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掉戀愛腦:戰勝情感依賴,找回獨立自我
- (法)西爾維·田納本
- 2832字
- 2023-07-31 17:43:19
從角色扮演到操縱
這種控制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壓力,同時也意味著這是一種明顯的操縱。病態情感依賴者的計劃是讓自己被愛,而在做出友善、溫柔、樂于助人和隨叫隨到的行為時,他們并不是完全沒有私心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能在角色中表現出色,以至于忘記了自己是在進行角色扮演。事實是,一些真實的操縱往往隱藏在過度親切的背后。
38歲的呂西安與尼娜經歷了6年動蕩的婚姻,最后他宣布離婚。他在離開法庭時說:“我有一種不復存在的感覺。我花時間質疑自己,但同時,我對我們無法溝通感到憤怒。”他非常難過,也哭過,直到他找到了解決辦法:“我不想再考慮我的傷痛,從今以后,我將只生活在理性中并控制我的情緒。”
他和女友一起生活了兩年,他很無聊,有一種被關起來的感覺。這讓他很煩躁,這種煩躁累積起來變成了對女友的憤怒。他變得疏遠女友,不再對她有任何欲望。他感到疲倦,發現對方對他的要求太高了。他希望女友離開,卻無法開口。他的自尊是如此之低,以至于當他想到自己以真實的樣子被愛時,感到非常激動。他對自己的形象非常敏感,他會給自己制定非常嚴格的行為規則以約束自己。“我想被人欣賞,所以我絕對不能讓人失望。如果我不想進行自我約束,而是出于本能行事。”
呂西安害怕別人認為他不聰明,對于他來說,聰明是一個基本屬性。他切斷了自己的情緒,以便能夠“自我調節從而更好地自我控制”。“我希望人們因為我的鎮定,對他人的無限尊重和擅長傾聽的能力而欣賞我。”他笑著說。他還希望成名,這樣能“引起女孩們的注意”。
在他與女友的生活中,他從不訴說自己的煩惱,以避免痛苦的討論。他任由情況惡化,以便不對分手負責。更重要的是,他已經疏遠了伴侶,并希望能有一些冒險行為,但他不太清楚自己“該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我表現得很快樂,我可能被欺騙。如果我表現得讓人放心、有安全感,我就會扮演好人的角色,但我有可能忘記自己。然而,當我戀愛的時候,我想幫助這個女人變得快樂,我會鼓勵她。我確信這就是女人對男人的期望,之后我會在對方的欲望中忘記自己的欲望。我不能體面地告訴一個女人,我只想引誘她,想和她經歷一場愉快的冒險。我喜歡付出,可我付出得太多了。我要改變策略,但我要怎么告訴女人呢?我需要隔離,需要距離,需要控制自己。這就是為什么我展現出自己不真實的一面,以確保自己被接受,被愛。我沒有權利保持自己的本色,我為了被愛不斷地過度適應對方。我表現得很好,也就是說,我所給予的體貼符合人們對我的期望。我不能表現出自私,我也并不如此;我必須讓女人快樂,但我無法以我真實的樣子被愛,我過于殷勤了……”
呂西安決定不再對女人“過于殷勤”。當他和網上認識的一位年輕女性共度一晚后,他說:“我和她約會,然后把她趕走了,她居然撫摸我的頭!我已經受夠了那些太過親近的女人了!”在短短幾周內,他發現自己身邊有一群獻殷勤的人,面對這些人,他試圖操縱她們。“當我們聊天時,我向她們證明我行而她們不行,這是一種驗證自我并在她們面前獲得心理優勢的方式。同時也是為了向我自己證明自我價值,既然她們會愛我,我就能引導她們的感受……”
你遇到麻煩了嗎?有問題的或病態的情感依賴者會為你找到解決方案。他們可能沒有為任何實際問題或困難找到解決方案,但他們是如此渴望得到你的感激。因此,為了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他們可以毫無怨言地承擔讓人不愉快的任務。但是,我們也要明白,他們也會因要凌晨5點去機場接你或不得不幫你喂兩周的貓而大發雷霆。他們永遠不會,也絕對不會拒絕你這種完全不值一提的小請求,這對他們來說是可恥的。然而,他們在潛意識里往往希望對方感激自己。“在我為他做了那么多事之后,他也可以幫助我,為我做點什么。”想要得到幫助,首先必須要知道如何提出要求……
情感勒索者
即使病態情感依賴者做了很多事情來吸引和維持某種關系,他們也并不算是“情感勒索者”。“情感勒索者”通常是真正的惡人,他們暴虐至極,甚至做出極其殘忍的事情。他們利用對方的感情來獲取掌控權,強迫對方事事順從自己。他們有時會發怒或施加語言暴力,有時會選擇更溫和或充滿愛意的方式以達到他們的目的。不管怎樣,威脅是存在的,情感勒索是有效的。他們完全了解受害者及其弱點(恐懼、希望、感受或秘密)。無論是在職業生活還是私人生活中,他們利用這些控制受害者并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無視“同理心”這個詞的意義,他們樂于看到對方無計可施,陷入痛苦與自我懷疑,最后因害怕被拋棄或希望這種暴力徹底結束而屈服于他們。
如果想被欣賞、被愛,那么個體必須表現出非凡的同理心,成為最細心、最樂于助人、最有親和力的人,成為懂得如何去愛、關心、照顧他人的人,表現出一種看似慷慨、善良、無私和充滿愛的態度。這種人要盡力滿足自己難以抑制的被欣賞、被愛的需求,這正是操縱(一些人稱之為欺騙)的核心。盡管憤怒或悲傷涌上喉頭,這種人還是微笑著;在筋疲力盡時,他們也不計成本地付出自己的精力和勇氣;對無聊或無關緊要的事情表現出興趣,思考著肯定能取悅他人的事;選擇正確的話語,承擔本不該由自己負責的錯誤并道歉(“我早該預見……”“我很自責……”),等等。
感情騷擾
與精神騷擾不同,感情騷擾在法國刑法中并未受到譴責。在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它被稱為“刑事騷擾”。法國刑法唯一承認的與之相關的罪行是電話騷擾和蓄意暴力。在英國,法律將跟蹤描述為“悄悄接近”,這是一種感情和精神騷擾,如今它和迫害、心理恐怖主義一樣,被定性為“強迫性迫害”。迫害者可能不斷向受害者發信件、送禮物、打電話或發短信,密切留意、監視他們,并在工作場所或家門口等待他們,更糟糕的情況是,威脅他們,造成物質損失。這些行為是病態的,很可能來自已經完全失去分寸的病態情感依賴者……
我們現在明白了,在情感上過于依賴他人的人往往為對方的幸福負責,不幸的是,他們認為只有自己知道什么會使對方幸福或不幸。他們力圖為對方做一些能讓他們自己快樂的事,做他們實際上期望對方做的事,并確信所有人都是以同樣的方式構建關系、感受欲望的。
[1]本部分提及的人格障礙的國際標準均來自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譯者注
[2]人格障礙指“明顯偏離了個體文化背景預期的內心體驗和行為的持久模式,是泛化的和缺乏彈性的,起病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穩定,并導致個體的痛苦或損害”。——譯者注
[3]指男性的一種病態地渴望征服異性的欲望。——譯者注
[4]吞噬,指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焦慮和吞噬的欲望占主導地位,主體試圖以認同的方式被納入客體的幻想。——譯者注
[5]在精神分析學中,全能感指嬰兒由早期的一些幻想產生的無所不能的感覺。——譯者注
[6]虛假自體也被稱為“虛假自我”,是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Winnicott)提出的概念。在嬰兒時期,當母親無法滿足嬰兒的全能感需求時,嬰兒會構建虛假自體作為一種防御機制,其目的是保護“真實自體”。——譯者注
[7]“心理醫生”以這種方式和患者談話是不被容許的。——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