中,看出他們的意義。

5.童年記憶的重要價值

夢和聯想已被證實很有用處:做夢時和清醒時的人格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夢中社會要求的壓力較輕,人格能不經過防衛和隱瞞而表現出來。不過,要了解個人賦予自己和生活的意義,最大的幫助是來自其記憶。每種記憶都代表了某些值得回憶之事,不管能想起的是多么少的一點點。當他回憶時,這種記憶之所以能夠被想起,是因為它在他生活中所占的分量。這種記憶告訴他“這是你應該期待之物”,或“這是你應該躲避之物”,或“造就你的生活”,我們必須再強調:每個記憶都是值得紀念之物。

對于表現個人對待生活的特殊方式已存在多久,以及在指出最先構成其生活態度的環境等方面,兒童早期的回憶是特別有用的。最早的記憶之所以重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人對自身和環境的基本估計均包含于其中,它是個人將他的外貌、他對自己最初的整個概念,以及別人對他的要求等第一次綜合起來的結果。第二,它是個人主觀的起點,也是他為自己所做記錄的開始。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發現:他覺得自己所處的脆弱和不安全的地位,以及被他當作理想的強壯和安全的目標,二者之間有著強烈的對比。至于被個人當作最早記憶的,是否確實是他所能記起的第一件事,或是否是他對真實事情的回憶,對心理學的目的而言,則是無關緊要的。記憶的重要性,在于它們被“當作”為何物、對它們的解釋,以及它們對現在及未來生活的影響。

在此,我們可以舉幾個最初記憶的例子,并看看它們所造成的“生活意義”。“咖啡壺掉在桌子上,把我燙傷了?!边@就是生活!當我們發現以這種方式開始其自述的女孩子總是無法擺脫孤獨無助之感而高估生活中的危險與困難時,我們不必訝異。假如她在心中責備別人沒有好好照顧她,我們也不用驚奇。因為必定有某些人非常粗心大意,才會讓這樣幼小的嬰兒遭受這樣大的危險!在另一個最初記憶中,也呈現出類似的世界形象:“我記得我3歲的時候,曾經從嬰兒車上摔下來。”隨著這種最初記憶,他反復做著這樣的夢:“世界末日已到。我在午夜醒來,發現天空被火照得通紅。星辰都紛紛往下墜,我們也將和另一個星球相撞??墒?,在撞毀之前,我醒過來了?!碑斶@個學生被問到他是否懼怕某物時,他說:“我怕我不能在生活中獲得成功?!彼淖畛跤洃浐头磸偷呢瑝魳嫵勺阋允顾麣怵H之物,從而使得他害怕失敗和災難。

一個由于夜尿以及和母親不停地發生沖突,而被帶到醫院來的12歲男孩,說他的最初記憶是:“媽咪以為我丟失了。她非常害怕地跑到街上大聲叫我,其實我一直藏在屋子里的一個櫥柜中?!痹谶@個記憶里,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臆測:“生活的意義是用找麻煩來博取注意。獲取安全感的方法就是欺騙。我雖然被忽視了,但是我卻能愚弄別人。”他的夜尿也是他用來使自己成為擔心和注意中心的一種方法。他母親對他所表現的焦慮和緊張,正加強了他對生活的這種解釋。像前面的例子一樣,這個孩子很早就得到一種印象,以為外在世界中的生活是充滿危險的,他只有在別人為他的行為擔心時才覺得安全。也只有用這種方式,他才能向自己保證:當他需要保護時,別人就會來保護他。

有個35歲的婦女,她的最初記憶是這樣的:“3歲那一年,有一次,我獨自走進地窖。當我在黑暗中走下樓梯時,比我稍大的堂兄也打開門,跟著我走下來,我被他嚇了一大跳。”從這個記憶看來,她可能很不習慣于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尤其是不喜歡和異性在一起。對“她是獨生女”的猜測,結果被證實是正確的,而她在35歲這樣的年齡,也依然沒有結婚。

從下面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社會感覺更進一步的發展:“我記得媽媽讓我推著小妹的娃娃車。”在這個例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某些征象顯示:她只有和比自己弱小的人在一起才覺得自在,還有她對母親的依賴。當新嬰兒降生時,要得到年紀較長的孩子的合作,最好是讓他們幫忙照顧他,使他們對他產生興趣,并分擔保護他的責任。如果得到了他們的合作,他們便不會把父母集中在娃娃身上的注意力當作對他們重要性的一種威脅。

想和別人在一起的欲望,并不一定是對別人真正有興趣的證明。有一個女孩子,在被問及她的最初記憶時,說道:“我和姐姐,還有另外兩個女孩一起游玩?!痹谶@里,我們當然可以看出她正慢慢地學習和別人交際,可是,當她提起她最大的懼怕是“我怕別人都不理我”時,我們卻能覺察到她的掙扎。從這里,我們還能看出她缺乏獨立性的征象。

一旦我們發現并了解了生活的意義,我們就握有了解整個人格之鑰。曾經有人說:人類的特征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上,只有對那些未曾把握住解開此種困境之鑰的人,這種說法才是正確的。然而,我們說過:假如無法找出最初的錯誤,那么討論或治療也都沒有效果,而改進的唯一方法,在于訓練他們更合作及更有勇氣地面對生活。

6.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也是我們擁有的防止精神病傾向發展的唯一保障。因此,應該鼓勵及訓練兒童學會合作之道;在日常工作及平常游戲中,他們也應該被允許在同齡兒童之間按自己的行為方式做事。對合作的任何妨礙都會導致最嚴重的后果。例如,只對自己有興趣的被寵壞的孩子,很可能把對別人缺乏興趣的態度帶到學校。他對功課有興趣,只是因為他認為這樣做能換來老師的恩寵;他也只愿意聽取他覺得對自己有利的事物。當他接近成年時,缺乏社會感覺對他的不利會變得愈來愈明顯。在他這種毛病開始發生時,他已經不再為責任感和獨立性而訓練自己,而他本身的特質也已經不足以應付任何生活的考驗了。

我們不能因為他的短處而責備他。當他開始嘗到苦果時,我們只能幫助他設法加以補救。我們不能期待一個沒有上過地理課的孩子在這門課上取得好成績;我們也不能期待一個未以合作之道訓練的孩子,在面臨一個需要合作的工作時,會有良好的表現。但是,每種生活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合作的能力,而每種工作也都必須在人類社會的架構下,以能夠增進人類福利的方式來予以執行,只有了解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的人,才能夠有較大的機會成功地克服困難。

如果老師、父母及心理學家們都能了解:賦予生活以某種意義時可能會犯錯誤,當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不斷努力,而不能把肩上的重擔推給別人、口出怨言以博取關懷和同情,或覺得非常丟臉而自暴自棄。我們應該說:“我們必須開拓我們的生活。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能夠對付它。我們是自己行為的主宰。除舊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誰!”假如每個獨立自主的人,都能以這種合作的方式來對待生活,那么人類社會的進步必然是無止境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区。| 枝江市| 郓城县| 阿瓦提县| 商南县| 宁阳县| 岫岩| 泌阳县| 英吉沙县| 凭祥市| 营口市| 汝州市| 三穗县| 门头沟区| 绥化市| 瑞安市| 诸城市| 广宁县| 金川县| 兴和县| 朔州市| 抚顺县| 临沂市| 桦甸市| 涟水县| 四平市| 府谷县| 南木林县| 贵德县| 东兰县| 桦川县| 库尔勒市| 呈贡县| 桂东县| 泰和县| 新巴尔虎左旗| 青州市| 连山| 洞口县| 辉南县|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