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選題緣由及意義

清末“新政”以降,我國在借鑒日本教育行政經驗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中央、省、縣三級教育行政體系。雖然這一過程中有過挫折,也有過倒退,但總體來看,我國教育行政在不斷摸索中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的重大轉型。

1912—1949年是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段特殊時期。北京政府時期,從中央層面來講,皖系、直系、奉系輪番執政。與之相伴,地方軍閥混戰不已,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中央政府的威權降低和地方軍閥勢力的不斷膨脹。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全國結束了軍閥割據的分裂狀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然而中央政府與地方實力派之間沖突不斷,加之外國勢力的侵擾,這一時期的政局亦難言穩定。國民政府后期,全面抗戰、內戰相繼爆發,政局依然不穩。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地方教育事業的樞紐,深受動蕩時局的影響。那么,在這個動蕩不寧的時代,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其建立過程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后遭遇了怎樣的困境?這些困境背后又反映了什么問題?如何評價這一時期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嬗變的得失利弊?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是如何推進這一時期地方教育事業發展的?其間遭遇了怎樣的困境?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推進中國地方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研究上述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是有助于拓寬中國教育行政管理史研究領域。至今,有關中國教育行政管理史的著述相對豐碩。這里面,關于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變革,但多為相關政策制度變遷的靜態敘述,而對作為“因變量”與“自變量”的省級教育行政鮮有涉及。具體而言,當作為“因變量”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急劇轉型中,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又是如何調整的?其間蘊藏著怎樣的變遷邏輯?當作為“自變量”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管理實踐中,是如何履行各項行政職能的?可以說,從動詞層面系統剖析民國時期的省級教育行政,有助于拓寬中國教育行政管理史的研究范圍。

二是有助于拓展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領域。民國時期,各省政治、經濟、文化、自然地理條件差異較大,這種差異對省級教育行政職能的運作產生了深刻影響。鑒于此,具體考察各省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地方教育管理主體,在地方教育事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行使各項教育行政職能的舉措,分析其實際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比較省際管理理念、思路與方式的異同,有助于拓展中國地方教育史的研究范圍,進而有助于認識中國近代教育史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三是有助于反思當下省級教育行政管理問題。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省際乃至省域內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不均衡、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日漸突出,嚴重制約著地方教育現代化的進程。解決上述問題,不能僅靠處在最高決策層的教育部,也絕非基層的一市一縣所能勝任,而需要由貼近基層教育且具較強行政調控能力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梢哉f,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治理體系與地方教育的現代化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與地位。然而,目前,我國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還不盡完善,如:統籌權不足,教育廳與上下級、同級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有待完善,省域教育經費籌措與配置能力有待提升,省級教育督導的職能有待加強,政府、學校與社會的互動邊界有待廓清,省域教育的“管辦評分離”目標有待實現,等等。以上問題不僅影響著省域教育治理體系的建構,還制約著地方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倘若將視角放在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長河中,這些現實問題其實多為歷史問題。因此,研究民國時期的省級教育行政,可以更好地認識當下我國省級教育行政的組織樣態與實踐模式,同時可以為解決目前省級教育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歷史的借鑒與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太保市| 天台县| 仪征市| 罗江县| 黔西| 巴林左旗| 衡阳市| 和田县| 凤山市| 棋牌| 昔阳县| 阳山县| 连州市| 耒阳市| 钦州市| 天门市| 垫江县| 舒兰市| 广灵县| 昭苏县| 临武县| 新龙县| 廉江市| 沁阳市| 乌兰浩特市| 龙游县| 正镶白旗| 宁蒗| 淮滨县| 霸州市| 昭觉县| 杂多县| 克什克腾旗| 百色市| 衡水市| 赫章县| 金坛市| 炎陵县| 凤翔县| 丹东市|