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上手
  • 許岑
  • 8647字
  • 2023-07-27 17:23:31

引言
要去哪里,就從哪里開始

看本書的名字,“上手”,你可能聽說過這個詞,但不太常用,沒仔細琢磨過,也不知道對于這個詞有什么值得探討的。再看作者,許岑,如果你沒聽說過這個名字,這太正常了。所以當你有興趣閱讀本書時,很可能一上來就遇到這些“麻煩”。我嘗試先解決這些麻煩。

“上手”這個詞里有個“手”,這個詞的含義很大程度上確實跟手有關。但是當我們最初嘗試學唱一首歌,或能夠開口說一門外語時,那叫“上嘴”;當我們穿著溜冰鞋在冰面上能滑起來而不再摔倒了,或在足球練習場上踢出了一記“香蕉球”,那叫“上腳”。在本書里,以上所有的狀態變化(升級)被統稱為“上手”。“上手”可能不是來自思考或計算,而是獲得感受。“上手”的達成者是人,而絕不會是機器。這是“上手”跟“學習”的區別。

無論如何,“上手”一定跟“初步掌握”有關。可是“初步掌握”一項技能是本書要探討的核心嗎?或者說“初步掌握”一項技能就夠了嗎?本書難道是“初學指南”?回復這些問題的答案:其一,“初步掌握”一項技能雖也有快有慢,但還遠不是本書要探討的重點,“初步掌握”大量技能也許是;其二,“上手”不只是“初步掌握”的意思。

生而為人,我們最擅長手上的動作。黑猩猩會將樹枝伸進樹洞里“釣”螞蟻(fishing ants)吃;烏鴉沒有“手”,但是它可以在戶外以頭部轉動,配合嘴,去擰開人類制造的水龍頭采水喝,或叼著采集到的堅果扔至馬路上,利用人類駕駛的汽車軋過堅果碾開堅硬的殼以吃到果實。注意,這些動物的行為很可能是基于“模仿”。

不知何時,人類已經發展至推崇“動口不動手”,以“腦力活動”為尊,而普遍忽視手上動作。不過,僅以魔術表演者為例,單憑手上的動作,就可以令人覺得嘆為觀止,心生喜悅。這雖然不是一本教人變魔術的指導書,但“魔術”二字,很值得被繼續探討下去。

“上手”理念的生成,很大程度上來自“魔術表演”這一行為帶給我們的啟示。任何人都可能看過魔術表演,但結合一出兒魔術表演,你是否想到過以下這些細節:魔術(magic),人們遇到令自己覺得難以置信之事時,除了會說“好神奇啊”以外,似乎也就只會說“真的好神奇”了。像有魔法一樣,“令人難以置信”是第一個關鍵細節。

為什么要“令人難以置信”?你固然可以把這種訴求理解為“一時沖動”。一時沖動往往跟隨半途而廢,聽起來不是個好東西。可如果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就能以沖動達成理想的結果,不是一件好事嗎?半途而廢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途”太長了,太遠。而“相對短的時間”,作為第二個關鍵細節,亦是魔術表演帶來的啟示,所謂“一招制人”。

為什么要“制人”?試想一個魔術師,若不許他做任何表演,每天擺弄魔術只能取悅自己,這固然是一種修行,但用不了多久,這世上就沒有魔術師這個行當了。人們做事不都是為了“表演”的,但“表演”,作為第三個關鍵細節,無疑是掌握一項技能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若將“表演”視為掌握一項技能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部分,為什么要表演“魔術”?至此,似乎又繞回去了。事實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成為魔術師。魔術,狹義地理解,就是我們熟悉的魔術;寬泛一點,“魔術”在英文表達中還有sleight of hand,作為第四個關鍵細節,直譯為“(隱蔽的)敏捷手法”,引申譯為“障眼法”。

敏捷的手法(sleight of hand),已經跟本書的書名“上手”強相關了。而提到“障眼法”,雖也是魔法的一種,卻似乎是那種上不得臺面兒的魔法。無論是“魔術”“令人難以置信”,還是“障眼法”,追求的其實都是“效率”。“效率”這個詞在任何時候都是重要的,尤其對于成年人來講。

誰也不能說魔術師上不得臺面兒,而這本書就是要充分提取魔術表演從創意到練習,再到完成表演的全過程中對于我們掌握任何技能均有益的所有細節。

魔術,最能形象地揭示“上手”之內涵。魔術的呈現,既然追求“難以置信”,必具有一定的難度,可能需要稍作練習,尤其是“手上的動作”,卻不一定需要長期練習,而輔以超強的觀賞性,一旦表演成功,將付出和回報的比例進行換算,你就會發現效率極高。很多明星藝人喜歡在各種場合表演魔術,注意,他們不是職業魔術師,更或許他們只能表演一到兩個小魔術,這已足夠。這次,先加兩分,接下來,我們繼續“上手”。

“上手”,有一種魔力。“上手”不是埋頭苦學、苦干,不是單純地練習,若不能以“表演”制造“結束感”,雖稍嫌浮夸,則失去了“上手”的全部意義。所謂“上手”,不過是充分地調用人的心理優勢以完成“看上去”艱難的任務。

作為本書的書名,事實上,“上手”有兩重含義。當我們強調“上手”的“手”時,意指“初步掌握”,而當我們強調“上手”的“上”時,則意指“精通”。這兩重含義,竟然可以用“上手”這一個詞,將“初步掌握”和“精通”都涵蓋了。

當我們說“上手”時,比較容易理解的是,“突然開竅兒了”,“有那么點兒意思了”。或者說,對于任何事物,之前操控起來挺費勁,而無論是經過了練習,還是在觀念上產生了轉變,在某一時刻突然有操控感了,甚至“起飛”了。借此,“上手”的第一重含義,伴隨的行為是“開始接觸”,對應的角色是初學者、新手、初心者、素人等。在這重含義中,對應的揮之不去的情緒多是因剛開始接觸而產生的恐懼和困惑。寫作本書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幫你在開始接觸一樣新事物時撫平恐懼與解除困惑。

任何人總要學會點兒什么。即便是“初步掌握”,有些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達成,有些人則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甚至直到放棄時都沒有達成“初步掌握”,更談不上“精通”了。說到“精通”,“初步掌握”跟“精通”的差別很明確,先初步掌握,后精通。

既然有些人在相對更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上手”一項技能,說明“上手”跟某種能力是相關的。或者說,“上手”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如果你“上手”任何陌生課題都很慢,想要變快,你尤其適合作為本書的讀者。

一個人很難在一生中對多項技能掌握到精通。像我最近聽說的一個年輕人,十六歲,已經開過三場個人鋼琴獨奏會。這不算什么,除此之外,她還是交響樂團的小提琴首席、校數學隊的隊長,作文也獲獎,科技大賽也獲獎……你看,對于鋼琴、小提琴、數學、寫作以及科技的掌握,這個年輕人都已不再是“初步掌握”了,而我們想要“初步掌握”這其中一樣,都不容易。

本書并不能教你如何成為上面這種人。這種人,一旦出現,往往令他人陷入絕望的處境。如果你已經絕望了,請允許我奉上一碗雞湯,“這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面對處境絕望的人”。我先干為敬。

跟這種人我們拼什么?直接放棄固然是一種選擇,但如果不能拼“精通”,那只剩下拼初步掌握的“多樣性”了。上面提到的年輕人,也許烹飪不靈,如果我們能將一枚雞蛋煎得漂亮又美味,在這方面就扳回了一局;又或者她不會用Photoshop,如果我們能學會用Photoshop,只要初步掌握,就再下一城……那個十六歲的年輕人光鮮亮麗,我們也不一定會永做輸家。

如果我們能連續不斷地“上手”新技能,無論是什么,當“初步掌握”一樣事物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再困難,逐漸形成慣性,一旦產生了加速度,就會聚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同時,這種初步掌握的“多樣性”也會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并持續進行下去,直到“精通”。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產生質疑,心想這不就是鼓勵大家成為“萬金油”嘛。萬金油本來是清涼油的另一個叫法,清涼油你一定用過,以“多功能”著稱。一個人被稱為“萬金油”,是說這個人啥都會干,但同時暗含了另一層意思,是說這個人雖然感覺他啥都會干,但啥都干不到極致。這其實是一種偏見。上面提到的“令人絕望”的年輕人,正是所謂的“啥都會干”,卻把啥都干到了極致。

準確地說,“上手”不是“萬金油”的意思,或者說以“萬金油”僅去解釋初步掌握的“多樣性”,再去對應“上手”是不完整的。別忘了,“上手”還有第二重含義。

“上手”的第二重含義,直接指向“下手”。如上所述,“上手”的第二重含義中強調“上”。與此第二重含義貼近的詞為占上方、強手、高手、更勝一籌等。這重含義,我從閱讀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1927)這本著作中獲得了更為透徹的理解,海德格爾給出的“上手狀態(現成狀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補充一句,上文提到的十六歲的年輕人,她也脫不開“上手”狀態,只不過在諸多領域,她已是“上”手。

為避免混淆,行文中若寫作“上手”,取“初步掌握”之意。除非寫作“上”手,才是“精通者”之意。

“上手”,能不能不從初級開始?從初級開始“上手”是絕大部分人最后無法“上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有人可能會產生質疑,本來就是“開始接觸”,難道一上來就從最高級開始嗎?我想說的是,也許可以。但那不是我所真正鼓勵的。我真正要鼓勵你的是:要去哪里,就從哪里開始。

這樣做,雖然有類似“空中樓閣”的隱患,但會給人以強大的精神鼓舞,總比直接放棄要好。事實上“要去哪里,就從哪里開始”的隱患是顯而易見的,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學習書法不從筆畫練習開始,直接臨摹懷素的《自敘帖》,這是名副其實的“要去哪里,就從哪里開始”了。這種行為看似很不嚴肅,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不叫學習書法,這是“玩兒”。但是就從這個“玩兒”當中,我提出以下問題:

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的懷素《自敘帖》(局部)

1. 為什么不去臨摹別的帖子,而選定了懷素的《自敘帖》。這難道不能夠首先證明臨摹者的品位不俗嗎?

2. 是不是因為看到了懷素的《自敘帖》而產生了接觸書法的念頭?這種精神鼓舞在日常生活中還會有嗎?

3. 就在這“開始接觸”的第一天,寫五百個橫、豎、撇、捺和臨摹一套《自敘帖》,給人帶來的感受有沒有差別?

4. 毫無疑問,第一天臨摹出的《自敘帖》不可能“像”,甚至會讓人有強烈的挫敗感。如果臨摹者是一個很容易有挫敗感的人,試想一下,此人第二天再臨一遍《自敘帖》的可能性更大,還是再寫五百個橫、豎、撇、捺的可能性更大?

5. 如果臨摹者真真切切地喜歡懷素的《自敘帖》,很可能會反復臨摹下去。正常情況,會越臨越像。“向好”是人類本能。“越臨越像”的“上手”感,會否致使臨摹者不再這樣“玩兒”下去,而找個老師認認真真地從橫、豎、撇、捺練習起來?

6.“要去哪里,就從哪里開始”的隱患是否還存在?

我絕不會限定你做一個專才,也不是要你向“通才”進發。無論是“單一”還是“多樣”,如果說最后的達成是一種“存在(being)”的話,達成的過程則是“生成(becoming)”。本書希望向你解釋的是如何以“生成”替換“存在”,將“上手”的兩重含義合二為一。

此處,我只強調,“上手”本身自帶一種鮮明的“結束感”。這種感覺與“學無止境”是完全相反的。我并不會傻到挑戰“學無止境”的正確性,但是一個成年人聽到“學無止境”這四個字的想法,很大概率會是“不學了”。

請先留步。“上手”理念推崇“要去哪里,就從哪里開始”。這是本書的核心要義。先“上手”,再談“學無止境”。

為了給你提供一個樣本,也為了徹底解決你在開始閱讀本書一上來就遇到的麻煩——還記得么,許岑是誰?如果你至少明確了“上手”具有兩重含義,現在請允許我介紹一下自己。

我今年三十八歲,是一個四歲孩子的父親。提到孩子很有必要,“上手”雖然跟每個人相關,作為我的孩子,“上手”似乎尤其跟他相關。我先介紹自己,后文會講到他。

去年,也就是在我三十七歲的時候,我主要做了三件事:從零開始“上手”鋼琴,從零開始“上手”油畫,從小時候有點兒小提琴基礎之上重新“上手”小提琴。

為了更全面地展示自己,并提請你注意,我嘗試用提問的方式,既問你,也問自己:

? 為什么我從四歲到十二歲斷斷續續學了八年小提琴痛苦不堪又沒什么結果,卻在二十七歲迷上指彈吉他(fingerstyle guitar)并在兩年后演奏了難度最大的指彈吉他曲——皮埃爾·本蘇桑(Pierre Bensusan)創作的“WU WEI”?

? 為什么我在初中和高中時英語考試從沒及格過,卻在大學時迷上看電影學英語,于北京電影學院這樣的藝術類院校連過英語四級、六級考試并在英國伯恩茅斯大學(Bournemouth University)獲得了媒體管理碩士學位,回國后又在英語培訓機構授課五年,成為一代雅思名師?

? 為什么我十年前嘗試做設計還沒“上手”時被人說“你做的東西嚇死人了”,后來卻成為同一個說話人——羅永浩的御用幻燈片設計師?

? 為什么我上學的時候一直很自卑,今天卻自稱“美貌大王”?為什么我一直到讀大學都格外內向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卻從三十三歲開始成為“教育專家”兼“網紅”,如今創立了微信小程序“上手Becoming”,在多個平臺也包括在“得到”App以音頻形式向公眾講授學習與研究的心得?

在此,我要感謝“得到”。

一謝“得到”讓我不只是停留在“做到”,而能夠全面回顧自己走過的路,無論是彎路還是直路。也促使我對于學習與研究的行為方式進行了大量的學術研究,而不只是作為一個十足的經驗主義者。于“得到”平臺向公眾分享學習與研究的方法,以及讓我厘清了“上手”的完整概念。

再謝“得到”敦促我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合作推出這本書,提供版權的同時,也以豐富的圖書出版經驗教我補足了文字出版物中應該增添的內容,以獲得不同于音頻形式的閱讀體驗。借此,我又一次對“上手”的細節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究。

三謝“得到”贈予我的“高效學習者”這個標簽,這讓已處于三十七歲“高齡”的我對于學習與研究的勁頭更有增無減,甚至在“加速上手”。

我天生喜歡所有的藝術表達形式,也是學電影出身的。誰能想到,我三十七歲的時候突然沉溺于肖邦,盤算著學鋼琴的事。

盤算了兩個星期,我買回了一臺五十多萬的鋼琴。如果你關心具體型號的話,那是一臺貝希斯坦C. Bechstein Concert 8。你說,“許岑,你為什么強調這琴的價格,沒人問你,你自說自話非要在此炫富,居心何在?”首先,這琴我當時是跟朋友借錢買的,只不過現在還上了。更重要的是,本書有一個章節講專注力的訓練,講到“學習工具要買貴的”。

鋼琴買回來以后,我打印了當時最愛的一份肖邦琴譜C小調夜曲作品第48號第1首(Nocturne No. 13 in C Minor, Op. 48, No. 1)。對,我“自不量力”了,就是那首極為著名的肖邦夜曲。這跟剛接觸書法就臨摹懷素的《自敘帖》實在是太相似了。我在鋼琴上照著譜子摸第一行,摸了兩個鐘頭。我甚至要去查低音譜號的記譜規則,以明確左手到底應該按在哪些琴鍵上。

C小調夜曲作品第48號第1首樂譜第一行

我不知道你是否會彈鋼琴。如果你不會彈鋼琴,太好了,我們可以做一個試驗。你能看懂上面這行樂譜嗎,看不懂的話,再好不過了,現在是你“上手”閱讀五線譜的最好時機!

有三種方法讓你學會識譜。第一種,網購一本《五線譜教程》,埋頭學習。不過,這個方法聽起來很無聊,大部分人想學而沒學會可能就是用了類似的方法。第二種,直接在線搜索“如何看五線譜”,在多種多樣不太成體系的碎片化宣講之中,結合圖文、視頻,或許我們可以更快地看懂上面這行樂譜。第三種,抓一個身邊懂五線譜的朋友,問他。而這種朋友的最佳人選,應該是一個鋼琴演奏家,他能最高效地解決你所有的問題。

我說人們“上手”的速度有快有慢,你一定要相信這件事。在花了兩個鐘頭摸清楚這第一行樂譜之后,我決定花大價錢找一個鋼琴老師。

一個經驗主義者不總是有十足的自信,或者說,效率也是我重要的考量方面。雖然我有些小提琴基礎,也精通指彈吉他,但鋼琴對我來講絕對算是一個全新的樂器。雖然我相信任何技能都可以自學,為了能夠盡快“上手”,光找老師還不夠,一定要找名師。

在本書的另一個章節中,我會更深入地談“名師的重要性”。再次感謝“得到”,讓我結識了“得到”系老師之一的“西方藝術課”主講人嚴伯鈞,他以極為廣闊的人脈當天就幫我找到了一個竟然同意教三十七歲開始“上手”鋼琴、第一首就要學肖邦夜曲的人。

有人可能會質疑,這是什么人啊,為了賺錢亂帶節奏啊。事實上,不是我一提需求他就立刻答應的,而是被我說服的。一開始,當他聽說我這個人以及我的需求時,覺得挺有意思,因為沒遇到過這樣的人嘛,只是答應先見見我,看看我是真瘋還是裝瘋。

“來我家吧。你面試我,我也得面試你啊。”在微信上聊的時候,我對他完全不了解,只關心一件事,他會不會彈我要學的那首肖邦夜曲,他的回復是“沒彈過,但能教你”。說實話,我當時心涼了一大截。他坐在我的鋼琴前面時,說了一句:“喲,你決心挺大啊,整了這么個琴。”我心想廢什么話啊,旋即掏出那首肖邦夜曲的琴譜,他上來就彈。令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他肯定是騙我,他明明彈過這首曲子!他彈得好極了。

等到他彈至后段兩倍速的變奏時,他的視奏(sight-reading)相對困難了,演奏出現了一些停頓,我因此又相信他之前沒彈過這首曲子了。他跟我說,像這種難度的曲子,直接視奏對他來講是可以進行的。而且我發現他用不同的手指觸及琴鍵的方式,千變萬化。我說:“你彈琴的時候為什么那手指頭按琴鍵會有各式各樣的按法兒呢?”他旋即以十幾種方式用一根手指觸同一個琴鍵,我聽到了十幾種音色。

他當下成了我的鋼琴老師,也就是我對他的面試通過了。至于他對我的面試,過程中我對他講的話,其實就是本書的精髓。當你讀完本書之后,你就知道他為什么肯按我的方式教我了。

實際情況是,在本書寫成時,我跟著他學了四個月的鋼琴,如今,這首肖邦夜曲我已經能彈至大半,處在收尾階段了。你想要看到我彈這首曲子前半部分的視頻,可以訪問我的微信公眾號“美貌大世界(meimaodaworld)”搜索關鍵字“鋼琴”,或訪問我的YouTube頻道:https://www. youtube.com/c/xucen。

現在,我需要強調三點:

? 與其他人不同,我并不是想學鋼琴就開始學了,而是想在鋼琴上彈一首我喜歡的曲子。這暗含了一個很深的道理,極大的興趣輔以明確的目標,是為“上手”的關鍵。結果沒過多久,我也學會彈鋼琴了,而且僅僅幾個月,我能彈的是肖邦的夜曲。“要去哪里,就從哪里開始”這句話,你應該有所理解了吧。以“生成”替換“存在”的效率,你應該也有所體會了吧。

? “上手”有快有慢,有時候是能力決定的,有時候是方法決定的。熟,能生巧,不斷“上手”,會越來越快,這是能力提升決定的。要想在一次“上手”過程中達到最快的速度,一定要有名師輔佐,這是方法論。

? 我的表妹從小學習鋼琴,彈了十幾年,后來沒再彈過鋼琴。今天,她看到我彈鋼琴,別的我不會,就這一首肖邦夜曲,她說她彈不了,而且她說我彈鋼琴比她彈得好。聽她這么說,我是高興的,有十足的成就感,但并不得意。首先,不是我以四個月的時間趕超了她十幾年的努力,而是要感謝名師的指點。再有,我今天所謂的“達成”,是我在過去的四個月時間里每天四個小時的練習換回來的。“上手”要想快速,既然求一個短時間,必伴隨著高強度。而低強度、慢,往往導致半途而廢。

過去的幾個月時間里,我每天用四個小時練習鋼琴,同時,我會間歇性用五六個小時“上手”油畫。講述至此,你可能會讓我等會兒,“許岑,你不上班嗎?”我只能說,我現在是一個自由職業者,甚至可以100%決定自己的時間安排,這對于一個高度自律者是最大的眷顧。而這種眷顧,是我用“上手”能力換回來的。

說到我“上手”油畫的起因,你可能覺得匪夷所思,但對于時時處處敦促自己“上手”的我來講,也算正常。我去年搬家了,租了個比較大的房子,墻面空白太多,需要掛一些畫來裝點。名畫我買不起,假畫掛墻上不像樣兒,于是我決定自己畫。

接下來,我向你全盤展示我的“上手”套路:

我的第一幅油畫作品:自畫像

? 跟買一臺五十多萬的鋼琴回來從零開始學鋼琴一樣,我先研究了一下油畫顏料和油畫布頂級的品牌,鎖定了老荷蘭(Old Holland)。回來直接畫了一幅自畫像。

? 跟學鋼琴請名師類似,我結識了一位中央美術學院在讀的油畫系博士。我拿出第一幅油畫作品給他看,他說:“喲,許岑你沒畫過,一出手就能畫成這樣很不錯了。但是咱們說油畫啊,是要用油,但是不能用醬油啊。你這生抽加老抽……”他帶我去他的畫室,我親眼見他調色、用筆,看他的作品,問他局部細節的作畫手法,油畫媒介的調和方式。

? 學鋼琴的過程中,除了老師教我,我還會聽大量的演奏名家錄音,也會在YouTube上看大量的演奏視頻。我清楚地知道,學畫畫,看畫冊用處不大。我跑到美國和日本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看畫,同時在作畫的過程中遇到難解的問題,我也會在YouTube上看名家的教學視頻,大多數問題得以解決。

經過十個月的學習與練習,我最近完成的一幅油畫

? 就連我在油畫方面的“達成”都形成了套路。與我學了十幾年鋼琴的表妹相似,我的妻子從小學畫,學了十幾年,美院附中畢業后就沒再畫過。自打我認識她,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從來沒見她畫過一筆。她看我畫畫,評價不高,畢竟她是專業出身,只說要論油畫,她畫不過我,但我的畫本身也存在諸多問題。但她非常鼓勵我,說我繼承了她的“遺志”,讓我加倍努力。幸虧,她指認的對象是我,不是我們的孩子。

這里就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為什么一個從小學鋼琴的人不再彈鋼琴,一個從小學畫的人不再畫畫;而卻有我這么一個中年男子,突然把鋼琴彈起來了,也把油畫畫起來了,并因為真的愛上了,而很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

原因是目標的不同。或者說我的目標更加明確,興趣也更大。我的表妹學鋼琴,就是學鋼琴;我學鋼琴,是因為我想用鋼琴彈一首我真真切切喜歡的曲子。我的妻子學畫畫,就是學畫畫;我學畫畫,是因為當前住的房子大,墻面需要一些畫來裝點。希望你可以看到我“上手”油畫一年多所形成的進步。

2019年3月新近完成的一幅油畫,畫中人物利奧·科特基(Leo Kottke)

講到這里,你可能對我有點兒熟悉了。其實我想要的不是你對我的熟悉,而是親切。這種親切,應該來自你看到我的做事方式而能夠想到自己,發現你我的共性,才是我最感欣慰的。如果現在這種親切感還不夠強烈,我希望本書能帶來一點兒推動作用。

對了,你可能還在關心我重新學習小提琴學到什么程度了。你是一個有心人。小提琴,我畢竟有少時的基礎,不必擔心。更何況,跟小時候不一樣,我剛剛花了三十多萬買了一把小提琴和一支琴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郯城县| 乡宁县| 庄浪县| 南漳县| 托里县| 葫芦岛市| 古蔺县| 雷山县| 岫岩| 长治市| 洪洞县| 屏东县| 石林| 长阳| 蒲江县| 应城市| 丰顺县| 社旗县| 磐石市| 新竹县| 昌宁县| 龙南县| 上饶县| 衡水市| 石屏县| 广州市| 安达市| 武隆县| 平山县| 尼玛县| 宁乡县| 鹤壁市| 宁安市| 崇阳县| 天水市| 南雄市| 子洲县| 崇明县| 石门县| 蓝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