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新版序
黃克孫
《魯拜集》的原作者,波斯的奧瑪珈音,生長于公元1048—1131年。這時代相當于中國的北宋,是伊斯蘭文化的全盛時期。當年從歐洲入侵的十字軍,在伊斯蘭土地上,一般都遇到比自己先進的文明。
珈音是當時有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曾改造歷法,提出太陽中心論,比哥白尼的理論早了三個多世紀。他寫了一本《代數》,討論二項式定理,并用幾何方法來解三次方程x3+200x=20x2+2000。“設x為未知”的想法蓋源于此。
珈音也是詩人,可說是集沈括與蘇東坡于一身。他寫了一千多首“魯拜”,就是波斯的四行詩。英國人費氏結樓(Edward FitzGerald, 1809—1883)選譯了一百零一首。英譯的《魯拜集》不下十多種,但只有費氏譯本廣為傳誦,因為它本身是好詩。
《魯拜集》所表達的感情,包含了哲人的迷惑和詩人的瀟灑。但文學,特別是詩,最終是對語言負責的。珈音的原作一定是波斯文學傳統的產物。而費氏的譯詩,空靈灑脫,懷古感慨,聲調鏗鏘,韻腳美妙,則是英國文學登峰的作品。六十年前,少年時,我很向往費氏的詩。它構出的境界,往往在心中涌現。它的詩情,通過中文傳統,很自然地就化為七言絕句。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