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34評論第1章 導讀
李銀河
出版方囑我為這版弗洛伊德《性學三論》寫個導讀,為慎重起見,逐字逐句重讀了這個新譯本。感覺這個譯本很好讀,比以前讀過的版本好了許多。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過去版本多譯自英文,兩次譯,難免與原文疏離,讀起來磕磕絆絆,詞不達意。這一版直接譯自德文,好了很多。
二是譯者中文文筆洗練優美,使人讀起來愛不釋手。如果有人想讀此書,我當然會推薦這個譯本。
弗洛伊德是性學開山鼻祖,早就名滿天下,我對他這本書的評價可以概括為三句話:
第一句是,弗洛伊德這本書不僅在性學領域非常重要,而且在人類思想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句是,書中一些論點振聾發聵,完全原創,且已成經典。
第三句是,書中一些論點雖然已被證偽或遭質疑,但是從了解性學理論發展史角度來看還是值得關注的。
對思想史的貢獻
弗洛伊德作為一代性學宗師,當然有其過人之處。他的思想著述不僅開性學之先河,而且對人類思想文化史產生了巨大影響,有人甚至拿他對人類思想的貢獻與馬克思相提并論,并非全是溢美之詞。僅舉幾例:
例一:對古人與今人在性欲上的區別的經典概括。
弗洛伊德指出,古人與今人情欲生活的最大差別,是古人更重視性沖動本身,而今人更重視性對象。古人視沖動為圣物,認為它能夠神化相對低賤的對象;而今人則認為性沖動是低俗的,只有當其作用在某些對象身上時,才能為人們所寬宥。
這個概括既經典又深刻。在古代社會(古希臘、古中國、古埃及等)人們根本沒有同性戀這個概念,人們會認為性欲就是一團不可分割的沖動,需要宣泄,至于它宣泄的對象是男是女完全不重要。這就是同性性行為在古希臘是普遍社會實踐,而中國皇帝多有男寵,民間也不以同性性交為罪惡的原因。
弗洛伊德之后,有大量對古希臘性規范的研究,明顯受到弗洛伊德這一立論的影響。
例二:升華理論即“性是美的本源”的觀點。
弗洛伊德的升華理論首次將人類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歸結為人類性欲這個源頭。該理論的要旨是:當原欲受阻時,那股沖動升華至精神領域,創造出藝術與美。
他形象地將性欲比喻為奔騰不息的河流:性欲這條河流依然在源源不斷地流淌,但其所有或是絕大部分的能量卻早已脫離了原來的性目標,被挪作他用。性沖動脫離原來的性目標,轉向新的目標的過程,被稱作升華作用。正是在這種升華作用的幫助下,我們的文化成就才得以實現。
弗洛伊德甚至說過如此極端的話:那些在藝術方面富有天賦的人,往往是高效、性變態和精神病的結合物。這話說得或許過了頭,但是它卻是升華理論的一個比較極端和具象的說法。
例三:性變態屬于人的正常表現的觀點。
弗洛伊德指出:性變態不僅分布十分廣泛,本身也算不上什么特別出格的事情,甚至根本就是正常體質的一部分。
是弗洛伊德首先提出,同性戀這樣的屬于少數人的異常性傾向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罪惡或病癥,相反,人為什么會愛異性、只與異性性交反倒是值得研究的事情,并不是自然而然天經地義的。
例四:關于所有身體部位都能成為快感區的觀點。
弗洛伊德認為,所有的身體部位和內臟器官都具有成為快感區的潛質。后來,福柯也表達過類似觀點,比如快感非性化的觀點,即快感完全脫離生殖器官,通過身體其他部位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獲取。
例五:關于所有人都是雌雄同體的觀點。
弗洛伊德認為,從解剖學的角度看,一定程度的雌雄同體本身就是正常的。在每一個正常的男人或是女人身上,都可以找到異性器官的殘跡,他們要么成了多余的殘存器官,要么發生了轉變,承擔起了其他功能。按照這種觀點,一個人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不可能是徹頭徹尾的男性或是女性,而更像是兼具兩性特征、集主動性和被動性于一身的混合體。
這一理論不僅解釋了跨性別現象,雙性戀現象,也為男女平等找到了生理學的依據。
例六:關于禁欲有害的觀點。
弗洛伊德針對他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抨擊了禁欲的種種弊端和負面后果,這在當時是很勇敢的,需要極大的道德勇氣。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經驗表明,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本身都不適應禁欲。
他還說:我不得不說,禁欲除了會誘發精神病,還有其他的惡果。
這是他作為一位杰出的精神分析師的經驗之談。弗洛伊德竟將禁欲提到威脅民族生存的高度加以批判:對性行為的限制,會大大增加一個種族的生存焦慮感和死亡恐懼感,從而影響每個個體享受生活的能力,打消他們為某個目標英勇獻身的積極性。這一切都會直接表現在人們日趨減弱的生育愿望上,這可能直接導致一個民族在未來被除名。
于是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為文化的性道德做出了如此多犧牲,這真的值得嗎?這一問極為冷靜,極為理性,是對那個禁欲時代的勇敢挑戰。
創意十足的經典理論
作為一個學科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許多創意十足的經典理論,不僅振聾發聵,有些甚至是驚世駭俗的。舉幾個例子:
例一:同性戀成因說的批判。
弗洛伊德既反對同性戀的先天說,也反對后天說,而是從臨床實踐作出自己獨特的同性戀成因分析。他指出:無論是先天生成說,還是后天習得說,都沒能闡明同性戀的本質。盡管關于同性戀的成因至今仍爭論不休,并無定論,但是弗洛伊德的分析當屬領風氣之先者。
例二:虐戀關系中施虐和受虐角色可以互換。
弗洛伊德指出:通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受虐狂其實是施虐狂的一種延續,只不過在受虐行為中,施虐的對象成了自己,受虐者把自身看成了性對象。而神奇之處還在于,其主動和被動形式往往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那些以在性生活中對他人施虐為樂的人,往往也具備將性行為中的痛苦轉化為快樂的能力。
施虐狂往往也是受虐狂,只不過總有一種形式會稍占上風,成為其主要的性取向。這是虐戀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例三:變態與常態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共存;正常與變態之間并不存在黑白分明的界限。
弗洛伊德認為,日常生活經驗表明,大多數略顯出格的性行為,其實是健康人性生活的一部分。一個正常人也完全可以在一段時期內將性變態行為視作正常的性目標,甚至實現兩者之間的和諧共處。在一個健康人的性生活中,這些變態行為都可能存在。
性變態包羅萬象,完全沒有必要去苛責這類行為。
在性生活方面,我們現在還無法在正常的生理變形和病態癥狀之間劃清界限,這幾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然而,直到如今,人們還總是想方設法要劃清變態與常態的界限,還在這個無解的問題上糾結不休。
例四:幼兒性欲的三階段論。
弗洛伊德首創性地將幼兒性欲概括為三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生殖器期。
這一理論為后來性學對幼兒性欲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被證偽或被質疑的理論
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論已經被后來的性學研究證偽,或者質疑。有些是因為出現了新的研究手段,有些是性學話語的變遷所致。
比如在提及同性戀時,當代性學已經廢除了性倒錯、性變態、同性戀患者這些貶義概念和用語,而弗洛伊德的用語尚停留于他生存的那個時代。試舉幾例:
例一:將性作為精神病的唯一原因。
弗洛伊德曾認為,性沖動是精神病唯一的、持續的也是最為重要的力量源泉。他甚至認為精神病患者無一例外在潛意識中都具有同性戀傾向,他們的原欲一直停留在同性人群身上。
晚近的性學研究得出不同結論。
例二:閹割情結和陽具崇拜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女性在早年都會經歷這么一個心理階段:她們羨慕男孩所獨有的男性體征,因為自己沒有陰莖,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女性的這種“陰莖崇拜”是“閹割情結”的具體表現之一。
弗洛伊德繼而將這一假設應用于對女權主義的分析,認為在陰莖崇拜的背后,是女性對男性的敵視和怨念,并說許多女權主義者的訴求和文學創作都印證了這一點。
在古今中外數千年的男權統治之后,將女性對男權的反抗和爭取男女平等歸因于陰莖崇拜,顯然是過于輕率了。
例三:將女孩自慰視為男性特征。
弗洛伊德認為,只有男性有原欲,女性沒有原欲,因此將女孩手淫歸結為男性特征。為什么女性就沒有原欲?為什么原欲就是男性特有的?
晚近的性學研究推翻了弗洛伊德的這一論斷。
例四:將女性快感劃分為陰蒂快感和陰道快感,以前者為不成熟的、男性的特征,以后者為成熟的、女性的特征。
晚近性學研究,特別是馬斯特斯和約翰遜的實驗室研究發現,所謂陰蒂快感和陰道快感的區別并不存在,在放入陰道的醫用攝像頭下,兩類快感的反應周期被證明是一模一樣的。
盡管弗洛伊德的一些論點受到了質疑甚至已經被推翻,但是它們只是這位勇敢的性學開拓者所奠基的性學大廈的陰影部分,這座大廈如今的雄偉壯觀氣象離不開弗洛伊德這位奠基人的開創性工作。
李銀河
2015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