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華為的ISC管理是在什么背景下引入的
治企,任正非講究用文火,和風細雨式地加以改良,避免暴風驟雨式的改革引起劇變。
華為自成立以來30多年都沒有停止變革,但不是激進主義,而是改良主義,不等到事情問題成堆時,才去力挽狂瀾式地進行變革,不搞大起大落。任正非崇尚通過系統的價值觀統領團隊,通過系統的制度治企、管企。在管理改進過程中,華為強調改進企業中最短板的那一塊,建立以流程和時效為主導的管理體系,既重視研發、營銷,又重視理貨系統、出納系統、中央收發系統和訂單系統等系統。華為嘗試建立更加均衡的企業價值體系,強調提升企業的整體核心競爭力——ISC 管理能力。ISC變革的實現流程如下。
一是問題發現。在華為進行ISC變革前,企業內部已感受到企業供應鏈在支撐企業業務拓展上越來越困難,企業及時齊套發貨率已低至20%~30%,而且存貨周轉率也僅為一年兩次。采購和計劃環節矛盾重重,計劃質量不高,采購方式單一,不能滿足企業需求。這會導致大量訂單發生更改,很多訂單交付不及時,經常出現發錯貨現象,甚至有一段時間還無奈地成立華為“發正確的貨小組”,由一位副總裁擔任組長,開展企業內部流程優化,研發一系列IT工具,建立相關管理制度。然而,這些都僅僅只是淺層次的變革,并未涉及業務模式和流程的系統變革。
二是問題診斷。1999年,華為的高層管理者組成變革指導委員會,由制造、采購、計劃和市場等部門的負責人擔任各小組組長或副組長,并邀請IBM的全球供應鏈專家一起全面開啟華為ISC變革項目。變革指導委員會通過訪談和調查,深入挖掘華為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并總結和提煉為78個問題,歸結在流程、IT系統和組織這3個領域。例如,在流程方面,生產和交付的能力不匹配、供應產品的質量難以保障、信息不對稱影響按時交付;在IT系統方面,各信息系統形成數據孤島,難以跟蹤訂單的進展;在組織方面,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合作效率低下等。總體結論:目前華為供應鏈的管理水平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如華為的訂單及時交貨率僅為50%,而國際電信設備制造商的均值為94%以上;華為的庫存周轉率為3.6次/年,而國際平均水平為9.4次/年;華為的訂單履行周期為25天,而國際平均水平為10天。
三是變革目標。變革指導委員會和IBM的管理專家共同設計了華為ISC管理模型,并設定了3個核心目標:①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華為ISC;②建立成本最低的華為ISC;③提高華為供應鏈的靈活性和快速反應能力。華為最終確定從流程、IT系統和組織3個方面進行系統變革。
什么是好的供應鏈?華為認為好的供應鏈應該包括4個方面:質量好、速度快、成本低、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供應連續性好,這也形成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保障客戶滿意、企業盈利,其模型如圖1.4所示。

圖1.4 華為好的供應鏈模型
四是變革歷程。通過診斷問題及建立變革目標,華為提出了一系列ISC變革方法:在流程方面,從業務流程切入,通過業務來驅動變革;在組織變革方面,破除變革的阻力;在IT系統方面,以預測和計劃作為龍頭,帶動其他環節的變革行為;在變革范圍方面,從國內開始,逐步擴展到海外,由內向外,分批進行變革。
華為ISC 先后經歷了ISC 變革前、ISC 建設期、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 GSC)建設和多產業供應鏈等時期,讓華為供應鏈管理能力不斷提升。華為ISC的歷程如圖1.5所示。

圖1.5 華為ISC的歷程
五是變革成效。通過ISC變革,華為的訂單運作周期、生產方式、生產計劃、柔性生產和及時交付率等關鍵供應鏈指標均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供應鏈管理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可以說,華為ISC有效地支撐了華為年銷售收入的增長——從2000年的220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8914億元。
在華為供應鏈的全環節、全流程、全渠道、系統化的發展上,如在設計(規劃)、采購(供應)、生產(運營)、銷售(新零售)、服務(交付)、數字化(信息流)、金融(資金流)上,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容面對更加復雜的國際競爭。華為供應鏈管理起到關鍵核心的“管理基座”作用,也是華為的任正非時代留給后人的“治企寶典”和“管理遺產”,同時為中國企業勇敢地走向國際“打開一扇門”。
華為ISC變革前后的對比如表1.1所示。
表1.1 華為ISC變革前后的對比

有些企業在技術方面看似并不比華為差,卻為何沒有真正地發展起來或者基業長青,就是因為管理差距,“產品可以買到,但企業管理是買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